补齐乡村的文化短板
春节临近,各地文化下乡活动也渐趋高潮。如何使文化下乡“入”得了乡,赚得到人气,并融入村民的心里,避免出现台上热闹台下冷清、送来的文化产品成为街边盆景的尴尬,是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需要仔细思谋的事情。
深入了解农村的情况,具体把握农民的需求,创制出适合的文化产品,并与乡村的文化生活连接起来,这是做好文化下乡工作的关键。
当今,乡村的社会环境和信息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智能手机、网络电视把乡村与外界联系起来,给村民带来了多样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可是也妨碍了乡村邻里间的深度交往。春节期间,外出务工、求学、经商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使乡村充满了青春与活力,同时也使乡村的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状态。
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该怎样对接好农民的文化消费?从湖北各地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值得参考的信息。
增加年味的传统民俗活动是村民所喜欢的。扭秧歌、踩高跷、打狮子、舞龙灯、赶庙会、唱大戏等传统的民俗活动,场面热闹,气氛热烈。这些民俗活动增添了年味儿,给村民带来美好欢愉的感觉,丰富了过年生活的意趣。
名家和高水平的文艺表演是村民所追捧的。当今,村民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名家的高水平文艺演出更能提起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艺术欣赏的需求。
适用于庆典的文艺表演和健身舞是村民所需要的。每逢年关佳节、红白喜事、老人寿辰等日子,村民常会举办庆典。庆典能促使村民体味生活的意义,确证自我的价值。乡村的文化广场上常有村民伴着音乐跳舞健身,若这时候来了专业的教练,肯定很受欢迎。
秀才艺、抒情怀的演出平台是村民想拥有的。原生态“春晚”、网络“春晚”之所以成气候,是因为百姓参与热烈。网络时代,草根在公共领域表达已成寻常之事。帮助创设演出平台,让百姓当主角,自编自演身边的故事,这样既能让村民在艺术表演中增强信心,也能增加村民对集体的认同。
帮助提高文艺水平的教育资源是民间艺人很想得到的。民间艺人应该是文化下乡“入”得了乡的重要桥梁,因为他们更了解村民的情感和内心的期待,更会讲述乡村的故事。民间艺人生活在文艺界的边缘,却有着坚定的专业追求,渴望提升文艺水平,期待能够得到专家的指教。
做好文化下乡,最要杜绝的是形式主义。轰轰烈烈一阵子,上报成果一大批,而实际上对乡村文化生活的进步和社会风气的改良作用不大。要克服形式主义,就要将文化下乡与乡村生活和文化活动连接起来,建立起与村民联合活动的机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文明熏陶乡村,补齐乡村的文化短板,抵制低俗、迷信等不良风气,打造出文明的乡村文化生活和健康的社会风气。
(作者:顾建明,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中心主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