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批判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分析批判各类错误社会思潮中发展、壮大,从而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的放矢地反驳错误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旗帜鲜明地指出其根本症结及实质所在,更在分析批判中进行了自身理论的建构与创新,实现了破立结合、批判性与建设性的高度统一。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梳理其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对于当代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犀利的哲学批判
——高度原则性的坚持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思想发展历程,是由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再到扬弃青年黑格尔派,从而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过程。在这一思想发展进程中,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常常用犀利、嘲讽的语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进而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坚持了高度的原则性。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集中清算青年黑格尔派,奠定其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作。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首先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思辨唯心主义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其次,分析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的症结所在:“唯灵论的、神学的批判的批判”“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由此“认为历史的诞生地不是地上的粗糙的物质生产”。最后,尖锐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无视甚至是敌视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观点:“绝对的批判摒弃群众的历史并打算用批判的历史取而代之”“绝对的批判宣布‘群众’是精神的真正敌人”。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青年黑格尔派的犀利批判特色,更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该文中马克思恩格斯意欲彻底清算他们从前的信仰,肃清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在第一卷第一章前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用嘲讽的语言揭示了青年黑格尔派所谓的斗争实际上是同“观念、思想、概念”等“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其进行的哲学批判的实质是:“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哲学叫卖,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狭隘性、地域局限性,……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而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所代表的各式各样的哲学观点,比较了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从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严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理智客观性的坚守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历程也是扬弃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不断地进行严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历程。在分析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体现出的是理智客观性的坚守。
由于恩格斯曾更多地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英国,因此,他较早于马克思致力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于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写于1843年9月到1844年1月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恩格斯同马克思合作之前撰写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正如列宁所说,恩格斯的这部著作“从社会主义的观点考察了现代经济制度的基本现象,认为那些现象是私有制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也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它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而同恩格斯的交往则促使马克思下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思想的阐释在其思想发展早期主要集中在《哲学的贫困》中。1880年马克思在《关于“哲学的贫困”》一文中曾指出,看到《贫困的哲学》后之所以决心彻底批判它,是“为了给力求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扫清道路,必须断然同唯心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决裂,这个唯心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的体现者,就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蒲鲁东”。因此,《哲学的贫困》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起点,也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之作。
在严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客观、明晰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资本论》中,创立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运用、验证和发展的极好体现。
彻底的意识形态批判
——顽强斗争性的坚定
马克思恩格斯对错误社会思潮的分析批判又始终与实际的政治、社会斗争直接结合,进行了彻底的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曾说:“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政治的批判,把明确的政治立场,因而把实际斗争作为我们的批判的出发点,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分析批判中逐步获得并巩固其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的。这种批判以19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与拉萨尔主义、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为典型代表。
针对拉萨尔的错误以及拉萨尔死后拉萨尔主义者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危害,马克思首先同拉萨尔划清界限、断绝关系,并于1862年7月与年底,同拉萨尔先后两次就德国工人运动的路线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斗争。1875年,马克思又抱病针对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为合并后成立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起草的、浸透了拉萨尔主义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草案》写下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即《哥达纲领批判》的主体内容,给予了拉萨尔主义严厉、坚决且全面、具体的批驳。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巴枯宁深受蒲鲁东及蒲鲁东主义的影响,曾自称为“纯粹的蒲鲁东主义者”。1864年巴枯宁参加第一国际,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巴枯宁参加国际“目的是要在国际内部建立一个以他为首领的叫做‘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第二个国际”,即把第一国际变成实现其分裂路线的工具。其间,巴枯宁创立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系,发表了《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其理论的实质是“共产主义和蒲鲁东主义的某种混合物”。1872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以揭示巴枯宁主义者分裂主义的真面目;在1872-1873年间,又连续写了一系列著作,从思想上进一步清算巴枯宁主义,包括马克思的《政治冷淡主义》《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恩格斯的《论权威》《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者》等。除著作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在1871到1872年的一些通信里面较为集中地分析批判了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错误所在,如《恩格斯致卡洛·卡菲埃罗》《马克思致弗里德里希·波尔特》《恩格斯致保尔·拉法格》《恩格斯致卡洛·特尔察吉》《恩格斯致泰奥多尔·库诺》等。
总之,我们要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逻辑进路,坚持高度的原则性、坚守理智的客观性、坚定顽强的斗争性,进而达到客观、辩证、理性地分析批判当代各类社会思潮,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
(作者:李晓光,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