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越国的复兴与吴国的衰亡
一
公元前500年前后,吴、越两国相互攻击,战乱不断。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出兵攻越。刚刚即位的越王勾践将要率兵迎击时,大夫文种献计说:“吴国伍子胥、华登训练出来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从未打过败仗。我们不如避其兵锋,保全自身实力,婉词向吴国求和,滋长其骄狂之心。如果上天厌弃吴国,吴国定会答应同我们议和而轻视我们,出动大军同中原各国争霸,我们则可静待其因好战致使民生凋敝,天怒人怨,然后觑准时机图取吴国。”
越王认为文种说得很对,便派大夫诸稽郢去吴国求和。
诸稽郢面见吴王时,神态、言辞十分谦恭,他根据来前同越王商定的同吴盟约条件,将越王一对亲生儿女送来吴国,和侍卫们一道服侍吴王;并承诺每年春秋两季向吴国进贡。
诸稽郢貌似虔诚的巧妙说辞,加上越国提供的丰厚实惠的乞和条件,果然迷惑了夫差,使他觉得孱弱的越国不足为虑。他倨傲地对大夫们说:“我要实现征服齐国等大国的宏大抱负,决定答应越国求和,请你们不要反对我的决定。如果越国洗心革面,再不与我们作对,我还能要求它什么呢?如果越国出尔反尔,待我伐齐归来再收拾它也不迟。”
伍子胥进谏:“君王决不可以应允越国求和,越国绝非真心想与我国和好,也决非慑服于我们军威。越国大夫范蠡、文种足智多谋,他们这是在玩弄骗术迷惑我们。他们深知您尚武好胜,故意用动听的话麻痹您,让您贪饮奢靡骄纵的鸩酒,穷兵黩武,致使国力衰竭,民心背离,自取灭亡。越王勾践乃池中潜龙。如果我们不抓住时机战胜他,今后定会成为威胁吴国的心腹大患。”
吴王认为伍子胥危言耸听,他骄横地说:“你怎么把越国说得如此强大?在我看来,卑贱弱小的越国实在无足挂齿。”说完,再也不听伍子胥的劝谏,一口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就在吴、越两国将要按约定举行盟誓时,越王勾践又派大夫诸稽郢向吴方婉词推脱:“吴、越先前盟誓抹在嘴边的血迹还没干呢,它足以表明结盟的信义了。越国已臣服于吴国,吴王再也无须用武力威胁,直接役使我们就行了。何必看重虚无的鬼神威力而轻视自己现有的实力呢?”
诸稽郢赏心悦耳的奉承赢得了吴王夫差的欢心,他爽快地同意了诸稽郢的建议,只同越国达成口头讲和协议而没有举行正式的盟誓礼仪。
二
公元前492年,即位已三年的越王勾践欲兴兵攻打吴国,范蠡进谏说:“治理国家要牢记三件事: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平时处理政务要适宜得当。要保持国家强盛就要顺应时势变化,要使陷入危机的国家转危为安就要顺应民心,要妥善地处理国家政事就要拥有承载万物的大地的厚德。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要过分,气盛而不要骄傲,有功而不要自矜。现在君王没有等到国家殷富,就要采取过分的举动;没有等到国家强盛就骄傲起来;没付出辛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这样会违背天意,失掉人和,必将危害国家,殃及自身。”
见勾践不搭理,范蠡进一步进谏:“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刀剑斧钺是不吉祥的凶器;战争是最后的手段。做不道德的事情,喜欢使用不吉祥的凶器,首先向别人挑起事端的人,往往最终反被人所害,决不会有好处。”
越王不耐烦地截断范蠡絮絮叨叨的话头,武断地说:“不要再说这些惑乱视听的话了,我已经拿定攻打吴国的主意!”
越王勾践兴兵攻打吴国,结果不出范蠡所料,在五湖之战中遭到惨败,溃退到会稽山上。
生死存亡关键时刻,一筹莫展的勾践寄希望于臣僚:“谁能帮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我将和他共执国家权柄。”
大夫文种直言不讳地说:“商人入夏时就开始准备在冬天贩卖的皮货,入冬时就开始准备在夏天贩卖的细葛布,旱季备船,雨季备车,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现在君王已退守到这会稽山上了,才想到寻求出谋划策的人才,是否为时已晚?”
