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纪念毛主席诞辰127周年(其六)

作者:秦明 发布时间:2020-12-25 09:49:33 来源:子夜呐喊 字体:   |    |  

  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我国工业发展和农业合作社的问题。历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毛主席在百忙之中还要求到成都周边的农村去做实地调查。

  1958年3月16日傍晚6时许,毛主席视察了当时的郫县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不按套路出牌”的毛主席打乱了事先被安排好的视察路线,突然来到了家庭成分并不好的温大娘家(温大娘的丈夫在解放前做过甲长),恰巧温大娘当时患有眼疾没有认出毛主席,便留下了这张真实展现人民领袖平易、随和的经典照片。

  也让这首《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身为农民子弟的毛主席,深知旧社会农村卫生条件差,容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这次视察,毛主席还专门跑到社员家里的厨房,查看有没有“偷油婆”(蟑螂),嘱咐人民日报大力宣传红光社社员用“打破碗花花”消灭蚊蝇的群众经验。

  毛主席视察了红光社的麦田,麦田里种植的是四川大学新研发的“五一小麦”。大力推进种子改良,将科研站办到田间地头,古往今来,恐怕也只有毛泽东时代才真正做到了。

  毛主席视察的当年,1958年夏收,作为农业合作化典型的红光农业社连续第四年取得大丰收。抢收阶段,大部分女社员都下田参与抢收,农忙时期的幼儿班也办到了红光社的田间地头,小朋友们课余时间还一起捡麦穗,正应了毛主席的那句“红光社要大放红光!”1968年,红光公社在温大娘家的旧址建立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

  红光公社地处四川平原,《红光乡志》用“田肥地沃,岁无水旱之忧,民风朴素,物产丰富”来描述红光的历史。解放前,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却被少数地主阶层所占有;毛主席领导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后的新中国,“天府之国”才真正成为劳动人民的“天府之国”。

  而成都平原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四川盆地自然气候的因素,主要就是得益于李冰父子两千多年前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历史上,盆地湿润的气候,让从上游阶梯奔流而下的岷江在成都平原肆虐泛滥,反倒给当地人民不断带来洪涝灾难。冲出山口的岷江并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地带,而是迎面撞上了玉垒山,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的局面,一边是洪水肆虐,一边又赤地千里。

  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了由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这项宏大的水利工程是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此后,都江堰年年岁修、清理河道,让这项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在新中国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1974年都江堰迁建安澜索桥,工人第一次在河床内挖出石人,此后都江堰考古发掘工作便硕果频出,而当时的大背景正是处于70年代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高峰鼎盛时期——因为群众的广泛参与,考古发掘进展迅速,也鲜有文物的被盗、遗失和损毁。

  慎终追远,谦虚谨慎的毛主席时刻不忘从古人那里总结经验教训,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极其重视的。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的五天之后,也就是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专门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都江堰水利枢纽的模型。

  对指挥建造出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的李冰父子,毛主席的评价是极高的;而毛主席本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也非常重视治理山河、兴修水利的工作。

  建国初,他曾发下宏愿,要骑着马溯源而上、考察黄河,却因工作的繁忙留下了遗憾;他亲自指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将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放在了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位置。

  1950年夏,淮河发大水,灾情严重。农田受灾面积达4687万亩,灾民约1300多万人,安徽省委在反映皖北灾情的电报中写道:“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得知淮河灾情后,见不得老百姓受难的毛主席潸然泪下、彻夜难眠,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三次批示,细致入微地布置淮河治理工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

  治理淮河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单独计算1949年-1979年这30年间的水利工程建设,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靠群众“记工分”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见苏拉密《制度性干旱》)

  3610亿立方是什么概念,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是2亿立方,三峡工程不过3亿立方——也就是说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相当于修了1800条万里长城或1200座三峡,相当于平均明年40座三峡工程!三峡工程的总投入是2000多亿,据此计算的话,毛泽东时代仅水利建设创造的GDP就达到每年至少8万亿!

  然而,在记工分的时代,在计划经济国家投入的时代,毛泽东时代的水利建设和农业灌溉革命是没法计入GDP的,也根本无法用GDP来衡量!

