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世界风云

唐人街见证自强不息拼搏精神 成永不消褪文化符号

作者:李晓宏 李志伟 鲍捷 发布时间:2016-02-14 22:59:44 来源:海外网 字体:   |    |  

  唐人街见证了华人移民、创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不仅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更是华人为当地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缩影

  纽约华埠 悄然转身

  驱车沿曼哈顿大桥进入纽约曼哈顿岛,熟悉的中华元素扑面而来。壁刻“南无阿弥陀佛”的大乘寺,纪念儒家始祖的孔子广场,各类中餐馆、中国传统工艺品店、杂货铺,形形色色的汉字招牌,就连麦当劳广告都是中文的,行走在这里仿佛穿越国度。这里就是已被美国政府列入国家史迹名录的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美国人称“中国城”。

  曼哈顿唐人街相传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当年最早移民到美国西海岸的中国人,因加州通过了《排华法案》遭受排挤,遂向东海岸迁移,首站落脚于纽约曼哈顿岛东南隅。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唐人街逐步扩展至今日的规模。

  百余年来,唐人街是中国新移民踏入美国的桥头堡,在这里不仅能找到住房,享受便捷的中文服务,而且还可能通过室友、同乡会等关系找到工作。由于发挥了移民门户的职能,唐人街人气兴旺,并保留着中华文化的传统风俗。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街上人头攒动,耍龙灯、舞狮子等传统表演纷纷登场,热闹非凡。

  然而,近年来曼哈顿唐人街出现“老年留守、青年迁出、新移民不再涌入”的萎缩景象。目前居住于此的5万多华人主要是老移民,来自香港、广东、福建等地,通用语言是粤语。当年他们闯海外的“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在这里土壤深厚,中餐馆、理发店等仍然是许多人的经济来源。

  “这里明显老龄化,少了以往的人气和活力。”32岁的华尔街分析员西蒙·陈曾在曼哈顿唐人街读书,“我儿时的伙伴们,基本无人留在这个街区。”

  作为低薪阶层的聚居区,唐人街拥挤杂乱的环境难以留住中产化的中国移民家庭子女,这里提供的资源对新一代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也缺乏吸引力。许多毕业后进入美国公司的中国留学生一般居住在中产阶层社区,投资移民则更多选择郊外的富人区。

  “以前街上熙熙攘攘,可是过去3年,白天嘈杂热闹,一到晚上店家关门,街道变得安静人稀,我们的生意清淡了许多。”在东百老汇街上开餐馆的张莉说,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只是白天来做生意,或者周末来购物。

  唐人街日渐式微的背后,也有城市改造这一推手。“在纽约市政府眼里,这是曼哈顿岛上最后一个尚未高档化的地方。”亚美法律援助基金会曾发布报告指出,受城市规划者鼓励,以及被唐人街毗邻华尔街、交通便利的优越位置吸引,开发商正用高档公寓和酒店取代老旧唐楼。目前5栋公寓已落成,8栋仍在建,一座高达128层的摩天大楼也在计划建设中。报告显示,唐人街高档化进程带来房租上涨,许多亚裔餐馆、商店和低收入住户被迫搬离。过去10年里,当地亚裔人口下降了9%。

  “曼哈顿的‘中国城’将逐渐变成一个观光点,供游客体验异国风情。”纽约市亨特学院亚裔美国人研究和城市计划专业教授彼得·孔表示,历经100多年的岁月沧桑,承载华人集体记忆和情感的唐人街在悄然转身,演变成海外中华文化符号。

  “现在富裕起来的华人移民家庭和部分新移民,在向新兴华人社区聚集。”彼得·孔说,纽约市还有两个唐人街。皇后区的法拉盛近年规模和人气飙升,有纽约“第二唐人街”之称。20年前这里只有二三家华人商店,而今华人商业尤其温州人的大型超市非常活跃,大街上络绎不绝的人流基本都是华人面孔,居民主要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在布鲁克林区的第八大道,华人商店鳞次栉比,经营者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这里被称为纽约“第三唐人街”。

  约堡新景 欣欣向荣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志伟

  在约翰内斯堡东部布鲁玛湖湖畔的西罗町街,满眼是中文标识和店铺,仿佛置身国内某条街道一般。在这里,超市、餐厅、美发店、服装店、菜市、宾馆、书店、律师事务所、珠宝店应有尽有。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街道充满活力与商机。街头高耸的中式牌楼上面写着“约堡唐人街”,黄色琉璃瓦与红色石柱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这里便是南非乃至整个非洲最大的唐人街——西罗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唐人街已成为约翰内斯堡市内的中国文化坐标。在当地市政府的规划中,唐人街被列入机场通往市内道路沿线的五大景点之一。

