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不是天才,不应承受那么重的压力
——谈姜萍事件
近期,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高二学生姜萍在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预赛中获得第12名,此事刷屏了整个互联网。许多媒体和网友将姜萍称为“数学天才”、“天才少女”。这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狂热的捧杀倾向,对此,我感到十分担忧,因此有必要给大家泼一泼冷水。
对于姜萍为何能够在初赛中取得这样的成绩,网友给出的原因有姜萍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她数学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她自己的努力,以及她的数学天赋。首先,我对“天赋”这样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其次,很多网友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实践。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天才?人到底有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因此,人的知识和才能只能是实践的产物。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像;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这就深刻地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脱离社会生活,空谈天生的“脑瓜特殊”的“聪明”,是荒谬的,它是资产阶级生理学的唯心主义再现。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所谓的天才,如果从天生的角度来理解,那是没有的。爱因斯坦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本身就是对“天才”这一说法的否定。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挥洒的,而百分之一的灵感也不是一种天生的因素。所谓的灵感,也是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的。德国有一名化学家叫凯库勒,他长期从事苯分子结构研究,有一天,他突然梦见碳原子变成了一条蛇,蛇含住自己的尾巴并不停旋转,由此他联想到了苯环的结构,提出了化学界新的结构学说。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没有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也就不会在梦中获得灵感。灵感也是从实践和思考中来的,而非先天的因素。
所谓的天赋,如果是指与生俱来的禀赋,那也是没有的。很多人将自己很难做到而他人可以轻易做到某些事情,自己难以学会而他人很容易学会一些知识说成是别人有“天赋”。但其实,他忽略了从小到大,人与人之间在实践、学习和思维发展上的不同,因此将长期积累下来的差距简单地说成是别人有天赋,这不是科学的观点。
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人们所谓的“天才”也是在实践中造就出来的。
为什么姜萍能够取得第12名的名次,在初赛排行榜上力压一众名校数学系高材生?
首先,这只是初赛,有些人没有尽全力,即使尽了全力也在比赛上输给姜萍,也不能说明数学水平就不如姜萍。这与主攻方向和平时的时间分配有关。这些数学系学子都有别的事情要做,有的可能并未专门花精力来备考。当然,姜萍能够在初赛中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她能够以中专生的身份,凭借自己的兴趣和努力,在初赛上与一众名校学子并列,这很了不起。
其次,姜萍比起数学系的学子,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我们知道,学习不能只靠空想和间接经验,实践和直接经验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而服装设计又何尝不是一种数学实践呢?姜萍自己也说过,数学和服装设计是相辅相成的。排在姜萍后面的名校学子,不乏数学专业,他们中有没有可能是专研数学理论而缺乏数学实践呢?理论要跟实践相结合,理论不能脱离实践。长期脱离实践,理论也会逐渐生疏;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对理论的印象就会变得更加深刻。
