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珍惜黄河 呵护黄河

作者:记者刘昆 王建宏 张文攀 发布时间:2020-09-18 10:06:45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宁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造就了塞北江南沃野千里。图为黄河吴忠城区段。祁瀛涛摄/光明图片

  【九曲黄河新时代新生态】

  开栏的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擘画了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的蓝图。从今天起,本报开设专栏《九曲黄河新时代新生态》,聚焦黄河流经的9省区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展成效,呈现九曲黄河的新生态新景观。

  贺兰嵯峨,大河旖旎。金秋时节,记者辗转于逶迤蜿蜒的六盘山区,行走在岸平水阔的银川平原,在宁夏这个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峁塬深处,稻花香里,所见都是欣欣向荣、蓬勃生长的景象。

  时间转回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并要求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赋予宁夏的时代重任、寄予宁夏人民的殷切期望,为宁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难得机遇。”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说,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主动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时代重任。

  建设先行区,为何是宁夏

  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的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后,流经9个省区,奔腾万里入海。

  在“几”字一撇处,黄河宁夏段水流静且深。397公里,仅占黄河总长的7.26%,但生态卡位异常关键。

  作为嵌在沙海中的“半岛”,宁夏被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三大沙漠环绕。黄河,好比宁夏肌体的生命动脉,自西南向东北斜在大漠戈壁之间延伸。在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引黄古渠流润下,宁夏千里沃野焕发勃勃生机。

  当记者来到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包兰铁路与黄河的交会处时,见到的是另外一种景象:冲出黑山峡的母亲河在此形成一个S形大湾——因河水的天然隔离,腾格里沙漠的漫漫黄沙以河为界,至此到了尽头,这也成为“沙坡头”得名的说法之一。

  宁夏处于青藏高寒、西北干旱、东部季风三大气候交汇过渡带,贺兰山恰好就在我国季风线上,阻止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削弱了东南季风潮湿气流西进,成为全国干旱与半干旱、畜牧区与农耕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一条自然地理分界线。

  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黄河滋养的宁夏平原,没有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特有的地理地势,三大沙漠可能在宁夏会合,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将向东南移动近100公里,更多国土将沦为浩瀚沙海。

  从全国大局看,宁夏是全国的一个重要生态节点、华北的一个重要生态屏障、西北的一个重要生态通道。“建设先行区是宁夏的生态方位、生态定位、生态地位决定的,是宁夏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必须担起的历史责任。”宁夏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柏森说。

  “从黄河流域看,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治理和保护,黄河水沙关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实事求是地讲,宁夏境内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水质污染、水生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严重影响着黄河安全健康。”宁夏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白耀华说,宁夏建设先行区,是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客观要求。

  从宁夏自身看,作为欠发达省区,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长动力后劲不足,面临发展不足、质量不高的双重难题,迫切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协同共生,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2020年7月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经前期广泛调研和会上审议讨论,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出炉的过程,就是一次接受思想洗礼的过程。不少参与调研和审议的党政干部表示,这是宁夏第一次彻底跳出一隅观全局,站位流域看宁夏,是宁夏重塑发展空间、产业格局、区域环境的一次重大机遇。通过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宁夏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创造经验、打造样板。

  建设先行区,黄河安澜健康是底线

  黄河宁,天下平。作为世界上水情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保障黄河安澜,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前提。

  自古“天下黄河富宁夏”。但是,黄河冲出黑山峡后,在宁夏卫宁平原的古河道却鲜有记载。水利专家的解释是,无法确切描述这一刻的河道究竟在哪里,因为它始终在变动中,最快一天可以移动35米。

  中宁县“新堡镇”,是历史给黄河游荡性河道立下的地理坐标。中宁县史称宁安堡,清代乾隆年间,黄河冲掏、河道变迁,一度逼近宁安堡城下,人们打算弃城搬迁,在城南几公里处新建宁安堡,遂称新堡。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宁夏段河道总体稳定,但局部岸线河宽变化达1至2公里,洪水经常引发塌岸、塌村、塌堤问题,冬春凌汛也带来灾害无数。

  21世纪以来,随着402公里标准化堤防的建设,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但是,河段堤防冲决、溃决破坏的隐患依然存在。

  从全流域看,处在黄土高原、黄河上游的宁夏,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入河、生态脆弱导致的水源涵养能力退化等,都直接影响着黄河下游的生态安全和整个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9月16日,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会议在六盘山下的固原市举行。这是短短半个月内,自治区党委举行的第二次推进会,会议聚焦生态。

  宁夏近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所有河流、湖泊的水终将汇入黄河。为解决困扰已久的水体污染问题,近年来,宁夏突出抓“五水共治”,36个县级及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22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废水实现集中处理,58个工业企业直排口被取缔,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银川市和吴忠市成功创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9月初,吴忠市古城湾人工湿地,黄菖蒲、千屈菜、芦苇等水生植物随风摇曳。吴忠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杨瑞告诉记者,这些水生植物能有效净化吸收有机污染物,填充的河卵石、砾石、火山岩等能去除悬浮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这一为解决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排放尾水直接入河而进行的尾水水质提升工程,将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尾水,进一步强化处理使其达到地表Ⅳ类水质,经人工湿地净化后排入黄河。

