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出身的人大副委员长——姚连蔚
姚连蔚,陕西省长安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在西安八四七厂当学徒、四级车工。1960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生产突击手、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称号。历任厂革*会副主任、陕西省总工会主席、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69年4月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1974年底,筹备四届全国人大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有代表性,周总理同意加进一些有劳模色彩的人物,毛泽东首肯了总理的方案。1975年1月17日,四届人大举行选举。选举结果,其中两人引起了注意。一个是李素文,另一个是姚连蔚。其时,姚连蔚负责协助分管外事工作,曾接待来访的尼克松。
姚连蔚出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以后,除了例行的外交礼仪事务外,还兼任国务院常规武器装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因为他是军工厂工人出身。虽然当车工和领导科研是两回事,但毕竟名义上有点沾边。
姚连蔚说:"担任候补中央委员和人大副委员长,对我来说是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自己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就那么点儿见识和能力,而天天要处理的都是国家大事,一举一动都可能载入史册,简直如坐针毡。但是不说话,不点头,又不行,只好硬着头皮撑。好在那时40岁出头,精力充沛,常常两天两夜不睡觉看材料,了解要处理事情的来龙去脉。"
当时,中央对与他一起提升的吴桂贤、孙健、李素文等人实行的都是巴黎公社式的工资制度,提职不提薪。姚连蔚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拿的还是1959年的四级工资58元。他的粮食关系、工资关系一直留在陕西的工厂,因此,他实际上还是个工人。几年过去,当初跟他一起进厂的工友已经几次上调工资,但他还是58元。
不知得罪谁了,主席去世后,姚连蔚开始走下坡路。1977年7月12日,姚连蔚开始停职接受审查。两年半的关押以后,1981年10月29日,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他免予起诉。出狱后,姚连蔚成为家庭管理员、采购员、炊事员、学习辅导员。
姚连蔚说,他有贤慧的妻子,因而能够活下来。出狱时,他27岁的大儿子已是火车副司机,26岁的二儿子是炼钢工人,18岁的三儿子正在技工学校读书。姚连蔚在长安老家还有两间平房,他不时回家看望乡亲,种花养草,爬山钓鱼,寻求乐趣。尽管他的一只眼睛得了中心网膜炎,盲而不瞎,只能看大目标,但他还是把精力放在读书上。他把中医书当作小说阅读。他并没有"不为良相平天下,亦当为良医济世人"的志向,他的学习动机,是因为工厂不给他报销医药费。
2012年10月2日,姚连蔚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