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新:对《财经》“社评”的评说
“嘴张的太大,小心被风搧了舌头!”
查百度词条:《财经》是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财经类杂志周刊。据说,这是份“高、大、上”的杂志,因其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近日,该杂志发表了一篇社评--《提振企业家信心,挖历史旧账之风不可长 》,被各大网站转载后,令《财经》始料不及的,这份杂志却不怎么“高、大、上”的,进入到了草根布衣的视野,并对这篇“社评”产生众多质疑和微词。
一、该“社评”的主要论点
在司马南大战联想柳传志正“战犹酣”,甚至在柳爷已经处于灰头土脸,正狼狈地遭人人喊打之时,作为“高、大、上”的财经类杂志周刊,《财经》不仅冒死发声,还以正规的、高规格的、高分贝的“社评”形式发声,对柳爷绝对是打了一针强心剂。这篇“社评”到底讲了什么?其主要观点:
“民营企业家群体......还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和担心。事实上,各级领导为民营企业撑腰喊话打气,本身也是为了回应这种顾虑和担心。
造成民营企业家顾虑和担心的因素......除了这些趋势性、结构性和阶段性问题外,民营企业家还深受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舆论导向的困扰。”
“近来又有一股妖风欲将社会舆论的焦点引向当年企业改制时期的所谓历史问题,大有对产权改革兴师问罪甚至反攻倒算之势,其势汹汹,义正词严,动辄以人民利益代言人自居,一时间又弄得人心惶惶。”
“中央对于国企改革、产权改革早有定论,国有和民营资本在优化布局中的进退组合,都是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有资产和国民财富整体的保值增值加以判断。”
“在国企改制和产权改革早已尘埃落定、国有资本监管和经营的主管部门已经依法运行多年的当下,重新炒作国企改制和产权改革的所谓历史问题,无异于搅皱一池春水,并有混水摸鱼之嫌。
这样的言行不利于提振企业家信心、不利于最为广泛有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反而会挑动社会矛盾对立情绪,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妨碍人民群众共同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我们应该以提振企业家信心为抓手,团结一致向前看,夯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二、直译《财经》“社评”观点
文章,总有文内和文外之意,作为对《财经》“社评”的学习体会,笔者将直译当作一种领会。
该文开宗明义:针对民营企业家群体有顾虑和担心,各级领导为民营企业撑腰喊话打气,就为了给民营企业家提振信心。言外之意,本“社评”也非无厘头的发声,也是有背景,有代表的“为民营企业撑腰喊话打气”。就冲这撑腰、喊话、打气,就分明是击鼓助威,就是站脚助阵。
那么,民营企业家群体顾虑担心什么?“社评”在做出“除了”的限定外,剑锋直指“还深受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舆论导向的困扰,”深受-别用用心-社会舆论导向-困扰,这个定性已经明确了。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已经转到深受困扰的社会舆论导向。
写文章,一具体就尖锐,一具体就深刻,一具体就有不可替代性。这转合下来的“别有用心的社会舆论导向”,到底指的是什么?“社评”明确指出“近来”,就是现在和现实;“又有一股妖风”,这个定性,绝对带有居高临下的霸凌之气,绝对有生杀予夺的杀气,绝对有秋风横扫之气;这股“妖风”要干什么?“社评”直接揭示,“欲将社会舆论的焦点,引向当年企业改制时期的所谓历史问题,大有对产权改革兴师问罪,甚至反攻倒算之势”,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股“妖风”的要害,就是对当年企业改制“兴师问罪,甚至反攻倒算”,真是意想不到,令人久违40多年的“还乡团”,竟然回来反攻倒算了!而且,这股“妖风”还有三大特点:一是“其势汹汹,义正词严”,来势很猛,不可一世;二是“动辄以人民利益代言人自居”,这种人极具欺骗性;三是“一时间,又弄得人心惶惶”,造成的危害很严重。应该说,这一段的评语,分量最重,肃杀之气最足。
可怎么判断“当年企业改制时期的所谓历史问题”?“社评”给出了“一个定论和两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既,“中央对于国企改革、产权改革早有定论,国有和民营资本在优化布局中的进退组合,都是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有资产和国民财富整体的保值增值加以判断。”这也在明白地宣示:“在国企改制和产权改革早已尘埃落定、国有资本监管和经营的主管部门已经依法运行多年的当下”,掀起这股社会舆论导向的“妖风”,“重新炒作国企改制和产权改革的所谓历史问题”,“对产权改革兴师问罪,甚至反攻倒算”,“无异于搅皱一池春水,并有混水摸鱼之嫌。”还有未明说的言外之意,都是“河里冒泡--多余(多鱼)”,都是自我“炒作”,都是徒增笑耳,都必须以正视听!
