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是谁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

作者:小庄 发布时间:2024-08-15 22:13:32 来源:八角楼上公众号 字体:   |    |  

  文/小庄

  一、

  在全球化的经济体系里面,任何一个国家,在它本国生产的东西如果不能在本国市场内消化,那就只能通过对外输出来试图解决产能过剩危机。

  然而一旦对外输出,就必然围绕着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产生种种摩擦。长期以来,美国政客和媒体最常提起的一个观点就是:

  “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

  这个观点的主要论据如下: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那段时间,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整个美国劳动人口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但是自从中国2000年后加入WTO,中国制造就开始冲击美国市场,导致美国制造业工厂纷纷迁移海外,制造业就业占比开始下滑。而其中越是受中国商品冲击的产业和地区,制造业的就业比例就下滑越多。

  如果把时间退到2015年之前,中国的出口商品中主要还是低端制造商品的话,那么美国可能还没那么担忧。但是到了2015年后,中国开始调整出口战略,所谓的调整出口战略,其实很简单,就是以后要多出口那些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东西,不能总是只卖些“锅碗瓢盆”给人家。当然,这时候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技术积累和条件,所以2015年以后,中国出口商品里面的电动车、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产品等出口数额显著提升。这自然就要引起美国政府很大的担忧,你这是要来抢占技术高地的节奏呀。

  叠加这几年各国本身的经济衰退,就业率下滑,工人闹得厉害,因此大家想要保就业率,保制造业的愿望也同时显著提升。这时,产能过剩危机的本质就在不同国家之间表现出贸易冲突的现象。

  因此,作为美帝一方,当然就要大肆宣言是中国的产能过剩,抢走了美国制造业工人的饭碗,论据上面说得很清楚了。

  这个逻辑从表面上看是成立的,你把过剩的商品输出到人家那里,你的产品物美价廉,当然就要挤占人家的制造业空间,人家制造业空间被挤压,当然就只能裁减工人,所以结论:中国制造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

  但是呢,对一向鼓吹贸易自由,市场自由的美国来说,说是因为人家的产品物美价廉导致自己竞争不过,又好像是在打自己的脸。于是乎,这个结论加以调整,改成了:是因为中国政府的补贴和扶植太狠了,才使得你们能够以物美价廉的东西来抢占市场,这是严重的不平等竞争,是破坏贸易公平。

  对于补贴和扶植这种操作算不算不平等,又或者说到底什么是平等的自由贸易,这是很难说清楚的。但是毫无疑问,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论是加入凯恩斯的宏观调控,还是完全的自由贸易主义,都改变不了这种生产对工人阶级本身的不平等。在不平等的生产秩序里面去讨论什么是平等的贸易,本来就是很扯淡的一件事。

  所以,这篇文章我真正想要说明白的是:在中国制造抢了美国工人饭碗的这个看似逻辑自洽的观点里面,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什么被我们忽略了的事实?真的是中国制造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吗?把这个问题再延伸一下,当中国也面临着失业率攀升的时候,那么又是谁在抢中国工人的饭碗呢?

  二、

  从现象层面看,好像确实如美帝说的那样。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工人占劳动人口的比重稳定在15%左右,但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个比重便开始逐渐下滑,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下降到了11%,再到最近几年,已经下降到了8%左右。

  而在美国的所有贸易逆差中,与中国的双边逆差比重不断加大,从21世纪头几年的四分之一,到最近几年,已经上升到了五成到六成。所以美帝虽然与多国都有贸易冲突,但被视为最重要的对手和威胁的,还是中国。

  但是如果我们把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再往前拉一拉,就会发现,其实从70年代开始,他们的制造业就业比例就已经在不断下滑,从26%降到了90年代的15%。这个下降速度可一点也不比中国加入WTO以后的速度慢,难道这个时候的下降也赖中国头上?

  这说明,不管中国参不参与到美国制造业市场,它背后本身就已经有推动美国工人失业的力量了,这股力量是什么?

  从90年代到今天,美国虽然制造业工人就业占比在下降,但是其制造业创造的新增加值却一直增长,占美国GDP的比重一直稳定维持在13%左右。就业人数少了,但是产出却是增长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马克思早就说过,这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原因造成的。资本积累在少数人手里,不断排斥出过剩的劳动力,而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机器对工人的排斥,使得很多工人失业。但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同时又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工人越来越少,但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值反而越来越高。

  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提高,资本必然本能的厌恶低端制造,这玩意人工成本高,收益率还低。于是就必然开始涌向金融、楼市、高科技产业等方面,这时候低端制造业就容易被转移或者破产,取而代之的就是通过进口来满足这些产品的消耗。从哪里进口呢?当然就是哪里的商品物美价廉,就从哪里进口。所以即使没有中国出口商品到美国,也一样会有其他国家去抢占这一部分市场。

  所以结论是很清楚的,从表面看,中国商品确实在挤占美国市场,造成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但是从本质去看,真正造成美国工人失业的,是资本积累的规律,因为这个规律的存在,技术的进步反而成为了排挤工人的力量。

  由此可知,根本不是什么中国制造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秩序本身在不断排挤工人。

  正是因为这个本质的原因,所以工人的失业并不只是表现在美国制造业,只要按照资本的规律去生产,就必然会受到这个规律的反噬,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三、

  我们来看看另一个曾经的超级顺差国——日本,这背后的原理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在80年代-90年代初,日本作为一个超级制造业大国兼强国,不仅曾一度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而且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几乎占到了美国进口的三分之一。

