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卢映西:雾霾出了谁的洋相?

作者:卢映西 发布时间:2015-12-03 21:26:4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最近,巴黎那边召开气候大会,我们敬爱的习大大也去了。同时,北京这边却遭遇雾霾围城,浓度逼近1952年的雾都伦敦!一时间,网上段子横飞,热闹非凡。奇怪的是,一向喜欢指点江山的主流经济学家们,这次却出奇的安静。一位叫“波波夫”的作者看不下去,发文《经济学家为何对雾霾集体失声》,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人口结构、发展模式转型、互联网+,对了,还有当下最热门的供给侧改革,但却少有人对我们呼吸的空气——这个最为重要的公共产品所出现的供给问题给予科学上的关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但如果这个理性人成了病人,基于之上的各种分析其实都没有意义。”那么,主流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下面我们就给他们来个一洗了之。

  一、主流经济学的难言之隐

  原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石除了那个为人熟知的理性人假设之外,还有一个更离谱的稀缺性假设。所谓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即资源总是处于稀缺的状态。正因为存在稀缺性,才需要经济学来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如果是相反的情况,欲望有限而资源无限,那么经济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然而,仔细思考一下就能了解,现实中的生产只需满足人们的消费能力即可,并不需要满足漫无边际的消费欲望。欲望包含主观想像的成分,能力必有客观制约的边界。具体地说,消费能力受制于三大因素:生理约束、时间约束和预算(收入)约束

  关于人的消费能力不可能超越自身的生理约束,自古就有格言:“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时间约束是指消费活动是需要耗费时间的,而我们能支配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消费能力无法突破时间的制约。至于消费能力的预算约束,则是除了少数富豪,一般人都能感受到的约束。由于有生理约束和时间约束的存在,所以富豪即使有无限的收入,也不可能有无限的消费能力。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重新证明了本来就众所周知的常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生产能力还是消费能力。换言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有限-有限”的关系,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稀缺性假设忽悠的“有限-无限”。目前世界上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都是因为掌握了话语权的主流经济学家们,至今仍不知道自己脑子里的那些经济学知识,原来从根上就错了。

  例如,失业就是困扰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一大难题。失业是怎么回事?简而言之,失业就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多余”的人,这个社会不知道该安排他们去生产什么东西。这种状况就是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正是“有限-有限”模式的必然结果。

  在生产和消费的“有限-有限”模式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的进步对于提高生产能力具有明显而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对于突破消费能力的三大约束则效果不彰。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有认识:“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更为准确的模式应该是“大-小”模式,即生产过剩模式。特别是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不仅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而且两者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

  这些道理本不深奥,但建筑在荒谬基础之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永远搞不明白,因为根据稀缺性假设臆造出来的生产和消费的“有限-无限”模式,生产过剩根本不可能发生。主流经济学的难言之隐就在这里。

  二、环保问题如何让主流经济学家出洋相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抛弃稀缺性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的常态是生产过剩,并不是否定资源的有限性。事实上,资源有限甚至枯竭与生产过剩,这两类现象在现实中是并存的。这就如同行进中的汽车,一方面油箱中的汽油是不断减少的,另一方面就算司机把油门踩到底也无法在瞬间耗光汽油。就是说,在短时段内,生产能力总是大于消费能力(正如汽车的供油能力总是大于耗油能力)。时段足够长,才有可能发生资源枯竭以及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进一步分析,还可以揭示出目前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之间的深刻矛盾。

  最近《纽约时报》上刊文《对气候变化难题的简短回答》,对“个人能做什么”这个问题的简短回答是:“少飞行,少开车,少浪费。”这说明大家其实都明白,环保说到底就是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那么,我们不走美国式的高消费高耗能的路子,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行不行?只要还是实行目前的市场经济,答案就是不行。原因在于迄今为止的市场经济模式都不能妥善地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主流经济学甚至连这个问题的存在都不予承认。不能妥善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一旦提倡节约,就会使本来就小的消费能力更加萎缩,生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失业问题更加严峻,从而经济危机更加迫近。所以现实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例外都不得不刺激和鼓励消费,用加速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方法推迟经济危机的到来,就连中国这样石油短缺、雾霾频仍的国家都在向“汽车社会”高歌猛进。

  抛弃主流经济学的狭隘视角,我们就能看到生产过剩、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生产过剩的趋势放任不管,经济危机就会不请自到;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趋势放任不管,人类等于自掘坟墓。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过剩问题不解决,减缓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也就提不上日程。因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是日后的灾难,失业是眼前的危机。所以,市场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的内在矛盾,其实是生产过剩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生出的怪胎。由此可得结论:只要找不到解决生产过剩问题的正确办法,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从经济角度看是不可持续的(这是马克思早已论证过的),而且从资源、生态角度看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环保主义者最终总会向左转,走向资本主义的对立面。

  就是说,只有解决了生产过剩问题以后,我们才能有效地提倡节约,市场经济也才能真正走上正道,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如同穿上了红舞鞋,只能不停地疯跳,直至衰竭而亡。然而,要解决生产过剩问题,首先必须承认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主流经济学家连这点认知能力都没有。面对雾霾,他们只能保持沉默。但他们既不在沉默中爆发,也不在沉默中消亡,只是在沉默中出洋相。

     作者:卢映西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