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造假岂仅兰交大博文学院陈玲?
博士学位造假岂仅是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陈玲院长?请莫放走造假大盗!陈院长因“违法悖德”开除患癌女教师而被“扒得精光”,其博士学位涉嫌造假。然而,陈玲与中国哲学最高学术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人事局副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党委书记潘晨光相比,其造假程度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潘晨光副局长、党委书记,他的博士学位(哲学)、管理学博士后、研究员职称、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无一不是用他手中的权力交换而来的。换句话说,潘晨光的博士学位、博士后待遇、研究员职称福利和政府专家津贴中渗透着“进京或留京指标以及科研雇工和写着枪手”。
老实说,2015年12月,中国社科院老党员王化信研究人员揭露潘晨光书记学位和职称涉嫌造假以及权力交换时,学界多数人不以为然,而且有人认为只要潘晨光不用文凭去干坏事也就没有关系,文凭学位在这个认识水平极低的“行政人员”手中就如同孩子玩具,没什么价值用处。再说,学历学位以及职称博导买卖的人,潘晨光肯定不是第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事实上,学界晋升定律就是“先卖成果后买路,不卖不买定无路”,其实例俯拾即是。也就是说,学术殿堂的管理体制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体制,管理部门与研究部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买卖交易合作”关系。一方面,学界管理者需要被管理者手中的学历学位资格鉴定交易,被管理者则需要管理者手中的学术资源及科研经费交换,从而夯实了学界上下勾结、狼狈为奸的系统腐败基础。另一方面,社科学术造假本身存在着隐蔽性和难以证伪性,以及学位、学术职称腐败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从而极大降低了学术腐败的风险性。同时,学术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也加大了上级主管部门查处的难度,也大大降低社科学术腐败风险。此外,在官场、商界,其腐败等犯罪行为,易发现和认定。但在学界,挂上学术招牌,披上科研外衣,致使腐败行为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公款行贿受贿行为,也能变成堂而皇之的科研讲坛或著书立说活动。
此外,1994年,全日制老牌农学博士徐鲜梅研究人员以国家人事部认定的全国紧缺专业人才准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就是这个潘晨光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干部一处、二处的小办事员为徐博士办理具体人事手续。可是,正是这个潘晨光在徐鲜梅博士2015年5月13日申请晋升副研资格时,他与农发所副所长杜志雄、所长李周抱团结伙干掉徐博士,并用语言羞辱她,荒唐吧?见过荒唐的,但没有见过如此荒谬绝伦的吧?事实上,徐鲜梅博士完全可以原谅潘晨光的造假以及侮辱,但却不能容忍潘晨光以书记的名和权再继续谎言欺骗科研人员。鉴此,徐鲜梅博士宁要粉身碎骨及玉石俱焚,也要将潘晨光利用权力进行学位职称买卖交易的事实公之于众。
附上潘晨光哲学博士的成果清单和两位同事对潘博士、博导的评论,同胞也可窥斑见豹。潘晨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副局长、农发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出国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组部《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辑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成就国家信息化专项规划重大研究课题《我国信息化人才战略研究报告》、社科院《中外国家功勋荣誉制度研究》、《人才国际竞争力》,博士后国情调研项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中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建设》,主持及参与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重要课题并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中国民间发展报告》、《中国人才发展60年》、《中国人才前沿》、《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思考》、《中国博士后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学术文库》等“学术作品”。
附(一):
一个可能影响全中国甚至改变全世界的奇绝典型
(中国社科院老党员 王化信,2015年12月01日)
通过与潘晨光书记的几次接触,我有一个重大发现。我发现潘书记是一位非常不平凡的人。是一个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一个可能影响全中国,甚至改变全世界的奇绝典型。 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就听我说个原委。
