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刚性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乱象
【光明时评】
近些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有的模仿“酒瓶”外形,有的模仿“福禄寿三星”外形,有的模仿“铜钱”造型,有的甚至照抄美国“白宫”……这些怪建筑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整体风貌,浪费了经济社会资源,体现了低劣的审美水平。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针对“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提出了新时期的建筑方针、指导原则和政策安排,旨在避免城市建筑中出现盲目建设和浪费资源的情况。
“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乱象归根到底与审美水平低下、决策盲目和市场机制不规范有关。首先是缺乏建筑教育的科普,审美水平低下。著名学者吴冠中先生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快速的时代变迁催生了城市对超大体量、超高建筑的需求,而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以低层民居建筑居多,极少有可以借鉴的案例。一些城市在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后,便开始建造超大体量、超高的现代建筑,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建筑知识,如同“陈奂生上城”,以传统的固有认识来应对新事物,将不相干的两件事物以仿造外形的模式急切地融合在一起,把建筑当作放大版的工艺美术品,以致闹出了笑话。
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科学化程度不高是建筑乱象的另一个原因。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决策者有时缺乏调研,仅注重形式主义,过于追求新奇、夸张的效果,希望博人眼球,结果造成了光怪陆离的建筑,忽略了功能需求这一建筑内涵,导致违背工程技术原理,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同时,在建筑创作成果征集和方案遴选中也未能充分发挥专家论证、公开公示和公众参与的相关制度安排,难以及时发现不符合城市定位及规范要求的创作成果。其次,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创作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够紧密,缺乏良好的城市建筑创作创新环境,忽略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及“文化传承、环境融合、功能优先、环保节能”等相关理念。
再次,建筑创作的市场环境还不够规范。有的重点建设项目盲目信任国外设计大师,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建设法规落实不到位,招标流程透明度不高的现象,建设项目名义上是公开招标,实际上却存在串标、围标和陪标等弄虚作假现象。建筑市场中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比较落后,缺乏健全保障机制,增加了建筑工程的风险,建筑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贝聿铭先生曾说:“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容不得“贪大、媚洋、求怪”的乱象继续泛滥,也禁不起长官意志、暗箱操作、“权力丑学”的任性折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整理城市风貌,合理优化布局城市内部空间资源,强化城市设计对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环境景观等方面的刚性约束,提升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融合程度,保持建筑创作市场竞争机制的健康良好发展,特别是在重点公共建筑建设过程中,要以公开、公正、透明的形式来吸引优秀的设计方案,让建筑艺术在良性竞争中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文化特色,增进人民福祉。
(作者:谢辉,系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