  老美实在忍不了了,于是联手英、法、西德几个国家,针对日本搞了一个广场协议。通过人为干预汇率的办法,强行推高日元升值,日元升值了那它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就会卖得更贵,失去价格优势,从而就可以打击到日本商品的出口。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日元升值了一倍,日本出口市场遭到严重挫折。

  后来有人把这个广场协议看作美国的惊天阴谋,也有人把广场协议看作日本完全没有经济主权的表现,这些原因当然都存在。但是这个广场协议能签得那么顺利,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日元升值对日本金融资本带来的巨额利益。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今年拥有360亿日元,只能兑换1亿美元,但是日元升值以后,短短两年时间,咱就是啥也不干,手里的360亿日元就可以兑换2亿美元,这种诱惑有多少人可以挡得住?

  在广场协议的加持下,日本多年积累起来的美元被资本兑换后拿到世界上买买买,什么升值快就买什么,大量资本流出国内的同时,也流出了本国制造业。海外市场萎缩,制造业领域资本大量流出,使得日本的制造业提前迎来利润率极速下降的局面。这样一来日本的制造业不好干了,资本的天量货币只能去干嘛呢?当然就是疯狂的涌入股市和楼市等金融资产,由此推出了日本楼市的巨大泡沫。

  巨大的资产泡沫,吸光了居民的储蓄,很多企业和居民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然后就有了“日本失去的十年”、十年后,又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二十年后,又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从过程和形式上看,日本和美国的情况很不相同,日本受外部原因的影响和打击更多一些,但是从根本上看,外因只不过是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只要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去组织生产,资本所追逐的唯一目的就必然是利润,哪里利润高就会涌向哪里。不管日本的出口制造是因为自身产能过剩遭遇萎缩,还是美帝等外部打击而遭遇挫折,但是本质上它仍然是按照资本积累、价值构成的规律去运行的。换一种理解方式,当它只能把大量的产能出口到海外市场上的时候,就意味着风险已经随之而来了。而一旦制造业遭遇挫折,资本的逐利性又必然将其引到股市和楼市中催生泡沫,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难道不是很清楚的么?

  这时候,又是谁抢走了日本工人的饭碗呢?

  四、

  回过头也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我国GDP增长的三大部分:消费、投资、出口(指出口减去进口的净出口)。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消费在GDP中的占比非常之低,不仅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的70%,甚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时间保持在40%—50%的水平,其中还包含了政府10%左右的消费,如果只看居民消费,则占比会更低。

  像我们这样的制造业超级大国,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就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消费。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不振、内需又不足,多余的产能怎么办呢?

  这时候加大投资比重成为了当时的必然选择。为什么是选择加大投资来消化产能呢?道理并不复杂,出口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不由自己决定;消费嘛,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这样一来,要保持经济的继续增长,消化过剩的产能,最后的选项当然就只能是加大投资。毕竟花钱的事,谁来花谁掌握主动权嘛。

  其实,准确地说,投资刺激经济并不能完全和消费、出口并列。因为投资要真正刺激经济发展,根本上去看,最终还是要把投资的成本转移成消费,不然它就只会堆积出债务,很难持续下去。比如我修一条路,很多人都在用,降低了通勤和物流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那它就是很好的投资。但是如果挖了修,修了挖,或者修到人迹罕见之处,经济账就算不过来了。当然有些人会说,不能只算经济账,这话也挺动听,但是背后到底是不算经济账,还是去算了个人收益,普通群众就很难了解到了。

  城市基础设施、高铁、高速等大规模的基建,要想最终转化成消费,靠那点过路费是不行的,它需要通过这些基建推动城市化,通过推动城市化来推动城市房价,再配合宽松的信贷政策,这样居民的消费不就通过借贷杠杆拉起来了么?

  理论上,有了高房价的支撑,就可以依靠土地财政收入把基建的钱还回去,投资不就最终通过居民在房子上的消费来偿还了吗?但实践起来,这个逻辑有着严重的bug,且不说这种投资本身,有多少收益被少数人拿走,推高了多少投资造价成本。就说这个房子,靠信用借贷来支撑的东西,它怎么可能一支持续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居民积累了大量个人债务无力再支撑房价;企业房子卖不出去,也积累了大量企业债务;房子不好卖,土地财政收入减少,地方同样积累起大量地方债务,由此为将来的总体债务危机埋下伏笔。怎么办?资本的逻辑只能是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这些不同的危机,看似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段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但是背后的遵循的规律,无一例外,都是资本运动的规律。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导致了我们看到的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区别只不过在于,有的表现为货币资本的过剩,有的表现为商品出口的过剩,有的表现为消费和出口的整体过剩。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里,这些不同的过剩形式,又常常表现为金融领域的危机。

  所以,回到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与其说是讨论谁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不如说是讨论谁抢走了世界工人的饭碗。

  表面看,是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或者是美国联手其他几国打击了日本制造,抢走日本工人的饭碗;又或者是美国不讲道义搞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我们的出口贸易。

  但回到事物的本质,只要经济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秩序内,只要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不变,那么资本积累的规律、技术提高的规律、资本只为利润而生产的规律就必然发生着根本的作用。所以,根本不是哪个国家的制造,哪个国家的工人在抢另一个国家工人的饭碗,而是这套生产关系,以及拥护这套生产关系的那个阶级,在掠夺世界工人的饭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