按着总-分-总的文章逻辑,“社评”最后结论性的概括:“这样的言行不利于提振企业家信心、不利于最为广泛有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反而会挑动社会矛盾对立情绪,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妨碍人民群众共同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去。”按“社评”如此“两个不利于,一个挑动、一个破坏、一个妨碍”的定性,这股“妖风”的性质,那是相当的、十分的恶劣,可能背后有敌对势力在作祟,必须要警惕和打击。
最后,“社评”总收一笔,也算是文章“豹尾”,以精警的只言片语立于本评篇尾,提出了当前的任务和方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我们应该以提振企业家信心为抓手,团结一致向前看,夯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说白了,就是不要受司马南掀起的这股“妖风”的蛊惑,当前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以提振企业家信心为抓手”,或者说,根本在于多多去“提振企业家信心”,不要去翻陈年旧账!
三、“社评”的嘴是不是张的太大
不知司马南看了这篇“社评”有何感想?但笔者看了“社评”,却后背直冒凉风。对这“社评”内容的逻辑混乱,偷换概念,蛮不讲理,乱打棍子,胡乱定性等,笔者将专有学习体会奉上,此篇对《财经》“社评”的评说,仅提4个置疑:
1.《财经》的嘴咋这么大?《财经》既不是人民日报,也不是新华社,自然不是国家认定的喉舌,如此将举国关切的“近来”司马南pk柳传志,定为“又有一股妖风”,定为“反攻倒算”,定为“混水摸鱼”,定为“挑动社会矛盾”,定为“破坏安定团结”,定为“妨碍伟大复兴”等,《财经》“社评”做出如此的定性,可有什么权威部门授权?《财经》“社评”的嘴张的是不是有点太大?是不是有点越俎代庖?是不是有点自我膨胀?
2.《财经》如何罔顾民意?“近来”司马南pk柳传志,已经引起举国关注的问题很多,诸如,联想的国有资产流失,联想的资不抵债,联想的改变土地性质,联想的高管大多是外国人,联想是否是高科技企业,联想的利润分配是否合理,联想与滴滴有何关联等,对此诸多敏感问题,《财经》“社评”为何全部回避?而且,联想的很多问题就发生在当前,甚至发生在1个月之内,根本就已经超出“原罪”的范畴,《财经》的“社评”怎么统统给打成“翻历史旧账”?联想初始是国有企业,国民关注属于自己的企业,百姓需要知情权,怎么就成了“妖风”?人民就是江山,民意就是天意,《财经》“社评”如何敢凶言恫吓,如何胆大包天地罔顾民意?
3.《财经》是不是混水摸鱼?对于司马南提出的问题,对于倪光南院士提出的问题,对于张捷教授提出的问题,对于国人纷纷提出的问题,那一条不言之凿凿?那一条不言之有理?那一条不铁证如山?一个有良心的媒体,本应坚守公平正义,敦促联想和柳传志给与正面回应,给国人一个客观的交代,并维护国民的知情权。人民日报曾发文《舆情非敌情 “媒介素养”显执政水平》,可《财经》抛出的这篇“社评”,将所有问题都回避,对国人的质疑,给扣上“两个不利于,一个挑动、一个破坏、一个妨碍”的大帽子,硬要当“敌情”,硬要“堵嘴”,硬要国人去“提振企业家信心”,这是不是混水摸鱼?如此没有是非的发“社评”,到底意欲何为?
4.《财经》是不是拉大旗作虎皮?《财经》“社评”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动辄指名道姓的说某某中央领导日前撰文指出,可又没有具体说出这篇撰文的文章的出处和题目,这是极不严肃的,给读者造成的错觉,似乎是某某中央领导已就司马南PK柳传志的争论撰文,这也是歪曲领导形象,这简直就是“造假”领导文章。而且,这所谓“指出”的话,又非加引号的原文,而且,就是这非加引号的原文,且与司马南PK柳传志引发的这场舆论风波,又毫不相干,根本就是牵强附会、东拉西扯、移花接木,给人造成的错觉,似乎“社评”是贯彻中央领导的精神,这无疑是“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的拉大旗作虎皮,这无疑是似是而非的一种错误引导!
总之,《财经》靠“社评”危言耸听地吓唬人,那是无法达到浑水摸鱼,更无法平息这场就联想引发的舆论风暴。东北有句俗话:嘴张的太大,小心被风搧了舌头!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