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乌江,迎接伟大转折到来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7月9日,记者跟随贵州瓮安县委党史研究室专家谢崇禄,来到猴场会议会址纪念馆,走进这次伟大转折背后的故事。
1934年12月31日,入夜,红一军团二师四团行军至乌江畔,江水滔滔,寒风凛冽,全军严阵以待,只待渡江命令。
同一时刻,距离部队30余公里外的瓮安县猴场镇,影响中央红军命运的关键会议——猴场会议正在召开。
猴场镇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会址原貌,那是一个安静的四合院,然而80多年前的那次会议却并不平静。谢崇禄说,1934年12月31日下午,会议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即1935年元旦,会议作出最终决定——北上,强渡乌江!
乌江,纵贯贵州,素以水深、流急、岸陡著称。渡江谈何容易,再加之当年敌人重兵把守、封锁江面,该是怎样危急的场面?
英勇的红军从无畏惧。接到军令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立即行动。敌人在对岸渡口设连哨,在渡口上游500多米处设有排哨,同时离江岸约1公里的庙里以及半山腰还驻有预备队。
作战计划一确定,战士们便开始分头行动:一部分向渡口搬运架桥材料,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部分悄悄赶制竹筏准备强渡。10多名游泳技术好且能攻善战的勇士组成渡江突击队,湘江边长大的三连连长毛振华就是其中一员。
1月3日拂晓,强渡乌江的战役正式打响。
连夜赶制的60艘竹筏拼命向北岸冲去,3只竹筏载着一营的第一梯队,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冲向对岸。竹筏马上到达北岸时,毛振华等人前来接应,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敌军遭到突击后乱成一团。趁此机会,红军在江中的竹筏加速靠岸,一举攻下了敌军的阵地。接着,一营第二梯队在二营火力掩护下,很快也抵达了北岸。被红军攻下阵地的敌军迅速溃败。
瓮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饶太明告诉记者,渡江时,工兵连的战士们不分昼夜赶制出一批由黄竹、门板等制成的三层竹排做桥脚,每对桥脚中间铺上两根枕木,枕木上连接三四个桥桁,桥桁上铺设门板,门板上再系横木,最终组成一节一节的浮桥。就是踏着这样的浮桥,四团终于全员过江。
1935年的第一场战斗胜利了。从1月1日至6日,中央红军陆续从开阳茶山关、瓮安孙家渡和江界河、余庆回龙场成功突破敌人防线,战胜了乌江天险,开始向着遵义地区挺进。
周恩来曾说,猴场会议是伟大转折的前夜。这场会议引领着红军队伍强渡乌江,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较大的胜利。红军,这支英勇的队伍终于开始向着遵义前行,向着曙光进发。
(本报贵州瓮安7月9日电 本报记者 李睿宸 张青 孙云清)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