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千难万难,吾往矣——谈指挥员的执行力
重温历史,扣人心弦处往往在细节。
1950年10月4日上午,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正在开会研究大西北开发规划,突然接到消息,来自北京的专机已经抵达,要他立即赴京,“一分钟也不准停留”。彭德怀马上中断会议,急匆匆地从办公室拿了一摞开发西北的资料,登机直飞北京,没想到接下来参加的是讨论出兵援朝问题的重要会议。
此前,率部解放海南岛的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一接到换任13兵团司令员的命令,即刻赶赴数千公里外的中朝边境。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洪学智,闻令启程,“连换洗的衣服也没来得及带”。
高级指挥员听令景从,基层指挥员也毫不含糊。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8团团长朱月华,在德川战斗结束后得空喝稀饭,用筷子搅和了几下,头一歪就睡着了,稀饭洒了一身。但一接到“穿插三所里”的命令,朱月华立即率部出发,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先敌5分钟抢占要地,关死美军南逃的“闸门”。抢占三所里和龙源里得手后,彭德怀命令,“给我像钢钉一样钉在那里”。刚打完飞虎山阻击战的第38军112师335团团长范天恩,二话没说带队急行军抢占松骨峰,紧接着堵敌南逃、阻敌北援。溃逃的敌人“甚至看到了增援而来的土耳其坦克上的白色的星星”,但范天恩率部拼死奋战,始终没让敌人会合。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子弹已经打光的三连指导员杨少成,端着刺刀冲向敌人。被一群美军士兵围住后,他拉响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大喊“同志们,坚决守住阵地”,壮烈牺牲。
即使过去了近70年,这些充满硝烟味的细节仍惊心动魄、令人震撼。面对强大而凶残的敌人,无数志愿军指挥员用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实际行动,乃至付出流血牺牲,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军令如山”,什么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虽千难万难,吾往矣”,指挥员强大的执行力,是志愿军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
如果从探寻规律的角度看,这些细节还能给人更多启示。战争是包括物质和精神在内的综合因素的整体较量。具备兵力和装备优势,往往只是具备了胜利的可能,能不能转化为胜利的现实,还要看主观能力竞赛的结果。指挥员坚决执行上级命令指示,就是主观能力竞赛的重要内容,对赢得胜利意义重大。这一点,早已被无数铁的事实所证明。1947年7月底,连续作战多日的刘邓大军,极度疲劳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7月29日,毛泽东特急绝密电示,“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刘伯承、邓小平立即复电,完全服从中央决定,9天后即展开战略行动。8月24日晚,刘邓率指挥部到达汝河北岸。此时,前有强敌固守,身后追兵已迫近。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邓小平则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前线指挥员命令,把所有步枪都装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25日,刘邓大军成功强渡汝河。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这是恩格斯对真理的揭示。联系我军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夺取胜利的历史事实,我们也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从某种意义上讲,指挥员就是那个“拧绳子的人”。危急关头,哪怕面对的是天大的困难,我军指挥员通过坚决执行上级命令,把“一切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最大程度地弥补兵力装备劣势,从而促使局部实现强弱转化,在赢得主观能力竞赛的同时,也为战胜强大敌人铺平了道路。从客观规律的角度讲,这或许是指挥员执行力之所以重要的根本所在。
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强调克服困难坚决执行命令,绝不意味着机械照搬、盲目蛮干。指挥员的执行力,必须以正确领会上级意图为前提,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1962年,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全面领会边境作战战略意图,大胆提出全歼敌一个旅的计划,被中央采纳。“坚决执行”与“灵活处置”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指挥员只有在全面精准领会上级意图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该坚决时毫不犹豫,该灵活时绝不呆板。
随着时代发展,战争形态正在发生剧变,战争规律起作用的形式也在变化,但人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而“人的因素”,就包括指挥员的执行力。未来战争对指挥员的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怎样提高执行力?老一辈指挥员已经在纷飞的炮火中指明了方向,作出了榜样。后来者唯有加强学习、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着力培养战略素养、联合作战素养、科技素养等必备素养,提高适应未来战争要求的指挥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不辱使命,不负先辈荣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