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新时代的发展之思——《整体性发展论》评介

作者:侯衍社 发布时间:2020-12-21 10:47:16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新著评介】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们怎样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和挑战?在新时代,我国如何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诸如此类关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邱耕田撰著的《整体性发展论》一书给予了比较系统和明确的回答。通览全书,可以体会到该书有三个显著特点:

  突出的创新性

  书中作者针对整体性发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较为新颖的观点。作者认为,人是发展的主体,而人掌握发展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实践的方式、观念的方式、价值的方式和情感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确立了发展的“时代主题”角色和“实践中心”地位;长期以来,国内外在实践中盛行着要素性发展模式,整体性发展正是在要素性发展步入困境的客观背景下出场的;坚持系统观念的整体性发展揭示了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趋势和方向,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特色日益突出;当今中国整体性发展的基本图景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整体性、发展战略布局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整体性等;社会发展存在着三种基本机制: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导引机制,三种机制的协调统一支撑着整体性发展;人的实践这一“生命活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利益,由此必然衍生出两个基本的实现手段:力量和道理,而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得整体性发展获得了一种合理的实践基础;共享发展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超越和扬弃,它为整体性发展提供着重要的价值理念基础;人类文明演进到今天,形成了一种整体文明,整体文明的出现使得整体性发展获得了文明学意义上的具体内容和坚实基础;等等。上述具有较强创新性的观点,增加了该书的学术分量,把我国学界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较强的学理性

  “整体性发展”是本书的核心范畴,作者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视角提出并建构这一范畴的。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智慧之学在本书中的意义体现为:一方面能使我们从宏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角度认识整体性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透过感性和现象来把握整体性发展,而这样一种关于整体性发展研究的学理逻辑所体现的高度和深度正是本书所积极追求的。作者在论述整体性发展内涵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要素性发展的角度梳理整体性发展的内涵、功能和属性,从而明晰了整体性发展出场的历史必然性。此外,作者依据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引申出了刺激应变机理,并以刺激应变机理分析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在作者看来,中国在发展中会导致自身角色和全球影响的复杂化现象,中国在发展中遇到外部的阻力具有正常性,但只有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系统观念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科学应对各种挑战。总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作为“显微镜”,透过关于整体性发展的各种纷繁的感性现象而深入到其哲理的内核,把握整体性发展的本质、规律、属性、价值、意义等内容;并且,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作为“放大镜”,力图还原和建构整体性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应有状貌,为整体性发展的提出及实践推进提供哲学上的充分依据。着重从哲学视角来分析和阐述整体性发展,以获得对整体性发展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样一种特点,可构成为关于整体性发展的“哲学之说”。

  鲜明的问题意识

  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问题,问题成了促进发展的倒逼机制或激励机制。发展实践特别是发展问题成了我们从事发展学研究的动力源泉和目标靶向。换言之,“整体性发展”作为一种需要高度关注的新的发展学范畴,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而提出来的。本书折射着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即作者是针对发展问题进行逻辑建构的。作者不仅针对要素性发展的实践困境而提出了整体性发展的概念,而且分别从“三种机制”的失调、自我中心主义的盛行、社会主要矛盾等角度来阐述整体性发展的内涵、特质、功能和必要性,从而使我们在一种“问题语境”下对整体性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作者:侯衍社,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