网友“美目盼兮”指出:“她学的偏微分方程和服装(设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她学服装对数学是会有灵感的。”网友“风景真美”指出:“你不要小看服装设计,其实这个是数学建模的实际运用,再加上理论,这个女孩的成功是必然的。”“这个女孩的成功就在于比名校的学霸多一个数学建模思维的实际运用,比如反复的服装设计,这个对数学学习有绝对的好处,不同于其他的学霸只懂得做题。”(当然,其他的学霸也并非“只懂得做题”,但他们的实践经验多半是很难跟姜萍比的。)
许多媒体和网友把姜萍称作“数学天才”、“天才少女”,这是不恰当的。世界上没有天才,姜萍的数学能力是在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造就出来的,另外也离不开她对于数学和服装设计的浓厚兴趣。姜萍说过,她对于服装设计和数学都是很感兴趣的。也难怪她能够把数学和服装设计给结合起来。而“天才”的说法把姜萍的才能天生化,将数学的学习神秘化,导致许多网友对姜萍产生未必符合实际的幻想,对姜萍提出未必符合实际的期望,另外,网友不尊重姜萍自己的选择,这些都会给姜萍带来巨大的压力。
姜萍说,数学只是她的plan B,服装设计才是她的plan A。有的网友则说这是浪费,认为姜萍到了大学就应该学习数学专业,研究高端技术,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强调“国家需要”。且不谈服装设计也能促进数学学习,且不说读数学专业容易脱离实践,我们首先也应该尊重姜萍个人的意愿和选择。无论姜萍到了大学是选择服装设计还是数学,我们都应该尊重和支持。我们不能够要求姜萍一定要读数学专业,成为一个数学家,在数学上必须作出了不起的贡献,也不能要求她一定要促进高端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应该给姜萍这样的压力。
姜萍在预赛中获得了第12名,而在6月22号还有决赛。网友们可能很感兴趣她在决赛中会取得怎样的成绩。需要指出的是,预赛和决赛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往年也不乏预赛进了前十而决赛却只能排在数百名的选手。因此,无论姜萍在决赛中的排名怎么样,都是正常的,我们不能要求姜萍在决赛中一定要进入前多少名。姜萍只是一个中专生,只学了两年高等数学,能够在预赛中排名12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网上有些自媒体的形容太过于夸张了,把姜萍比作爽文主角,吊打一众顶尖宗门天骄的普通宗门弟子;将“极品天灵根”“先天数学圣体”这样的词语放到姜萍身上。这就很容易误导网友,以为姜萍在数学上已经吊打了一众顶尖学府的大佬,这样的描述势必会让大家觉得姜萍要在决赛上保持名次依然是轻轻松松。但是,这实际上是不现实的。那么,当决赛结果公布,姜萍的名次并没有达到网友们过高的期望,这些网友会不会转而攻击姜萍呢?我非常担忧这一点。
姜萍的数学老师王闰秋老师说,姜萍是“努力型”,不是“天赋型”,很多网友说这是谦虚,还是把姜萍称作“天才”。难道这些网友比王老师还要了解姜萍吗?王老师从来没有说过姜萍是“天才”,姜萍自己也没有说过自己是“天才”。面对网友们的狂热,王闰秋老师呼吁,希望大家不要给姜萍贴“天才”的标签。在此,我非常支持王老师,我们确实不应该给姜萍贴“天才”的标签。“天才”标签会给人一种很大的压力,也是对姜萍的一种捧杀,这无异于把小姑娘架在火上烤啊!
另外,许多网友将数学神秘化,由此带来的无外乎:要么将姜萍捧成“天才”,形成捧杀;要么变成对姜萍初赛成绩的质疑。因此,我想恳请大家不要将数学神秘化,认为姜萍作为一个中专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在数学竞赛预赛中取得第12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两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姜萍主要是学了三本书,两年学三本书其实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上数学专业硕士王闰秋老师的指路,以及她自己乐此不疲地学习,还有她的善于思考,能够在服装设计中发现数学之美,她的成功完全是有迹可循的,不可将之神秘化。而且预赛和决赛是不一样的,姜萍的胜利其实是一种结构性的胜利,而不是一种绝对性的、压倒性的胜利。大家应该听说过“田忌赛马”和“四两拨千斤”吧?预赛虽然比起决赛难度较低,但是试题的涉及范围是广泛的;而决赛是分为五个方向,选手可以自己选择的。这次入围决赛的榜单上不乏数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我们知道由于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主攻方向,对主攻方向之外的数学比较生疏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姜萍可以在预赛中战胜他们,这并非不可能的事情。这既不是大佬们的数学水平不如姜萍,也不应该成为质疑姜萍初赛成绩真实性的理由。
姜萍不是天才,不应该被贴上“天才”的标签,不应该承载过高的期望,不应该承受那么重的压力。请停止对姜萍的捧杀吧!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请大家冷静下来,不要过分狂热,让这个小姑娘健康地成长吧!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