  约翰内斯堡唐人街管理委员会主席蔡庆向本报记者表示,1995年西罗町只有一家名叫“秦记面馆”的中国餐厅。1998年中南两国建交后,经贸往来迅猛发展,许多中国人开的店铺从老城区的旧唐人街搬到这里。2004年唐人街管委会成立,当时这里已有30多家店铺。又经过12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160多家店铺,周围有3万华侨华人居住。

  蔡庆介绍说,2004年至2012年是约堡唐人街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经济最好、租金和房价最高的时期。特别是唐人街管委会和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的相继成立,提升了唐人街的治安、卫生和经商环境,“唐人街成为公认治安比较好的地区,大家都往这里来”。610米长的西罗町街成为许多华人安居乐业的地方,高峰时期的唐人街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中国制造”在转型升级,南非华侨华人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也在调整。随着“中国制造”向中高端发展,南非华侨华人的经营活动更趋多元化,涉及电器、矿山机械、五金水暖等;投资领域更加广泛,在本地开设箱包厂、服装厂以及涉足房地产领域等,经济实力日趋坚实。

  除了活跃的商业氛围,唐人街的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唐人街北端的中华牌楼已经成为约堡的一个文化地标建筑。南非总统祖马曾表示,这座中华牌楼是华侨华人对南非多元文化以及经济社会繁荣所做贡献的一座永久纪念碑,是南中友好与合作的新象征。去年7月,中国新知集团南非约翰内斯堡书局在唐人街开业,这也是非洲首家综合性中文书店。该店经理杨超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公司正是看中约堡唐人街旺盛的人气和影响力,开业后有许多当地顾客到书店来,一些顾客甚至从数百公里外的德班赶来,这也印证了唐人街的辐射能力。

  春节期间,唐人街将举办一年一度的大拜年活动,这一活动已持续了10多年,成为当地市民的重要节日,最多时有两三万当地民众前来观看。今年的唐人街大拜年活动将于农历正月初六举行,近百人的演出队伍将表演舞龙舞狮、二人转等节目,并有烟花表演。

  “现在南非当地媒体对唐人街和中国文化越来越重视,经常会有人来唐人街拍电影、短片或关于中国美食的节目,这在以前都是没有的。”蔡庆表示,唐人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一个平台。

  唐人街20多年来的变迁见证了南非华侨华人移民、创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所展现的拼搏与自强精神。“祖国强大了,当地社会对我们海外侨胞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华侨华人的腰杆也更硬了,我们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蔡庆深有感触地说。

  百年老街 升级改造

  悉尼唐人街地处悉尼的城市中心区,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唐人街。唐人街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奋斗和贡献,历经百年变迁,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华人精神的象征,在悉尼这座多元文化融合的大都市里熠熠生辉。19世纪上半叶,最早一批华人以劳工身份来到澳大利亚淘金,后来大部分华人返回祖国,一些人则留下来靠贸易、手工制造、洗衣、捕鱼等维持生计。19世纪60年代,悉尼坎贝尔街的干草市场里,一些华人商贩开始聚集出售水果、蔬菜并在附近居住,逐渐形成了华人活动的中心区域,成为唐人街的雏形。

  如今的悉尼唐人街,包括坎贝尔街、德信街、莎瑟街、皮特街等区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唐人街南北两端各矗立着一座中式牌楼,北侧牌楼外侧、内侧各书“四海一家”“澳中友善”,南侧牌楼则书“通德履信”“继往开来”,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谐和诚信。街道两旁各类商铺鳞次栉比,中餐馆、糕点店、中医中药行、海鲜干货店、工艺品店、旅行社等一应俱全。春节期间,唐人街格外热闹,大大小小的商铺都贴起了福字、春联,挂上了红灯笼、中国结,红红火火。

  “唐人街不仅吸引了悉尼本地人,很多外地及外国游客来到悉尼都会到唐人街观光,悉尼唐人街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悉尼市市长克洛弗·摩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悉尼的华裔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1/10,华人社区为悉尼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摩尔说,“每到中国农历新年,悉尼市政府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春节不仅是华人的传统节日,而且也是悉尼全城欢庆的盛典。”

  唐人街的购物中心里,一位身着中式传统服装的华裔女士正在挥毫泼墨,书写春联和福字,她身边围满了顾客。来自西澳大利亚州的盖比在这里挑选了写有“心想事成”的条幅,她一边向记者展示刚买来的福袋挂饰一边说:“我的邻居中也有不少华人,我非常喜欢中国春节这种欢乐的气氛。今年,我打算把条幅和福袋都挂在家里,希望猴年全家幸福平安。”书写春联的女士名叫徐一,她告诉本报记者,她从2010年开始每年春节期间都在唐人街写春联,“现在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也喜欢中国书法和文化,希望能将中国春节的喜庆带回家。”