首先,通过接触和查阅相关资料我感到:潘书记有非常平凡的素质,但却有非常不平凡的业绩。非常平凡的素质是指他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纠纷能力都很平庸。有人说他昏庸无能不能算故意侮辱,很可能是人家的直接感受。说他有非常不平凡的业绩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搞研究最少,晋升职称最快。在我20多年的目睹印象中,农发所许多研究人员像徐鲜梅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广大农村山区,冬冒严寒,夏顶酷暑,兢兢业业,辛辛苦苦研究成果也不少,职称却十几年迟迟不动。而潘晨光绝大部分时间身居闹市,长卧高楼,上班时高居处长局长宝座,吆五喝六,颐指气使,没见搞什么研究,研究职称却是一路飙升,助研、副研、正研、博导。研究最少,获取职称又最快。堪称出类拔萃、卓越超群。
第二,没写多少文章却著作等身。我从1987年认识潘晨光。多年给我的印象是潘晨光最不愿意写东西,从来拿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但现在从百度上查,潘晨光的所谓“著作”还真不少。说著作等身,大概也不算夸张。如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中国民间组织发展报告》以及《中国人才发展60年》、《中国人才前沿》、《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思考》、《中国博士后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学术文库》等著作。主要代表作有:《中国林业再就业——途径与对策选择(合著)、《近期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合著)、《我院职称评聘改革新路初探》(论文,合著)、《关于改革现行职称评聘制度的思考》(论文,合著)等。真是硕果累累灿烂辉煌。
第三,不读本科直接攫取博士桂冠。潘书记到人事局之后,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神奇地是不读书学习却居然拿到“哲学博士”学位,还当上了“管理学博士后”。这应该算是“奇迹”。根本没有读过哲学和管理学本科,却径直拿下了“哲学博士”和“管理学博士”桂冠,成了光灿灿的“双博士”。其实何止是“双博士”!他要成为“三博士”也不难,他大学本科是学农的,毕业时是农学学士。有此基础要拿个“农学博士”应该比那些根本没读本科的“哲学博士”和“管理学博士”要顺理成章容易得多。因此,我认为“农学博士”这顶桂冠不是他拿不到,而是他不屑于去拿。如此像到菜地里捡白菜一样容易拿到“博士”桂冠的经验实在非同小可!特别是不读本科直取“博士”桂冠的经验。堪称人间少有世界罕见。
正是潘晨光以非常平凡的素质创下了非常不平凡的业绩,使他这位典型人物具有了非常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如果他获取的这些不平凡的业绩,都是走的光明正大的正路。他很可能有鲜为人知的祖传秘笈或世外高人传授的绝密经验。这些经验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前两条经验造福数千万科研人员。后一条经验将造福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全世界的家庭,哪一个家庭的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博士?全世界的青少年又有哪一个不梦想自己成为博士?为了这个期望和梦想,多少人正在承受八年的寒窗苦读,多少父母正在为这八年的学费日夜操劳,甚至卖血!潘晨光的不读本科攫取博士桂冠之神奇秘笈宝典传授给这些莘莘学子及其善良的父母,让他们不受这八年的煎熬就拿上博士桂冠,想拿一个就拿一个,想拿两个就拿两个。这何止是恩重如山!让这些学生家长把潘晨光当菩萨供起来天天顶礼膜拜,大家都心甘情愿!再说了既然不读本科都能拿到博士,以后把全世界所有大学全撤销得了!中学之后,就上个“潘晨光培训班”就万事大吉啦!为全世界节省多少校舍!多少师资!多少资金!其贡献至少超过屠呦呦一百倍!领一百次“诺奖”也应该!所以,潘晨光如果真是一个走正道成功的典型,一定是一个可以改变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的伟大典型,伟大到“奇绝”的程度!
但是,如果潘晨光这些不平凡的业绩并非靠正道取得,而是靠拉帮结派、溜须拍马、以权谋私、权学交易、行贿受贿等歪门邪道,自然另当别论。我不能不说潘晨光这方面的嫌疑很大。在社科院早就流行“职称评定升得快,功夫全在学术外”的说法,他那些职称到底怎么来的?值得调查!再说,他那些著作,怎么出了“主编”就是“合著”?这“主编”和“合著”里的名堂可是太多了!《中国农村经济》曾经挂名“主编”是陈吉元,实际上他一个字也不编。1998年评职称胡必亮一篇代表作署名陈吉元胡必亮“合著”,实际上陈吉元一个字也没著。还有他那两个博士桂冠到底怎么拿到的?也需要认真查一查!如果都存在权钱学交易问题,潘晨光就成了一个影响全国的反面典型。学术腐败的核心是学术权力的腐败。如果潘晨光那些不平凡的业绩都与他在人事局的权力有关,那么他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权钱学交易中心的老板,是学术腐败发展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严重地步的罪魁祸首!所以,他这种影响全中国的恶劣典型,也不是一般地恶劣,而是恶劣到“奇绝”的程度!
潘晨光这个典型到底是属于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我看属于后一种的面大。要检验他到底属于哪一种?办法也不难。请他给大家作个报告就清楚了。如果他能把那些不平凡的业绩的取得讲明白,把祖传秘笈和稀世宝典贡献出来,我们应该为他申请“诺奖”。但如果什么也讲不出来,就应该动员全院彻底揭发他搞权钱学交易的种种罪行!
