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透一些舆论中的迷雾
这几十年,有些事成为绝对的政治正确。
在舆论上,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感受。
以至于有些人动不动就打着“改开”的旗号,尽做些损人利己之事,赚不义之财。
他们的想象力何其丰富,你对某些企业进行批判,他们就说你破坏营商环境。
而破坏营商环境就说是否定“改开”。
否定“改开”就等于走回头路。
走回头路就等于出现那场运动,也就是会出现闭关锁国、野蛮、自绝于文明。
所以你批判企业就是政治不正确。
有理无理,先给你扣上几顶帽子,往往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屡试不爽。
别人只不过批判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批判那些假冒伪劣的商家,批判那些没有民族责任感的买办,看不惯社会生产关系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和阶级固化的现象,可他们不管你是不是理性的批判,只要形成舆论热点,那么就会被扣上“仇富”、“极左”、“民粹”等帽子。
在政治正确的框架下,被扣上这顶与政治有关的帽子,有理在舆论上也会弱三分。
所以这几十年,他们在舞台很狂欢。
那些文化买办者,不就是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抨击前三十年历史甚至否定中华民族文化,转身跪拜欧美的所谓文明吗?
《意林》《读者》这些杂志,“伤痕文学”的一批作品,“乡土文学”的一批作品,“第五代”某些导演拍摄的电影,一些高校美术专业在审美上对欧美的迎合,他们从中赚了钱,获了奖,成了名。这些作品形成的舆论所传达的意识形态,让多少年轻人盲目崇拜欧美,让多少年轻人产生自卑心里,导致在国际舆论上,“挨骂”至今没解决,比前三十年的舆论战弱太多。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这离不开放弃意识形态争论。
在商业上,如国企改革,从教科书知道,那是因为要淘汰落后、不赚钱、没有竞争力和臃肿的国有企业或者乡镇企业或者说社队企业,难道就没有优质的厂或者企业被廉价收购吗?
又有多少打着“不要破坏营商环境”的旗号,心安理得做黑色或灰色业务,城市里的办公楼,是否存在着一个个骗子呢?是否很多人被坑过呢?
舆论宣传上,会学习西方营销学的“人设”,一些企业创始人,他们用市场的话术,把政治上的“个人崇拜”借用到商业上,换成“打造人设”这个说法。这种人设是功利性的,是欺骗性的,镜头下的他和真实的他完全是两个人,建立起这虚假的人设是为了更好地收割韭菜,他们把这行为叫市场化,光明正大骗人。
在职场上,开启一场服从性宣传和培训,讲述一个个故事和场景:如某某员工在上司面前情商低,所以被针对;某某员工情商高,所以能升职加薪。于是市场上有了一堆情商培训课程,让员工在上司面前的表现产生内卷化,让员工自己陷入没有情商的自我怀疑这种内耗中,而开情商和厚黑学的培训公司赚了钱,其他的企业精英创始人也乐见这种现象。其实很多所谓的高情商往往是通过委屈自己来讨好上司,会让员工在上司面前变得谨小慎微。
这些舆论,很多人迷在其中而不知。
甚至一些人不是既得利益者也维护起来,不知道自己的焦虑且压抑、失落且迷茫和痛苦且无助从何而来,不去思考生产关系问题,不去思考此生产关系下的一些舆论合不合理,只是没有灵魂地艰难活着。
对于那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舆论,要想看透其中的迷雾,还得从阶级视角去看。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