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最大个体户遭破产
6月27日,高田公司(TAKATA)在东京召开了最后一次股东大会,190名股东出席了会议,明年(2018年)2月,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设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KSS)”,将作为高田的买家继续从事汽车安全气囊的生产销售业务,但那时公司已经与这次参会的股东们没有任何关系,日本市场上发行的高田股票将变成一张废纸。
汽车有了安全气囊而挽回多少人的性命,这无从查考,美国舆论只强调高田生产的气囊至少导致11名美国人死亡,汽车上使用的高田气囊需要召回。死亡赔偿、召回等让高田背上了万亿日元债务,公司不得不再6月26日向东京地方法院提交了“启用民事再生法的申请”。
换句话说高田破产了,其破产时负债1万亿日元(约100亿美元),也创出日本制造业企业破产时的最高纪录。
“我们尽最大可能(对事故)做了回应。”
“研发时很多现象没有能够预测到。”
高田重久董事长兼总经理在27日的东京股东大会上反复这样辩解,但股东们已经听不进去,不认为他的解释具有说服力。
到底为何发生了死亡事故,到底公司是如何应对的,如今也依旧五里雾中。
由于高田在汽车安全气囊的开发制造上占据了制造业的最高地位,大部分日本品牌的汽车都用上了该公司的产品,可惜出现死亡事故需要召回时,高田却并没有足够的赔偿能力。
家族经营的企业特点,也让公司在相关事故的分析及应对上相当滞后,这导致了公司的最后倒产。
这些年大量日企暴露出了各种经营问题,日企制造能力发生了明显的下滑,这给中国企业迅速提升制造能力、占领国际市场提供了很大的一个机会。
文 |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陈言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问题一拖十余年
“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高田做事太优柔寡断。”日本一家汽车企业的高管说。
高田生产的汽车用安全气囊早在2004年5月已经暴露出了问题。人们发现,汽车撞车时气囊通过火药爆炸的方式打开,在打开过程中,有时会发生金属碎片让驾驶员或者乘车人受伤的情况。至于为何会这样,高田未给出解释。
到了2009年5月,气囊打开时炸开的碎片导致相关人员死亡。美国方面能明确断定气囊炸开时造成人员死亡的事件共11起。有些死亡事故不能全部把原因算到高田生产的气囊上,但气囊爆炸时造成的碎片是死亡的重要原因,这样的事件也有数起。因为气囊而造成的相关死亡事件在美国总共有17起。
同样是高田生产的气囊,在日本也导致过人员受伤的现象,但直接造成的死亡事故似乎并不多,日本也未给出明确的相关死亡事故的具体人数等等。
至于到底是何种原因在气囊爆出来时会造成人员的死亡,高田也做过相关的调查,但后来不了了之。
有些时候,公司认为相关事故可能和炸药在车内保存时间太长有关,过了保质期的炸药,突然爆炸造成了事故,但这样的事故概率在数百万分之一以下,就像任何产品都会有可能造成某些事故一样,公司方面认为这不代表相当数量的产品具有这个危险。
从法律的角度看,高田把产品卖给了汽车组装厂家,一旦发生事故,汽车组装厂家也具有连带责任,如何处理零部件厂商与汽车组装厂商,以及很多时候还与保险商之间的责任划分,相关问题也让高田与汽车厂商、保险商之间不断扯皮。
不承认所有责任都在气囊厂商这里,这一点是高田一直坚持的,到6月27日股东大会追究责任的时候,高田的董事们并未改口。 汽车组装厂商,比如本田在美国的企业,到了2014年已经不能完全无视高田气囊问题,希望尽早解决。根据美国政府的要求,开始在全美国召回使用了高田气囊的汽车。本田同时希望高田能够承担部分责任,但高田认为自己该负的责任不清楚,不愿意回应本田美国公司的要求。
自此,美国舆论开始把批判的焦点转向高田公司。
从2004年到2014年,从最早发生高田气囊导致人员死亡事故已经过去了十年,高田并未重视相关事故带来的影响,一味地推脱,任时间再度过去数年,至2017年公司轰然倒塌。
世界最大的个体户
高田公司创建于1933年,原来以纺织业为主,战后开始生产汽车用安全带等。
1964年,小堀保三郎(1899-1975年)突发奇想,在汽车与汽车相撞时,通过撞击力让炸药爆炸,然后引发气囊迅速鼓起来,在人与汽车之间造成一个空气隔离带,以减少人员的伤亡。
小崛的发明让日本技术界一片哗然。日本政府一听说在使用汽油的汽车中装上炸药,马上就否定了小崛的新发明,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日本舆论、技术评论家共同出面嘲笑新发明。小崛在日本成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疯子”。
但是,国外特别是德国的汽车厂家从他那里得到了灵感,开始在高级车里使用安全气囊。
等欧洲的高级车都开始装气囊后,一个劲嘲笑、否认小崛发明的日本猛然醒悟,知道嘲笑错了,也开始致力于气囊的研发。
只是到了1975年,小崛本人已经在研发费用上山穷水尽,他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正是在这前后,位于滋贺县生产安全带的高田,开始注意到了气囊,并和汽车厂家共同研究相关技术。1987年开始大量生产气囊,并在气囊的生产上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企业。
“全世界每5个气囊中就有一个是我们生产的。”几年前笔者见到高田的相关人员时,对方非常自豪地说。
那时笔者对气囊还不是很了解,当时回家查了一下高田的公司概况,知道了该公司股票虽然在日本大企业板(东证一部)上市,但实际上公司创始人一家是最大的股东,控制着公司股份的六成以上。“好大的个体户。”当时曾经有这样一种感觉。
因为高田家族绝对控制着企业,所以公司上层的意见就是公司的意志。从能阅览到的公司股东会议简报等看,高田家族对公司的经营有着绝对的权威。高田家族认为事故原因不明,事故责任不在自己一方,那就是金科玉律。
