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世界风云

欧树军 王绍光:帝国话语笼罩下的“新加坡故事”

作者:经略网刊 发布时间:2018-06-16 13:05:23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bdd2d93d47915a40d63994cdd6a84085.jpg

  1818年,英国驻爪哇副总督托马斯·斯坦福·莱弗士,奉命赴任苏门答腊岛明古连(今属印尼)副总督。他在当地实际调查后,警告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

  “荷兰人占据了船只进入这片群岛的唯一入口,即马六甲海峡;英国人如今在好望角和中国之间已经完全没有立足之地,没有一个友好的港口来补充淡水和给养。”

cf7b7c84bbbabc12c6924e5f5a996118.jpg

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肖像画

  为了打破荷兰对东方贸易的垄断,莱弗士希望在马六甲海峡以东地区建立一个保护英方海上商路的据点,他说服了英驻印度总督,后者授权他选址并与本地马来王公谈判。

  新加坡这个马来苏丹昔日的重镇,就这样进入了英国人的视线。

商业中心与“政治支点”

6588d3d7a6fb198476df4126f730754c.jpg

  不久,莱弗士率领五艘武装船从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南下,偷越马六甲港,于1819年1月28日傍晚航行至新加坡附近的圣约翰岛。圣约翰岛现归圣淘沙岛管辖,当前世人瞩目的美朝最高领导人会晤“特金会”,就定在岛上的嘉佩乐酒店举行。

  曾控制这一地区的柔佛苏丹和布吉斯人,那时均已成为荷兰人的傀儡。原来在柔佛苏丹国很有权势的马来大臣天孟公,因政治失意正避居新加坡岛。2月6日,希望“以夷制夷”的天孟公与莱弗士达成协议,由莱弗士代表英驻印大总督正式承认东古·隆(天孟公支持的柔佛苏丹王子)的苏丹地位,后者则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岛设立殖民地。双方约定,每年由公司向苏丹支付5000西班牙银元、向天孟公支付3000西班牙银元作为租金。

  此后,移居新加坡岛的人越来越多,包括马来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布吉斯人、中国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波斯后裔帕西人(又称巴斯人,擅长经商)、欧亚混血人、英国人等。

  莱弗士看中的是新加坡的地理优势。他认为,新加坡是东南亚贸易的天然中心,具有本地区最大的航海优势和商业价值,它是东部群岛交易的最佳中转站,距离穿越海峡前往中国的主要海运航线只有几英里,可以发展成为大英帝国最重要的东方站点。因此他说:

  “我们的目标不是领土而是贸易,是一个商业中心,一个我们可以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扩大政治影响力的支点。”

  英国一步步地攫取了新加坡的控制权。莱弗士在岛上划定的殖民地边界是:“西起丹荣马琅,东至丹荣加东,向内陆延伸的距离为一发炮弹的射程。”1823年6月7日,莱弗士与柔佛苏丹、天孟公达成新协议,提高租金,并以月租形式买断了上述殖民地以外区域的司法和其他权力,自此把新加坡变成了一块彻底的英国殖民地。

  1824年3月17日,英国与荷兰缔结条约,以马六甲海峡为界限分而治之,英国人完全控制了马来亚地区及马六甲海峡,新加坡岛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属地。周边的三个港口加上马六甲附近一带,统称“海峡殖民地”,首府和总督驻地设在槟榔屿。

  1834年,海峡殖民地首府迁往新加坡,同时英国政府宣布取消东印度公司对东方贸易的独占垄断权。1839年5月,林则徐在广东发起禁烟运动,英国人决定武力侵华并开始积极备战。1840年,英军及其印度雇佣军在新加坡集结,5月份起航挥师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爆发。

  在此之前,谁又能想到,新加坡与中国的直接联系,竟是这样开始的!

4aa6a44e439159bd2de5a218d98dc6e4.jpg

从“东方苏伊士”到“南方之光”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东方的贸易船队不再取道好望角和巽他海峡(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之间的狭窄水道,沟通太平洋的爪哇海与印度洋),而是从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横渡北印度洋后在锡兰(今斯里兰卡)休整,然后转入马六甲海峡,直达新加坡。因此,有说法称“正是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让新加坡成为东方苏伊士”。

  19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橡胶交易中心,并长期将具有现代军事功能和战略意义的橡胶产业作为经济支柱,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期间,获利甚丰。

