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刘谦初:一颗红心忠勇为党

作者:萧海川 苏万明 发布时间:2018-07-18 09:44:29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01.jpg

刘谦初像 新华社发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新华社济南7月17日电(记者萧海川、苏万明)1931年4月5日清晨,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过,22名中共党员倒在了血泊中。其中就有年仅34岁的刘谦初。

  刘谦初,原名刘德元,1897年出生于山东平度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为他取了一个小名,叫作“光”,希望他长大成人后能有一番作为。刘谦初8岁开始,先后在私塾和高等小学念书。1913年春天,16岁的刘谦初考入平度知务中学。此时的中国,依然在寻找民族自强道路上艰辛求索。

  1916年春,袁世凯复辟帝制。刘谦初联合13名同学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三支队炮兵团。后因作战英勇,被授予“山东三支队义勇奖牌”。1918年,刘谦初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预科。在大学里,刘谦初继续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对所学功课无不细心研读,他的作文时常成为范文被当众朗读。五四运动爆发后,济南多所学校的学生联合组织游行示威,刘谦初积极参与街头演讲、分发传单。

  1922年,刘谦初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在这个新文化、新思想的高地,刘谦初收获了新友、新知。他发起成立了《燕大周刊》,组织撰写《中国国民性的观察》《武力不能统一今日的中国》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颇具才华的刘谦初在同学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在北京求学期间,刘谦初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1926年,刘谦初再度投笔从戎来到武汉参加北伐军,在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任股长,并兼任政治部理论刊物《血路》的副主编。

  1927年1月,30岁的刘谦初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刘谦初遇到了自己的革命伴侣——时任中共京山县委副书记、24岁的张文秋。两人怀揣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又被彼此人格魅力所吸引。在武汉亲友的家中,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刘谦初根据党的指示,先到江苏省委工作,后经上海去福建。1928年9月,在福建省第一次党代会上,他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29年初,党中央调他到山东工作,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作掩护。

  面对险恶环境,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常常冒着危险,来往于济南、青岛等地,夜以继日地工作,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宣传鼓舞群众,揭露敌人罪行,组织对敌斗争,很快恢复、重建和发展了被破坏的党组织,重新组成中共山东省委,并担任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29年7月,他按党中央的指示,和青岛市委的同志一起,领导和发动了持续40多天的青岛大康、隆兴和富士等七大纱厂的总同盟大罢工,给反动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1929年8月6日,刘谦初经青岛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不幸被捕入狱。在国民党济南警备司令部监狱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不为所动,从未屈服。在生前写给妻子张文秋的遗书中,他说:“望你不要为我悲伤,希你紧记住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

  1931年4月5日,在刑场上,刘谦初戴着沉重镣铐,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慨然就义。

  位于平度田庄镇东刘家庄的刘谦初故居,按照原貌已进行了多次修葺,现在是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当地的中小学师生都会来到这里,追思缅怀英烈的光辉历程。今年1月12日,故居还被确定为第三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