我非常明白,要彻底搞清潘晨光的真相难度相当大。他在人事局盘踞十几年,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势力相当雄厚。而且,他的问题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会涉及到整个系统。譬如两个博士帽,不是他自己想要就能拿到的,涉及到许多环节,也就是整个系统。要查清,非常难。但是,再难也必须要查,这方面造假舞弊挑战的不只是研究生制度。而是整个教育体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诚信传统!是13亿人的做人准则!
能不能治理学术腐败,就看能不能治理学术界的以权谋私。能不能治理学术界的以权谋私,就看最高学术殿堂能不能做出榜样。最高学术殿堂能不能做出治理以权谋私的榜样,就看能不能彻底揭开潘晨光的真实面目。
附(二):
于建嶸与潘晨光“约谈”实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于建嶸,2015年06月17日)
于建嵘,徐鲜梅的同事,潘晨光,徐鲜梅的书记,2015年6月17日下午1时左右,于建嶸与潘晨光“两人”在单位(中国社科院主楼13层)大声“对话”时,碰巧徐博士也在现场。以下是于建蠑公开的“约谈”记录,从中可看出潘书记在这位于研究员心中的“定位以及学术价值”(有删减)。
潘:于教授,你参加任何机构必须报批!你应该理解。没批的情况下,是绝对不可的。
于:我只是捐款人,报什么批?!
潘:希望你写清情况。我们及时汇报。要爱自己。
于:你作为共产党的基层领导,不分是非,我不写!
潘:我只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于:党叫你这样迫害知识分子的?!如果你们继续这样以所谓上级的指示来迫害我,我就去找你们的上级党组织;如果你的上级组织,也不分是非,那好,咱们就公示全社会。
潘:你真冤枉我们了。我们始终是爱护你啊!还是好好搞科研吧。组织不让做的事别做为好。
于:这是你一个书记说的话?我的科研任务没有完成?你们的总书记不是号召知识分子关心民生?
潘:建嵘,一定要听劝。
于:我做错了什么!无论你们如何处理,我无所谓。你们长期的迫害,我都可以作为历史材料贡献给后人。
潘:心平气和好。总有真理。
潘:请发秦轲好吧。
于:你不是共产党的书记吗?你不是经常以上级的名义与我谈吗?
潘:没有问题,我从来不无事生非。
于:你长期是非不分,失去了我对你最后的尊重。从此以后,只要再迫害我,就向世界公示!反右和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莫过如此。不要再与我说什么科研。你不是多年的研究员,我们俩将成果向全社会公示,让国内外学者评一下?
潘:我照(与)你天地之差。你是大家,我只是管理人员。和我比影响你的伟大。你还有多方面的才能,我非常敬佩!比如绘画艺术等。
于:一个没有是非观的领导,一个没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一个没有学术创造的研究员,有什么资格经常对我指手画脚?!我告诉你,受够了。从今以后,收起你那一套。
于建嵘,我的同事,潘晨光,我的书记,2015年6月17日下午1时左右,两人在单位(社科院主楼13层)大声“对话”时,碰巧我也在现场。以下是于建蠑的日字,从中可看出潘书记在这位于研究员心中的“定位”(有删减)。
潘:于教授,你参加任何机构必须报批!你应该理解。没批的情况下,是绝对不可的。
于:我只是捐款人,报什么批?!
潘:希望你写清情况。我们及时汇报。要爱自己。
于:你作为共产党的基层领导,不分是非,我不写!
潘:我只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于:党叫你这样迫害知识分子的?!如果你们继续这样以所谓上级的指示来迫害我,我就去找你们的上级党组织;如果你的上级组织,也不分是非,那好,咱们就公示全社会。
潘:你真冤枉我们了。我们始终是爱护你啊!还是好好搞科研吧。组织不让做的事别做为好。
于:这是你一个书记说的话?我的科研任务没有完成?你们的总书记不是号召知识分子关心民生?
潘:建嵘,一定要听劝。
于:我做错了什么!无论你们如何处理,我无所谓。你们长期的迫害,我都可以作为历史材料贡献给后人。
潘:心平气和好。总有真理。
于:你不是共产党的书记吗?你不是经常以上级的名义与我谈吗?
潘:没有问题,我从来不无事生非。
于:你长期是非不分,失去了我对你最后的尊重。从此以后,只要再迫害我,就向世界公示!反右和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莫过如此。不要再与我说什么科研。你不是多年的研究员,我们俩将成果向全社会公示,让国内外学者评一下?
潘:我照(与)你天地之差。你是大家,我只是管理人员。和我比影响你的伟大。你还有多方面的才能,我非常敬佩!比如绘画艺术等。
于:一个没有是非观的领导,一个没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一个没有学术创造的研究员,有什么资格经常对我指手画脚?!我告诉你,受够了。从今以后,收起你那一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