  在18~19世纪的全球范围内,英国是一个“间接统治”的帝国,学者迈克尔·曼这样概括此类帝国的模式:“帝国核心主导政治主权,边缘地区的统治者保留某种自主性,在实践上可以与帝国当局协商游戏规则。”

  由于新加坡人口很少,地域狭小,没有必要建立多级政府体制,所以从1819年2月莱弗士首次设立殖民地到1942年2月驻新英军向日军投降的123年里,英国一直通过印度总督直接统治新加坡和整个海峡殖民地,可以说是这个“间接统治”帝国的例外。

  当然,如果细究的话,英国在新加坡很大程度上是采取直接与间接统治相混合的帝国模式。直接统治表现在将当地人隔绝于政治生活之外,政治、军事、行政、经济乃至意识形态权力,完全由英国人掌控,间接统治则表现为对社会的分而治之。

  1941年,日本政府决心“以战养战”,发动太平洋战争,掠夺东南亚的丰富资源,以维持深陷泥潭的侵华战事。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同时进攻马来西亚和泰国,第二天又以所谓“亚洲解放者”的姿态全面侵入东南亚,并轰炸了新加坡。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在印度洋则重创英国远东舰队。1942年2月15日,驻新英军向日军投降。日军攻下新加坡后,将其改名为昭南(意为“南方之光”),作为日本占领的南方地区的首府。自此,英国在“远东地区”的两大殖民港口香港和新加坡,均落入日人手中。

  1942~1945年为日本侵占新加坡时期。新加坡人原以为英国会倾力抵抗日军,大都积极抗日,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共产主义者尤为英勇顽强。日军占领后开始残酷报复的“检证”行动,大肆屠杀新加坡人,年轻力壮者不问理由就被拉上卡车运到野外枪决。日军暴行深深铭刻在新加坡人心中,而这一惨痛经历,导致英国这个草草投降了事的殖民宗主国道义尽失,自治独立的思想种子由此生根发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新加坡短暂的日殖时代结束。由于英国军队此前已经完全撤离,新加坡本地人也没有自己的政治组织,无人能出面受降。到了9月12日,英国将军蒙巴顿代表英国重返新加坡,正式接受日军投降,并宣布新加坡进入军事管制状态。

“光荣撤退”不光彩

  二战结束后,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纷纷重返各自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不过重返行动并不顺利,此时的东南亚人无法再忍受继续生活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下。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东南亚各国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运动风起云涌,“重返”变成了“退场”。

  早在1943年二战正酣之际,英国就开始谋划重返马来亚之后如何统治。不甘心丧失包括新加坡在内的马六甲地区统治权的英国殖民者,面对殖民体系的衰败和殖民地政治自信的上升,希望实现“光荣撤退”。他们设想通过维持新加坡在整个马六甲地区的特殊地位,在各地让出“治权”,保留“主权”,来继续掌控局势。

  1946年4月1日,英国将新加坡改为直辖殖民地,富兰克林·金姆森成为新加坡总督,槟城和马六甲组成马来亚联合邦,北婆罗洲也有了自己的总督。为了统管这些殖民地总督,英国又设立了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首任专员为马尔科姆·麦克唐纳。

  根据前述的“光荣撤退”计划,英国在新加坡引入政党政治,加速培养忠于英帝国利益的殖民地精英,具体措施包括:推出公共部门“马来化”方案,扩大女王奖学金发放范围,刻意扶持进步党等进入政治舞台,镇压马来亚共产党。

  1948~1960年,为了防止共产党取得新加坡乃至马来亚的控制权,英国在新加坡实施了长达12年的紧急状态,以瓦解反英联盟。在这种局势下,人民行动党于1954年11月21日成立,并将政治目标定为“非共的民主社会主义”,政纲和路线从中间偏左转向中间偏右,以推动新加坡走向“发展型国家”。

  为了缓解新加坡人民的反抗情绪,并从政体上贯彻“光荣撤退”计划,英国通过选举有限开放殖民地政治体系,最高统治者依然掌握重大政治事务的绝对控制权,以及政治议程的优先设置权。

  1955年4月,在新加坡的第三次议员选举中,30万登记选民参加投票,其中70%都是华人,劳工阵线胜出,成为立法会第一大党并获得组阁权。4月6日,由劳工阵线领导人马绍尔领衔担任首席部长,劳工阵线、马来人政党巫统和马华联合会共同组成新加坡历史上第一个内阁政府,但外交、防务、内部治安权仍由英国殖民当局掌控,民选政府无权过问。