  唐人街里古色古香的同仁堂格外引人注目,金色的“北京同仁堂”牌匾、木质的月亮门、占满整面墙的药柜,都让人仿佛置身中国。同仁堂悉尼分店开店10年,中医师于海波从开店起就在这里工作,他对本报记者说:“10年来,同仁堂的业务量一直稳步提升。同仁堂是很多华人心目中的金字招牌,在海外也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的认可。”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方山,方山是澳大利亚政府注册中医师,他从1990年起在唐人街开设一家中医医馆。他向本报记者介绍,近26年的时间里,他的医馆从刚开始成立时一天仅有两三个患者,且多为华人,发展到目前每天接诊十余位患者,超过2/3为澳大利亚当地人,“这体现了澳大利亚当地人越来越信任传统的中医药,对中国文化更加了解和接受”。

  由于近几年悉尼唐人街及附近区域发展迅速,今年1月悉尼市政府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悉尼市政府决定对这一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包括配备更加完善的基建设施、修建轻轨及拓宽步行街,以吸引更多居民和游客来此工作、游玩。摩尔介绍,根据最新修订的唐人街改建计划,未来10年内,唐人街及附近主要街道将扩建为大型步行街,步行街两旁将增加更多绿植,同时还将配备长椅、照明等设施及艺术装饰等,增加该地区的文化休闲氛围。这条跨越百年的老街,记录着历史变迁,也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异域故土 承载回忆

  中国农历新年临近,曼谷唐人街开始弥漫着喜庆的气息。耀华力路是唐人街区之一,涌动着熙熙攘攘的人流,道路两旁出现售卖年货的摊贩,挑选对联、福字和灯笼的顾客络绎不绝。

  曼谷唐人街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由三聘街和耀华力路、石龙军路、嵩越路及附近的街区组成。18世纪华人迁至湄南河以东的新区域,形成曼谷唐人街的雏形。

  当时这里还是尚未开发的土地,直到19世纪拉玛三世国王时期,华人数量逐渐增多,以三聘街为中心,唐人街不断拓展和延伸,逐渐形成如今“一街三路”的规模。几代华人用心血和汗水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也造就了现在唐人街繁华兴盛的面貌。

  李龙1932年出生于曼谷,他的父亲年轻时从广东汕头来到泰国经营渔网批发生意。“小时候条件艰苦,一家人只能挤在乡下的房子里,后来才搬到唐人街居住。父母亲只有每天做生意,努力赚钱,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李龙回忆起往事。

  “当时日子过得清苦,泰国能买到的中国年货也很少,但我们每年还是会过春节。”与唐人街的很多华人家庭一样,李龙家一直保留着庆祝春节的传统。每到除夕,一家老小都会去附近的寺庙拜佛,祈求家人平安,生意兴隆。通过勤奋打拼,李龙家的生意蒸蒸日上。30多年前,李龙买下了现在的这间店面。

  几十年来,泰国商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华人,唐人街上的中国商会也不断增加。“华人有头脑,肯吃苦,从唐人街走出去很多有本领的人。”李龙说,现在很多华人已经搬出了唐人街,开始拓展新的事业,但是公司的旧址却都还留在这里。那些看起来略显老旧沧桑的建筑,见证了泰国华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史。

  唐人街路口矗立着一块印有“圣寿无疆”字样的牌坊,这是泰国公主诗琳通于1999年用中文写下的题词。李龙说:“中泰一家亲,华人在泰国生活得很好,很多人加入了泰国国籍。泰国王室也很关心华人的生活,国王陛下和公主殿下还都学习中文。”华人已经完全融入了泰国当地主流社会和文化。

  即使身在海外,李龙也明显感受到中国近年来的变化,“以前我们厂里的机器都要从日本进口,成本很高。现在用的机器都是中国生产的,质量好而且价格便宜。中国的发展进步很快,是个了不起的国家。近几年,从中国来泰国唐人街经营买卖的人不多,倒是有很多泰国华人回到中国去做生意。”

  84岁的李龙现在住在唐人街外围,唐人街里父亲留下的老房子出租给了他人,生意也交给孩子们打理。可能是习惯了这相伴30年的老店,李龙每天早上还是会8点来到店里,晚上5点再回家,或是去街上走走看看。

  放眼望去,唐人街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在游人眼中,唐人街是曼谷最为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也是华人为泰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见证。而对泰国华人而言,除了生意之外,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无论现在身处何方,唐人街都是异国中的那片“故土”,承载了几代人的成长回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