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的今天,一位亚裔青年死在白人的棒球棍下
38年前的今天, 一位即将举行婚礼的亚裔青年死在白人的棒球棍下……
中国侨网6月23日电 题:38年前的今天, 一位即将举行婚礼的亚裔青年死在白人的棒球棍下……
38年前的今天,1982年6月23日。一位27岁的年轻人在美国底特律去世,他叫陈果仁。
4天前,他和朋友相约在一家酒吧举办结婚前的单身派对。在那里,陈果仁的亚洲面孔遭到两名白人男子的挑衅,白人男子称“就是因为你们才让我们丢了工作”,双方发生争执。随后,两名白人男子拿出棒球棍,重击陈果仁后脑勺。
陈果仁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因伤势过重,陈果仁不治身亡。6月28日,原定的婚礼变成葬礼,许多朋友还未获悉噩耗,依然盛装前来。
案件很快宣判,两位凶手被定轻罪并被很快释放。在亚裔的抗议下,该案此后多次审理。1987年,辛辛那提邦法院经10名白人和两名黑人组成的陪审团最终裁定,两位白人无罪。
自始至终,两位杀人者未坐过一天监牢,未赔偿一分钱,甚至未有过丝毫的忏悔。
“没有人有勇气告诉我审判结果”
陈果仁,英文名Vincent Chin,1955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是一名孤儿。幼年时被华裔夫妇领养来到底特律生活。他很快适应了美国生活,并成为了一名计算机图形学工程师。
少年陈果仁与养母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与陈果仁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形容他:
“他并不因为是华人而自卑,他很活跃,交了很多朋友,经常是交际场合的中心。”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1982年夏天,陈果仁27岁。他意气风发,马上就要迎娶未婚妻。6月19日,他比平时早些下班,告诉妈妈自己要去酒吧。他的养母陈余琼芳叮嘱儿子:“你都快结婚了,不要太晚回家,不应再去酒吧。”
他答:“今天最后一次”。陈余琼芳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一语成谶。当晚,43岁的克莱斯勒工头罗纳德·埃本斯(Ronald Ebens)和他刚刚失去工作的22岁继子迈克尔·尼兹(Michael Nitz)也与陈果仁在同一个酒吧。埃本斯以为陈果仁是日本人,冲着陈果仁飙起脏话,谩骂陈让他们丢了工作。
这里有一个背景不得不提。当时被称为美国汽车制造业之都的底特律正走向衰落。大量日本汽车占领美国市场,导致本地工人失业率增高。许多美国汽车工人将失业归咎于日本汽车制造商。
美国人砸日本汽车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双方发生争执,转移到酒吧外后,埃本斯从车上抓起棒球棍,开始追赶陈果仁。随后,尼兹抓住陈果仁,埃本斯则用棒球棒猛击陈果仁头部。闻讯赶来的救护人员见到了惨烈的一幕:
陈果仁“头骨破裂,脑浆洒在地上。”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送医不久,医生就宣布陈果仁脑死亡,只能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体征。4天后,陈果仁去世。
两位杀人凶手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坚称这是一起普通的酒吧斗殴事件。法庭认为,该案适用控辩交易原则,即嫌疑人承认较轻罪行,检察机关即放弃对其较重罪行的指控。
在检察官、案件证人和受害人家属均不在场的情况下,两位行凶白人被宣判过失杀人,缓期三年,罚款3780美元,当庭释放。
杀人凶手。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当媒体记者提问审判依据时,主审法官考夫曼答:他们没有犯罪前科,工作稳定,被害人拖了4天死亡,根据种种情况,被告的原意是整治人,但是出手太重。
记者又问:宣判之前,你难道没有责任去调查另一方的证据?