如果在2004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高田公司有那么一点认真负责的精神,或者有一点愿意从长计议的想法,去处理相关问题,情况该会比现在好很多。
世界最大的个体户,一切以总裁个人的意志去做判断,而个人的判断一旦失去理智,最终会导致何种结果,高田公司给人留下的教训实在太多太多。
万亿日元的债务
从日本美国两国要求召回的安全气囊数量看,大致为1亿个,而高田真正召回的数量十分有限。
高田方面最近发表的数字是,美国政府要求其召回5200万个气囊,但其中64%尚未实现。特别是二手车市场有数目繁多的高田产品,而且有不少是从旧车中拆下后安装到其他车辆上的,召回相当的困难。 在日本市场应该召回的数量为1882万个,但其中的27%同样没有找到。
日美两国共有4000万个以上的气囊没有召回,今后这些未召回的产品造成的事故等,将进一步加大高田公司的经营困难。中国市场固然有大量高田生产的气囊,目前还没有听说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召回意见。如果加上中国市场需要召回的数量,估计高田的经营赤字会进一步增加。
本田是高田的重要客户。本田一家需要召回的总量为5100万个,其中在美国的召回率为59%,日本也有87%,目前尚收集不到本田在中国市场召回高田产气囊的说法。
从日本媒体报道看,高田的债权者主要是美国政府(415亿日元)、丰田(266亿日元)、高田国际金融(125亿日元),其他公司如三井住友银行、三菱东京银行等等也有不少债权,随着高田的倒闭,相关债权回收起来已经相当的艰难。
高田与美国司法部之间在2017年1月达成的协议是,向受害者及汽车厂家支付10亿美元(约1120亿日元)的赔偿金,但其中应该支付给汽车厂家的8.5亿美元(约950亿日元)高田方面无力支付。如今该公司倒产,相关的费用最后该由美国政府支付给美国的汽车厂家。
高田和丰田之间的纠纷也难见分晓。按丰田方面的统计,召回高田气囊使用的费用为5700亿日元(约合50.8亿美元),但高田认为其中的266亿日元(2.4亿美元)和自己有关,余下部分不该让自己出。丰田则因为使用了高田的产品,5400亿日元(约合48.1亿美元)的损失需要自己扛。
中国企业接盘
6月25日,高田在美国的子公司“TK持股公司”在美国申请使用联邦破产法第11条,同一天其在佐贺县多久市的日本国内子公司“高田九州公司”及其在东京的“高田服务公司”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适用民事再生法,高田倒闭。26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将高田股票放入“整理”栏,一个月以后的7月27日将让高田股票退市。
6月26日,中国“宁波均胜电子公司”的子公司,美国KSS(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以1750亿日元(约合15.6亿美元)的价格将全部高田的资产及事业买下。KSS公司通过“拆分企业”的方法,将公司的主要业务分离出去成为新的企业,继续从事气囊等的生产销售,而召回费用的支付及由缺欠气囊产生的损失及赔偿费用,则由旧公司承担。
高田能够以宁波均胜电子孙公司的方式继续从事生产与销售,估计不会再使用“高田”这个品牌。风靡一世的日本高田,随着十余年来对相关问题的拖延处理,让小事变大事,让企业走完了八十多年的历程后最终消失。
眼下,汽车业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自动驾驶呼之欲出。如果自动驾驶的汽车出现交通事故,其责任在哪里,法律界定并不十分清楚。为世界提供了上亿个气囊产品,其中有数十个造成了死亡事故,这种事故与因为气囊而拯救的人生的关系该如何看?高田给人们在法律层面留下了值得探讨的众多问题。
话说回来,对技术的绝对自信、经营上的个体户方式等等,该是高田给世界所有企业留下的最深刻教训。高田上万亿日元的亏损,打不完的法律仗,让日本企业形象受到很大损害,这些在历史上将留下极为惨痛的一笔。
日企困境与中企崛起
这些年来,一些重要日本企业都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问题,前几年日立、松下、夏普巨亏,这两年东芝公司也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经营难关,这次困难很能可能会让东芝完全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
高田也是世界久负盛名的最大汽车安全气囊企业。不论其生产的气囊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只要发生了死亡事件,公司就必须认真对待,让同样的事故不再发生,但高田没有做到这点。
人们不禁要问日本制造业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如果说一些重要日企的遭遇是企业转型过程中明显失去了发展机会,巨大的经营困境明确要求企业尽快调转船头、重新迈出新步伐的话,高田作为一家专业的安全带、安全气囊生产企业,其遭遇则是日企在全球化过程中,以家族经营的方式来应对国际市场的后果,这明显不具有可行性。
全球化企业需要有与之对应的企业制度,没有这样的制度,上亿产品需要召回,这不是家族企业能够应付得起的风险,即便有汽车整车企业全力予以支援,依旧不足以转危为安。
那么,这一轮日本企业的失利、失算及在制度上的缺欠是否能带给中国企业巨大的机会?
表面上看,中国企业的子公司获得了高田的全部制造、研发能力,包括此前主要靠在中国大陆的生产来维持其盈利的台湾鸿海公司获得了日本著名电视机企业夏普的品牌及生产研发技术,使得台企在内的中国企业以后发优势获益不少,但中国企业主导世界制造业的时间还不长,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会很多,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汲取教训,至少不走东芝、高田、夏普的老路。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