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何抓住枢纽实施军事战略指导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刚刚结束长征抵达西北,急需休整,而国民党军却从四周发起了新的进攻。为打开局面,毛泽东决心对孤军冒进的东北军打上一仗,地点就选在三面环山的鄜县直罗镇。这一胜利打破了敌人的“围剿”,也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在干部大会上很好地总结了胜利的原因,第一次提出了“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的原则,丰富了我们党的战略指导思想。
枢纽是事关全局的中心关节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毛泽东历来认为,指导战争者,最要紧的是观照好战争的全局。这一原则的底蕴,是哲学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决定局部,局部服从整体。体现在军事上,就是战略决定战役战术,战役战术服从战略。从这一点出发指导战争,毛泽东认为战争胜败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观照得好或观照得不好,战争指导者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战争全局上面。
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有能动的一面,整体不能脱离局部而存在,局部对整体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第一种是局部对整体没有什么影响,不起明显作用;第二种是单个的局部对整体没有什么影响,但变化的局部多了、量的累积形成质变,最后对整体产生决定性影响;第三种是少数对整体有决定性影响的局部,一旦变化,则整体立即为之一变。楚汉争雄,项羽“七十二战,战无不胜,忽闻楚歌,一败涂地”,这其中的“七十二战”,就属于第一种情况,没有决定性意义,而垓下一战,就属于第三种情况,立即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这种对整体和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局部,毛泽东称之为“关节”或“枢纽”,并特别强调:“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
把握枢纽的具体表现形式
枢纽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主要战略对手。主要战略对手决定着战略指导的目标和重心,是战略指导首先就要明确的。毛泽东十分注意从整个的政治大形势,来分析和确定主要战略对手。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取代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主要战略对手。在这种大背景下,毛泽东在战略指导上更多地强调团结国内各种抗日力量,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他频频给国内各方写信,号召捐弃前嫌共同抗日,在西安事变中,毛泽东力主和平解决,避免抗日力量内耗,从而使我们党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实上的主要推动者,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拥护,民族抗战大业蓬勃兴起,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可以是主要战略方向。主要战略方向是军队遂行主要战略任务的行动方向,决定着战略指导的聚焦点和用兵的重心,关系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我们曾先后多次调整主要战略方向。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爆发前,我军以东南沿海为主要战略方向,主要战略任务是实现国家完全解放、防止美帝国主义的可能入侵。第二次是朝鲜战争爆发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沿海调整至东北。之后又将主要战略方向改为屏护首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我国东面的中部地区以及我国“三北”地区。在这5次调整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有一个主要战略方向的原则,通过分析国家安全形势,确定对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来自何方,主要作战对象和战略对手是谁、我军主要战略任务是什么,结合敌我军力对比,判断确立主要战略方向,并注意把握主要战略方向和其他战略方向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抓住了战略指导在空间上的枢纽。
可以是主要作战形式。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是以主要作战形式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也是全局中的枢纽。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就要抓住游击战这个主要作战形式,用极大精力去解决游击战的战略指导问题,而解决了游击战的战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就活了。
可以是战争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战争是个连续而有阶段性的过程,而每个阶段在战争全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的关键阶段,就是战争各阶段的连接点、转折点,是战争全局转换的枢纽。比如,毛泽东在分析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时,就明确指出,战略相持才是全战争的枢纽。
可以是战略要地。任何战争都有必争必保的战略要地,这也是战略指导需要关注的枢纽。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指出,发展重点在宁夏,“因宁夏是陕、甘、青、绥、内外蒙,即整个西北之枢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特别重视河南、华中、山东的作用,强调河南是我们全国长期抗战的枢纽地带,华中为我最重要的生命线,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他又将工作重心放在大别山,为我军取得整个南线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抓枢纽
一是立足全局抓枢纽。枢纽的意义,只有放在全局中才能显现,因此,要抓准枢纽,必须要放眼全局,从全局出发。辽沈战役时,林彪只看到长春是一座好打的孤城,因此主张先打长春,这样势必形成从北到南一线平推的态势,难以实现中央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加以歼灭的既定战略方针。而毛泽东立足解放战争全局,将联结东北与华北的咽喉锦州作为战役枢纽,此地一克,则东北国民党军与华北的陆上联系被切断。锦州守将、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被俘后感慨地说:锦州好比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这根扁担折断了,这一着棋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下不出来的。
二是立足战场形势抓枢纽。战场形势是枢纽之所寄,战争指导者需要熟知战场的敌我对比、天文地理等情况,凭借一双慧眼,找出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的关节来。抗战初期,日军沿同蒲路、平汉线、津浦线大举南攻,毛泽东从战略形势出发,指出:“华北大局之枢纽,现乃在恒山山脉及正太路。”因为恒山山脉将山西与河北的日军隔开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他们即使占领太原也如处瓮中,难有大的作为。如果恒山山脉被打通,东西向的正太路被占领,则华北平原和山西的日军能够合兵一处,“华北战局立即转为局部战,敌已达到控制全华北枢纽之目的,我们红军全处被动地位,河南亦立受威胁”。
三是立足科学预见抓枢纽。毛泽东一贯认为,为着领导,必须有预见,如无预见,即无领导。有了预见,对形势的未来发展,心中就有了一定的数,抓枢纽也就有了判断和依据。在分析抗日战争时,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抗战将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依据这种科学预见,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三个阶段中以相持阶段最为重要。“我们肯定地说:只有这个过渡阶段,才是全战争的枢纽。中国化为殖民地还是获得解放,不决定于第一阶段中主要的大城市与交通线之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中全民族努力的程度。”这就抓住了抗日战争的枢纽所在。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