对方答:“我每星期要宣判大约50个案件,每月大约两百多个,每年就是两千多个案件。”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案件宣判当天,身心受到重创的陈余琼芳焦急的等待结果,但她的电话一直没有响过,因为“没有人有勇气告诉我这个审判结果。”
“记住陈果仁”
这样的判决让陈母心寒,也让整个亚裔族群感到愤怒。这起恶意谋杀以及不公判决掀起了亚裔美国人前所未有的抗议声浪。
不久,底特律市的华裔、日裔、菲裔、越南裔等成立美国公民伸张正义联合会,为陈果仁的冤屈奔走呼吁。全美各地的亚裔组织也纷纷声援。亚裔此举也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同情与支持。“记住陈果仁”成为一句集会口号。抗议活动也引发了媒体广泛关注和跟踪报道。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尽管遭受丧子之痛,陈余琼芳强忍着悲伤,到全美各地巡游演讲,一次次讲述儿子遭遇的痛苦,“我要告诉美国人民,这是错的”。她的尊严、坚强和勇敢感动和鼓舞了人们,许多人因为她投身于亚裔民权斗争中。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美国司法部命令联邦调查局调查此案。
调查结果证实存在侵犯陈果仁民权的事实后,1983年9月,司法部召集了一个联邦大陪审团,以违反两项民权罪起诉埃本斯和尼兹。1984年6月,底特律联邦地方法院重新审理此案,陪审团裁定埃本斯种族仇恨杀人罪成立,判处其25年徒刑,不过他在交付两万美元保证金后便被释放了,尼兹则被宣判无罪。埃本斯通过律师提出上诉,1986年9月,联邦上诉法庭推翻陪审团对埃本斯的民权定罪。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在亚裔团体的新一轮抗议之下,美国司法部再度重审埃本斯,1987年5月,辛辛那提联邦地方法院宣布两位杀人凶手无罪。
案件宣判后,陈母伤心欲绝。她请求:“请大家要求政府不要放弃此案。”
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此后,陈母提出民事诉讼,凶手被判向陈母支付总计为150万美元的赔偿款,但埃本斯在判决后就卖掉自己的家产,搬出了底特律,陈母并未拿到应得的赔偿。
心灰意冷的陈母后来回到中国。2002年6月9日,在儿子被害20周年纪念日前10天,这位坚强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38年后,亚裔呼吁的平权实现了吗?
亚裔团体的抗议和声援虽然并没能为陈果仁争取到正义,但在这次事件中,亚裔群体第一次让全美民众和政府听到了自己的呐喊,掀起了亚裔民权运动的篇章。
今天,离这位亚裔年轻人离开人世已经整整38年。当下,另一位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又将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推向风口浪尖。38年过去,美国少数族裔的境遇是否有过真正的改观?亚裔群体争取到平权和融入了吗?
当地时间6月13日,美国旧金山市政厅附近的街面上,出现用黄油漆涂写的巨幅“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字样。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时过境迁,亚裔族群已经从从前的底层族裔变成公认的“模范族裔”。亚裔族群的社会活动参与度逐步提高,他们积极投身政治,并不断获得重要职位。在学界、商界、演艺界等,亚裔也有优异表现。但即便如此,亚裔族群离真正的融入和平权还有不短的距离。
在当年的陈果仁案中,年轻的华裔记者谢汉兰追踪报道案件,并参与电视辩论,积极发声为陈果仁讨还公道。数十年来,她一直用手中的笔为少数族裔、为华人发声。
谢汉兰。图片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
不久前,已年近七旬的她对中新社记者说,亚裔群体比三十多年前庞大了许多,但“模范少数族裔”的概念表明,亚裔仍处在“被定义”的地位,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却更加碎片化,“跨越误解的难度增加了。”
她也表示,但随着美国有色人种数量不断增加,打破族裔隔阂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到。
那么如何做到?
——这个答案需要每一个亚裔用行动来书写。
(素材来源: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导演:崔明慧 / 芮妮·塔吉玛-佩纳,《陈果仁案与亚裔民权运动》作者:李爱慧 等)
作者:冉文娟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