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共产党员:他们共同的“名字”

作者:记者 高立英 孙兴维 通讯员 胡思佳 发布时间:2020-01-29 08:19:06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1月28日11时,记者来到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内科病区,探访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的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医护人员。

  在医疗队临时党委委员董宇超带领下,记者来到四楼的清洁区,正赶上几名准备换班的医生穿戴防护装备。

  “鞋套再穿一层,压紧裤腿口,遮得越多越好。”一名身着隔离衣的女队员,用已经有些嘶哑的声音不停提醒年轻的男队员。

  穿防护服、封领口、戴手套、套鞋套、戴口罩和护目镜……一套流程下来接近半个小时,男队员的额头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

  从上午8时到现在,商蓉已经帮助和督导十几个人做好防护准备,眼神和声音中都透着疲惫。她的隔离衣上,画了一个小小的爱心,旁边标识着一串数字。记者想询问一下数字的含义,她轻轻地说:“请不要问了,我不想再多说话。”

  严格按照流程和规范穿戴好防护服,是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前技术含量最高、最繁琐的工作。这里,距离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足4公里。就在今天凌晨,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到命令,又在三楼和四楼新开两个病区,使得救治工作量成倍增加。

  看着精疲力竭靠在病床铁栏杆上的商蓉,记者只有理解和心疼。“商蓉医生是感染控制的专家,平时特别热情开朗。”董宇超轻声向记者解释,“防护服穿戴是医护人员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有她把关检查就能多一分保障!”

  在记者的请求下,董宇超接通了一个视频,画面里出现了病区内医护人员救治病患的忙碌场景。

  查房巡视、询问病情、优化治疗方案……今天,三病区的病房里,一名医生从早到晚忙碌着。从他身上的名字标识,记者知道了这名医生叫万小健。

  万小健是这个病区的主任,负责医护人员的排班。今天,他给自己接连排了两个班,这意味着他要穿着防护服,在病房中连续高强度工作超过12个小时。

  监测体温、记录治疗、照顾病人饮食……汗水在防护服里慢慢渗透,长时间佩戴口罩导致的缺氧,让每一个护理工作细节都变得格外困难。病人们不知道,这个安慰自己、照料自己的护士长得什么模样,只看到她的防护服上标记着“常艳琴”。在严严实实的白色防护服包裹下,如果不看身前或身后标识的名字,不光病人们认不出他们是谁,就连他们各自都很难区分彼此。

  病人们不知道,防护服上标识着“倪榴达”的医生已经59岁,是医疗队年龄最大、党龄最长的专家;病人们不知道,从大年三十星夜驰援武汉到现在4天时间里,医疗队的许多专家骨干只睡了不到20个小时;病人们也没有见过,军医们脱下防护服,换上迷彩服,会是什么模样。

  王辉、孔祥毓、陈怡、吴小艳……这些医护人员的名字,是病人们知道的。还有很多他们不知道名字的官兵,也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无名,有名,这些白衣战士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匆匆吃完一份盒饭,已经是中午1点多,董宇超抓紧时间在清洁区做好进入病房的准备。护士用黑色笔,在他的防护服上飞快地标记出名字。

  他推开缓冲区的门,留给记者一个似曾相识的背影……

  (本报武汉1月28日电)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