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余涅 | 胡锡进为什么故意把水搅混?

作者:​余涅 发布时间:2021-06-09 10:14:38 来源:新文化研究 字体:   |    |  

  最近,日本外务省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份名单,名单上都是在中国舆论场非常活跃、无疑可以被归为“公知”的一些人,总数有144人之多,外务省旗下的“国际交流基金会”向他们提供资金支持,让他们可以非常舒适地在日本以参观考察的名义生活一年以上。

  这份名单上有知名度很高的马立诚、蒋方舟等人。

  马立诚的观点早已在中国引起了众怒,包括所谓“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没有南京大屠杀”等等;

  蒋方舟关于日本的观点,以前知之不多,这次被网友扒出来一些,余涅非常惊讶地发现,她似乎对日本完全五体投地了,就连令人恶心的色情表演,也被她描写得清新脱俗,似乎是什么高雅的艺术。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精日”吧?

  看了一下日方的报表,他们其实没有花太多钱,收效居然如此显著,真可谓“低投入,高效益”。

  不过,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也就有必要问一问了:

  日本是不是有意要在中国培养文化上的第五纵队?他们邀请中国“学者”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必须亲日?这种交流对中国产生的后果是什么?是增添了中国人文化自信,还是相反?等等。

  行文至此,要强调一句:余涅绝不是反对国际文化交流,相反,余涅认为,国际文化交流应该越多越越好,只是这种交流不能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变成单方面的灌输,不能变成滋生“文化第五纵队”的温床。

  因此,对“交流”时时进行检讨是必要的。检讨与批评,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健康地进行文化交流。

  但是,令余涅深感困惑的是,民间对此事的追问和讨论才刚刚开始,在国内舆论场颇有话语权的胡锡进,就开始跳将出来,以“环时锐评”的形式为马立诚、蒋方舟们以及日本外务省洗地了。

  胡锡进的一贯风格,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回避所有尖锐问题,蓄意把水搅混。

  比如,胡锡进写到,

  “环时首先要说,由一个国家出资邀请他国各种人士前往本国旅行、学习,这是国际交流的通行做法,不能因为中国某些人参加了西方国家出资的交流活动,就对他们加以指责或进行严厉的意识形态定性。”

  这是胡扯,完全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没有人反对国际交流,事实上,这些年来,参加过国际交流的人何止数十万、上百万?真正受到舆论批评的有多少?这次马、蒋等人受到批评,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言论突破了一个中国人的底线。

  胡锡进写到,

  “客观说,所有国际交流项目都是为了让前来访问和学习的人更多了解本国,影响他们对本国的认知,并通过他们扩散受到影响的认知,促进本国的利益。”

  他的“客观说”非常有趣,似乎对方培养“文化第五纵队”是理所当然的,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日本外务省组织这些“学者”去参拜靖国神社,以“促进本国的利益”,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果明知对方的邀请意在“洗脑”,为什么一定要接受呢?难道就缺那“每月2万元”吗?既然知道对方端上来的寿司有毒,为什么还要吃下去呢?

  胡锡进最后忍不住威胁对此事表示质疑的网友了。

  他写道,

  “随着美国与中国的对立加剧和中西意识形态冲突的增加,中西的上述交流在急剧减少”、“ 中西之间的人文交流肯定会因此而减少的,日本外务省披露的情况也部分成为过去时”,云云。

  这简直是要让爱国网友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断”承担责任了,真是欺人太甚!

  余涅认为,近几十年来,所谓“国际文化交流”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但有这样几个很明显的特征:

  1、受益者主要是亲西方、亲日的文化精英,事实上也包括胡锡进本人;

  2、“交流”是不平衡、不平等的,很多时候变成了单方面洗脑,变成了日本和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殖民,结果是“逆向种族主义”猖獗,民族虚无主义盛行;

  3、“交流”也成了日本和西方“围猎”中国文化精英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交流”,减少一点也没什么。

  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际文化交流”其实也是国际文化斗争的一种形式。我们是要国际交流的,但前提是不能损害我们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和道路自信。

  胡锡进急于把水搅混,目的无非是阻止社会公众对“交流”的反思,以便西方和日本可以继续以“交流”的名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但用力过猛,却暴露了自己,唤醒了更多的人,这可能他一开始所没有想到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