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让中国人吃饱了肚子?
这个问题最准确最无疑义的答案是:中国人民。但是,这个回答又等于没有回答。因为就这个回答完全可以再接着问:那为什么在这之前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一直不能让中国人吃饱肚子呢?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必然有一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领袖,那么,这个伟大事业的“关键先生”是谁呢?
其实,现在的中国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改革开放,小岗村,邓小平。他们的说法是,改革开放后,小岗村人按了红手印搞了大包干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中国人民才终于吃饱了肚子。
但,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看几个数字:1976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610斤;已在全国分田到户的1982年是696斤。提高了一点,但绝没有“大幅”提高,这6年的提高幅度,与1950(476斤)至1954(562斤)这4年的,基本持平。(新中国历年粮食产量。网上一搜即可看到。)
仅这几个数字,就足以让人怀疑教科书上的说法。
再略微深入探讨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结论,真是大谬不然!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个方式问一下:应该怎样提高粮食产量?恐怕许多人都会答上几条。但我们的教科书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条:分田单干,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这个结论,其实很“务虚”啊,没有一点实在的东西。如果沿着这个结论再追问一下:中国农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一直都是单干吗?难道那时候他们没有积极性?怎么就一直吃不饱肚子呢?持此论者恐怕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
这个结论,绝对是似是而非,因为它没有涉及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其实,关于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毛泽东早就有了科学的答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更系统更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是《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我把其中谈提高粮食产量的部分摘录如下:
(四)推行增产措施和推广先进经验,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两个基本条件
增产措施的项目,主要是:⑴兴修水利。⑵增加肥料。⑶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⑷推广优良品种。⑸扩大复种面积。⑹多种高产作物。⑺实行精耕细作,改进耕作方法。⑻改良土壤。⑼保持水土。⑽保护和繁殖耕畜。(11)消灭虫害和病害。(12)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推广先进经验的方法,主要是:⑴由各省、市、自治区收集当地的丰产经验,编印成书,传播推广。⑵举办农业展览会。⑶各级政府定期召开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奖励丰产模范。⑷组织合作社之间的参观和评比,交流增产经验。⑸在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传授,发动农民和干部学习外社外乡外县外省(自治区)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
看,多么系统!多么全面!又是多么在理!真正的行家啊!绝对的“务实”!没有一个字是“虚”的!
其实简单点说主要就是八字宪法的前四个字。毛泽东年代在这四个字上下了大力气,才使中国农业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使中国的粮食产量逐年稳步提高,使中国人民的人均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这两点看似简单,实则极了不起!与印度等国家比较一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历朝历代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毛泽东时代2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1.13亿吨提高到2.86亿吨,翻了一番还多!这是极了不起的成就!)最终使中国人吃饱了肚子。
下面,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说一下。
先说“土”。
这个“土”又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面积,土壤质量。在这两个方面,毛泽东都下了大气力。
先说土地面积。1952年大陆大部分地区土地改革结束,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再加上没有搞土改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当时,全国共有耕地14亿亩。(尽管少数民族的人口当时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但他们拥有的土地却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六!)但这14亿亩中,优质耕地实在是太少。当时的亩产量实在是太低:1950年中国粮食产量1.32亿吨,亩均不到0.1吨即200斤。在还没有别的方法能快速提高粮食产量的时候,唯一能多打粮食的方法就是:开垦荒地,增加土地面积。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土地面积每年都在增加。1976年,达到16亿亩。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土地面积达到峰值:18.6亿亩。后来,因为有别的方法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所以,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政府就致力于“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把许多山地和圩田都废了,不再用作耕地。现在,中国每年的耕种面积一直维持在近16亿亩。
也就是说,解放后,中国增加了几亿亩耕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尽管开荒围田的过程中,有一些负面的地方,主要是导致水土流失,但是,与当时亟不可待的粮食问题相比,这个,显然是次要的。(尽管毛泽东多次说要“保持水土”:“垦荒,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这样做。但是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决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的水灾。”《毛泽东年谱》下卷二p497(以下简称《年谱》) “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同书P507 但是,就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实际情况,许多地方都难以做到 。)而且现在,这个问题已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另外,最重要的是,这几十年的开荒,产生了不少优质耕地,产生了不少商品粮基地,著名的如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同时国家兴建了许多国营农场,这些,是现在中国粮食的重要供给地。换句话说,新中国几十年,把中国大地上适宜耕作的土地全都开垦出来了,而且,优质耕地越来越多!这,显然是极其重要的!