  建设先行区,产业发展是关键

  9月3日,宁夏以电视电话会议直达县区的方式,召开先行区建设第一次推进会。此前,通过深入分析、反复讨论、已经梳理出9个重点产业。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先后召开4次扩大会议,确定每一个产业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

  思路清了,方向明了,原本的发展劣势就可能转化为优势。贺兰山东麓土地瘠薄,难长庄稼,却可以种出世界上最上乘的酿酒葡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市,风大干燥、气候冷凉,却是发展云计算产业的优势条件。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绿色食品、文化旅游……依托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宁夏在高质量发展上开新局。

  几天前,新澳牧业总经理杨文飞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视频:鲜花盛开的奶牛养殖区里,4000多头从澳大利亚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奶牛悠然自得地晒着太阳、嚼着草料。

  新澳牧业所在的灵武市白土岗乡,气候干燥、地广人稀、土地沙化严重,这些过去发展农业的劣势,正好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成为如今发展养殖业的优势。“两年前开始建设,目前已入驻规模化养殖企业101家,仅奶牛养殖场就有51家,存栏奶牛20万头。”白土岗乡党委书记马少华说。

  宁夏北部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去年以来,国内奶产业巨头纷纷入驻,伊利千亿元奶产业链集群项目、蒙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集群项目、光明奶产业种养加全产业链等项目,在短期内陆续落地。

  宁夏认识到,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必须完善产业链,通过两头延链补链,填补空白建链,改造提升壮链,走集群化发展的路子。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围绕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进行布局,在这里,产业链条之间的衔接正越来越紧密。

  在宁夏睿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产品展列区,从产业链上游的废甲醇、混醇,到下游产品乙酸乙酯共9瓶液体依次排开,串起了一条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利用链条。

  “我们每年吃掉宁东基地20多万吨的混醇危废物,提取出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生产出酯类产品,年产值达22亿元,真正把危废物吃干榨尽。”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景辉说,生产过程中,企业耗能来源于园区煤化工企业的余热,所用醋酸又就地取材于一墙之隔的中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每个环节都做到了废物循环化、资源化利用。

  随着战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项目的相继落地,银川这座产业新城在转型升级中越来越轻舞灵动。

  按照规划,宁夏对9个重点产业,专门建立工作机制,一个产业组建一套专门班子,一名省级领导包抓一个重点企业,确保产业发展有人抓、有人盯、有人干。电子信息产业要释放优势、夯实基础、增量突破,打造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葡萄酒产业要科学定位、放大优势、融合发展,把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葡萄酒之都”;枸杞产业要把握定位、完善标准、叫响品牌,把宁夏“枸杞之乡”的品牌叫响……

  建设先行区,文化传承是灵魂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已登记的3818处不可移动文物,516处文物保护单位,75座博物馆,长城、西夏陵、水洞沟等国家大遗址,串起了黄河宁夏段各个历史时期开发建设的历史轨迹。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刻画在贺兰山岩石上的4.5万幅岩画,记录了自远古以来人们在沿黄河地区放牧、狩猎、祭祀、争战的场景,以及历史上多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

  秦渠、汉渠、唐徕渠……这些以朝代命名并仍在流淌的古渠系,是宁夏大地上“活着的文物”。南高北低、适度坡降,古人充分利用这种独特的地理地势,造就了两千多年的宁夏引黄灌溉史。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如今,宁夏平原超过100年历史的古渠道仍有14条,长度1224公里,超过了银川到北京的距离。

  近日,宁夏人大常委会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条例明确建立和完善引黄古灌区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实行引黄古灌区遗产保护规划制度和引黄古灌区遗产保护名录制度,以更好传承黄河文明。

  “宁夏以其不大的地理体量,释放着巨大而厚重的文化能量。”从浙江到宁夏的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仁汉感触颇深,探究“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吸引力不断提升的内在原因,可以最终归结为黄河文化的“压舱石”作用。

  新时期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重在走出历史古籍、跳出文物古迹,深度嫁接产业、融入现代生活。在宁夏中卫市,神秘的黄河古村“南长滩”成为网红打卡地,常乐镇一个交通不便日渐衰败的村落被打造成民宿集群,今年以来,在疫情对旅游业形成较大冲击的情况下,“黄河宿集”仍一房难求,成为长三角地区高端消费群体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建设黄河文化彰显区,宁夏将进一步摸清境内黄河文化遗产家底。让每一处遗产得到重视、让每一件文物得到保护、让每一项非遗得到传承,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将成为维系黄河文化认同感的有效载体。

  (本报记者刘昆王建宏张文攀)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