  今天很多非常有名的带“水”、带“湖”的风景区,都是毛泽东时代所修建的水库。这些水库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人民的防涝防旱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巨大进步,粮食总产量从建国初的1亿吨,猛增到1978年的3亿多吨。至今,这大大小小的水库又成为一个个的旅游景区,为第三产业创造着巨量的GDP。

  1979年,“五五计划”结束时,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中国拥有1/4的世界人口,水力资源仅占世界的6%,大部分还是西部高原及山脉这些人迹罕见的地方,这真是一项人类的奇迹!

      在毛泽东时代大大小小的八万多个水利工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淠史杭灌区水利工程,这是一项足以媲美并远远超越都江堰的千年宏伟工程。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233万人,位居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三大灌区之首,也是全世界七大灌区之一。

  淠史杭工程的修建是一部鲜活的艰苦创业史,是党的领导和群众创造紧密紧密结合的典范。淠史杭工程是毛主席指示的治理淮河系统工程的延续,离不开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系统指挥和资源调配,离不开劳动人民的积极广泛参与和无私奉献。淠史杭工程最大的深挖工程叫平岗切岭,在海拔90米高的坚定石头岗岭上,毛泽东时代的劳动人民硬是用十字镐、铁锹等原始劳动工具切开长约3公里,深达24米,宽60米的渠道,开挖土方约342万立方米,把水送到了下游的200多万亩良田。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切岭不久便遇到了岩石层,变化多端,常常卡住钻头。千难万难,难不住英雄的劳动人民。通过摸索,决定采用“洞室爆破”的新方案:先在岩石上凿4米深、1米见方的竖井,然后在井底掏几个横洞做药室,每个药室装上400公斤炸药,组成一个爆破群,联合起来爆破。“洞室爆破”效果极好,每次爆破均山摇地动,掀掉数层岩石。一个群众性的打井爆破活动在工地上迅猛发展,并推广至淠史杭的各个切岭工地;挖土炸石的问题一解决,新的矛盾又突现了,这就是如何运走土石。当时的主要运土工具是扁担畚箕,先进一点的也只是木制独轮车,费力耗工。特别是遇到深切岭或高填方工程,这一类工具就难以招架了。可是,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能工巧匠们很快便发明了一种先进的运送土石的工具——“倒拉器”。这种工具很简单,但却精巧而又实用:在高坡倒土处安装一个滑轮,两人通过从滑轮穿过的绳子使用一辆车,一人向上推,一人肩背绳子向下拉,变向上费力为向下省力,几百斤重的一车土石,很容易地被送上高坡。“倒拉器”与“劈土法”、“洞室爆破”,被称为淠史杭工程施工的“三大法宝”。

  淠史杭工程于1958年动工修建,1972年完工,历时14载,投工4个亿,建渠5万里,惠及1千多万人口。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多万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彻底改变了解放前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的自然状况,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978年是百年不遇的干旱年,灌区从5大水库引水30亿立方米,引灌旱田729万亩,这一年灌区粮食总产量达43亿公斤,是灌区开发前1957年的2.57倍。

  淠史杭灌区在安徽省全省仅占1/7的耕地面积,原本还是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却在1984年就提供了全省1/4的商品粮,是80年代粮食增产的首要功臣。那些把增产归功于小岗的说法,完全是历史唯心主义;试问,靠小岗精神还能有淠史杭灌区吗?

  今天的淠史杭灌区不仅仍在灌溉着千万亩良田,还提供着当地城镇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更是发展出了众多的旅游景区、渠道航运和水产养殖业。这难道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吗?!

  遗憾的是,70年代末分田单干以后,毛泽东时代依靠群众运动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模式中断了,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还被荒废,重新回到靠天吃饭的境地;很多农村采集地下水补充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地下水超采导致多地地下水水位迅猛下降、地势塌陷、贻害无穷。

  水利工程仅仅是毛泽东时代的一个缩影。谁在利在千秋、造福子孙,谁在寅吃卯粮、透支未来?那些兔崽子们在指责毛泽东时代“贫穷”、“GDP增长缓慢”、“耽误发展”的时候,良心不会痛吗?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值得亿万劳动人民世代铭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