  代表印度裔工运力量的马绍尔,政治上积极反英,拒绝用武力镇压华人罢工,并谋求反殖民主义群众的政治支持。英国殖民政府为了羞辱他,把首席部长的办公桌放在楼梯底下。首席部长与总督之间常常因此爆发权力冲突,导致英国政府被迫答应,由新加坡立法院派代表,三次赴伦敦进行宪制谈判。

  1958年5月28日,接替马绍尔出任首席部长的林有福(劳工阵线中的华人工运力量代表),与英国政府进行第三次宪制谈判,双方在《新加坡自治宪法草案》上正式签字,新加坡获得自治地位。

  1959年5月,人民行动党得到占新加坡人口大多数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华人支持,在宣布自治后首次大选中获胜。6月5日,新加坡总督古德宣布新宪法生效,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古德本人为首任元首,李光耀为首任总理,他高呼:“新加坡的历史从此开始了!”

闪转腾挪求自保

  为了争取更广阔的经济腹地,也为了向英国争取彻底独立,新加坡自治政府决定接受马来亚的合并协议。1961年5月27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与马来亚总理马哈蒂尔筹划合并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但在新加坡内部,很多人并不赞成这次合并。尽管阻力不小,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还是正式成立了,成员包括马来亚联邦、新加坡、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这引起邻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抗议。

  在马来西亚联邦,马来人享有各种特权,华人则掌握着马来亚半岛的经济命脉。新加坡的加入,再加上人民行动党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让联邦及巫统内部担心华人将来会控制整个马来半岛,威胁马来人的特权地位。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由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宣布,将新加坡逐出联邦。同日,李光耀也宣布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从此正式成为一个立足马来半岛核心位置的独立国家。

  到了1968年1月,因为无力继续保障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安全,英国政府决定,三年内撤销英国在新加坡占地面积为全岛1/10的军事基地。1971年11月,英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的《五国防务协议》正式生效,极少数的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常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1973年,《巴黎和平协议》签订,越战接近尾声,而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解散了英国马来西亚协会,英联邦安全防卫体系终结。同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货币、证券交易所和橡胶市场彻底分立,两国全面分离。1975年,柬埔寨和南越摆脱了美国的影响转向共产主义。1976年3月,英国驻军从新加坡全部撤出。英帝国全面“退场”。

  在英、法、荷从东南亚“退场”的同时,美国迅速出场填补战略空白。越南战争(1955~1975年)和东南亚条约组织(1955~1977年),都是美国向东南亚“亮剑”,宣示自己取代老牌殖民列强,这也是美国构建由其主导的世界秩序的重要一环。到了1972年,新加坡与美国的经贸关系空前密切,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和外来直接投资主要来自美国,美国也成为仅次于马来西亚的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

  但美国的出场并非一帆风顺。1975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丢掉了金兰湾军事基地,1977年,旨在“阻止共产中国影响力南下东南亚”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宣布解散。这两大挫败,导致美国在东南亚的“存在感”急剧下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新加坡出于地缘安全考虑,奉行“区域权力平衡战略”,支持美国在亚太地区驻军。1990年,新加坡允许美军进入位于新加坡东部的巴耶利峇空军基地和三巴旺码头,后者原本是英军基地。1992年,美国被迫撤出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空军基地后,新加坡又同意美国在新境内建立战术分支机构。

  1999年,新加坡允许美国军舰停靠樟宜海军基地。2003年10月,新加坡与美国在反恐、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联合军演和训练、政策对话、技术交流等事务上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新加坡就像从马来半岛刻意划出来的政治飞地。独立之初,马来西亚的人口约6倍于新加坡,印尼人口约60倍于新加坡,在英国和荷兰分治马来半岛与印尼群岛的殖民分赃体系下,这种压力由英国承担。英国退场之后,马来西亚、印尼两大强邻虎视眈眈,新加坡不得不自行面对挑战。

  作为一个在极其险恶的地缘空间上生存下来的“弹丸之国”,新加坡非常渴求安全。过去,它离开英国就很难立足于东南亚,现在,它又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锚”。而新加坡把美国而非中国作为马六甲地区权力的平衡者,这应该是一个不受自身文化价值观念约束的现实主义地缘政治选择。

fd75d0ce366d66da9fe5242ff7ca1e1f.jpg

8eaaa176f0e3faadc75ea2a40a7861af.jpg

  注:本文载《中国经营报》2018年6月11日,原载欧树军、王绍光《小邦大治:新加坡的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