再说土壤质量。前面说过,当时中国的劣质耕地非常多,优质耕地极少,主要是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平原。盐碱地、沙化土地面积极大。毛泽东在全国视察时,到了这些地方,他总是要耐心地询问土壤改良的问题。《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上卷P31:当时毛泽东在兰封车站边的一个村子里。“毛泽东从缸里抓出一把黄豆,豆子既小又干瘪。‘像辣椒籽啊!’毛泽东说。这时赶集的老汉回来了。毛泽东问:‘这里的盐碱地有没有办法治?’老人说:‘有办法,利用黄河水吗。’”后来,毛泽东不管到什么地方,总是要问一下当地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好经验,然后就叫政府部门加以推广。后来在搞“农业四十条”时就专门有一条“推广先进经验的方法”。焦裕禄当县委书记的兰考,毛泽东也去过(1952年,当时焦裕禄还没到兰考,自然还没有出名。他是十年后才到兰考的)。兰考的盐碱地也是让焦裕禄操碎了心。毛泽东也特别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治理,中国的许多土地都从劣质耕地变成了优质耕地,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再说“肥”。
肥料对于庄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这儿的老人经常说一句话:“庄稼没有它,全靠肥当家。”但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一直都只有用有机肥。尽管现在大家都知道,有机肥才是更合理的,但是,在一直只用有机肥的地方,粮食产量基本就固定了,很难再提高。这时如果再用一点化学肥料,产量就会大幅提高!我父亲原来就经常与我们谈这个事。他读过几年私塾,1950年后又在部队里待了3年,所以对新东西很容易接受。他是我们这地方第一个用化肥的人。当时许多人都觉得奇怪:“那东西又不黑又不臭,管用呶?”但是,后来的长势就明显地比别人的好。收割以后发现,一亩多打了二百多斤!这可太了不起了!要知道,那会儿我们这儿好田在风调雨顺的年头一亩也只能收四百斤!这事我父亲一直津津乐道。可是,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化肥”两个字绝大多数中国人听都没听过!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陈云力主建小化肥厂。当时,中国已有了一点工业基础,建小化肥厂所需的钢材和能源已都能提供。开始,陈云主张全国每个县都建一个小化肥厂,产量在七八百吨到两千吨。当然,也不是全国二千二百多个县同时搞,而是分期分批地做。但是,几年以后,人们发现,已建成的这些小化肥厂技术根本达不到要求。所生产的化肥,氮含量只有百分之十几。陈云后来也只好改变了看法,认识到中国当时的小化肥厂不济事。但中国当时还不具备建大化肥厂大量生产化肥的条件。主要是技术不行,没有设备。
后来,毛泽东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后,许多西方大国开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其中就包括西德。1974年,中国终于从西德进口了一套完整的大化肥生产线。然后经过几年的仿制扩建,终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化肥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可以向全国敞开供应了!大量化肥的使用,又使中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说“水”。
毛泽东对水利的重视尽人皆知,毛泽东时代的水利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农业四十条》中就有一条专门谈水利: (五)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治水旱灾害
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全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应当以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同时修建必要的可能的大型水利工程。
小型水利工程(打井、挖塘、筑堤、打旱井、开渠、筑圩、修水库、兴修蓄水排水的沟洫畦田台田系统等),小河的治理,都由地方和农业合作社负责,有计划地尽可能大量地进行。通过这些工作,结合国家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大、中河流的治理,要求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
内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应该大力进行除涝排水、改造洼地的工程建设。
要求在12年内,把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由1955年的3亿9千多万亩扩大到9亿亩左右。灌溉设施的抗旱能力,按各地不同情况,分别提高到30天到50天;适宜发展双季稻的地方,要提高到50天到70天,以保证收成。为了充分利用一切水源,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进行对地下水的勘察工作,保证水利部门所需要的必要资料。
就说我们这地方,除了各个队都修了几口“当家塘”,还修了座水库。这座水库本来是计划分两期建成,一期建成后,水库即可灌溉几千亩稻田。二期如果按计划建成,库容是一期的100倍,管我们公社绰绰有余!从水库出发的抗旱沟修到了每个生产队。可是,单干后,水库就没人管了,二期自然再无从谈起。更让人摇头的是,现在水库已完全成了私人发财的工具。叹!叹!
毛泽东时代兴建的这些水利设施,到现在都还是中国人的命根子。
再说“种”。
《农业四十条》中,对于良种的推广也有明确的规定:
(八)积极繁育和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作物优良品种
要求在1962年以前,经过地区适应性的典型试验,普及各种农作物现有的优良品种。对于良种已经基本上普及的作物(例如棉花),应当加强种子复壮和品种更换的工作。大力培育新的良种,并且注意试种外地和外国的良种。
农业合作社应当建立自己的种子地,加强群众的选种工作,建立农作物良种繁育更换制度。在丰欠经常不定的地区,要注意储备优良品种的种子。中央和地方的国营农场应当成为繁育农作物良种的基地,积极繁殖和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作物良种。各省(市、自治区)、专区(自治州)、县(自治县)都应当建立种子管理机构。
我们这儿就深得良种之利。听老年人说,我们这儿过去一直种的是一种叫“小红米”的稻子,而且只种一季,风调雨顺的年头,一亩只能收四百斤。后来国家一方面推广良种,我们这儿换了产量高不少的“二九青”等良种,一亩田就多收了不少稻子。又从单季改成了双季,粮食产量比土改的时候翻了一番还多!
七十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才逐渐试验成功。但是,要想大面积推广实际应用,还得过些年头,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些种子才在全国许多合适的地方推广使用。
这四条是最重要的!因为有了这四条,中国的粮食产量才能逐年稳步增长。
当然,还有别的一些。还是《四十条》里说的:扩大复种面积,多种高产作物,因地制宜改进耕作方法,改良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等等。这些,都是真正的科学的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是真正的智慧!
可以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农业四十条》,就是中国农业的宪法!中国农业就是在它的指导下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到底是谁让中国人吃饱了肚子?毛泽东!唯有毛泽东!
还有另一个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