此时,勾践深悔自己当初不听范蠡规谏,以致陷入眼下绝境。他召来范蠡,痛心疾首地对他说:“由于我没有听从你的话,以至落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呢?”
范蠡答道:“君王难道忘了我说过的话吗? 转危为安要顺从人道。现在要解救国难,应该派人带上珍宝和女乐,用最谦卑的辞令、最恭敬的礼节去向吴王求和。”
越王听从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谦卑地说:“越国愿把士人的女儿送给吴国的士人做女奴,大夫的女儿送给吴国的大夫做女仆,并且愿意把国家宝藏都献给吴国。”
吴王夫差被越国臣服的卑词打动,想与越国订立城下之盟,大夫伍子胥立马反对,并以利害相陈:“吴、越世代为仇,且两国所处濒江特殊地理位置,使两国百姓难以迁徙,可谓一山难容二虎,有吴无越,有越无吴。若我们打败了越国,就能将它并入我国的版图,永绝双方争战后患。眼下正是消灭越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君王如果失去这个机遇,必将后悔无及!”
吴王听了伍子胥的劝谏,对越国的求和不置可否。
勾践情急之下,押上越国全部家当和自己身家性命,再次派文种去吴国求和,卑贱地说:“越王愿把国库的钥匙交出来,把整个国家托付给吴国,自己亲自到吴国听凭吴王处置。”
与此同时,越国挑选八个美女,私下送给吴国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越国,我们还将向您献上更多更漂亮的越国美女。”
被美色收买的太宰当即向吴王进谏:“自古以来,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了就罢手,现在越国已经认输到这等地步,您还想要求什么呢?”
志得意满的吴王便再也不听伍子胥的劝谏了,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践约时,越王勾践听从范蠡的提议,让善于管理国家内务的大夫文种留守越国,自己带着范蠡到吴国当吴王夫差的臣仆。
三
勾践忍辱负重、小心翼翼地在吴王夫差鞍前马后熬过三年,公元前490年,认为勾践已彻底臣服而丧失警惕的夫差打发他们回国。
越王一回到越国,就虚心请教范蠡:“现在要妥善处理政事,振兴国家,应该怎么做呢?”
范蠡回答:“应秉持地德,大地能涵养万物,顺乎自然、不失天时。当此政纲弛怠,百废待举之时,君王应和百姓同甘共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祉,以此抵御上天降下的灾祸。同时,要四时奖劝农耕,防止百姓旷时废业,形成勤劳克俭的社会风气。天时循环往复,只有深谙天道,才能消灾远难,获得成功。”
越王认为范蠡说得很对,推心置腹地对他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国家大事就托付你好好谋划吧!”
范蠡回答:“处理国家政务,我不如文种。”他向勾践推荐大夫文种来治理国家内政。
勾践从此痛改前非,励精图治,凡是遭到老百姓反对的事坚决不做,国家所有决策以为百姓谋利益、为百姓所拥护为标准。
越国是国土面积仅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国,越王勾践号令百姓繁衍生息:“女孩年满十七岁还不出嫁,男子年满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判其父母有罪。快要分娩的妇女要向官府报告,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由官府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官府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双胞胎的,由官府发给粮食,生三胞胎的,由官府配备一名奶妈。嫡长子死了的家庭,减免三年赋税;庶子死了的家庭,减免三个月赋税。”他还出台以民生为本、振兴教育、招揽天下贤才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凡是孤儿、寡妇、患病者、贫寒家庭,由政府出钱供养他们生活、供给他们子女读书。具有经国济世之才的社会才俊,由国家供给整洁的住房,让他们过上与才学相称的优裕生活。对前来投奔越国、腹蕴宏猷的四方才俊,要为他们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不仅如此,勾践还严苛自己:不是自己亲自耕种的粮食不吃,不是夫人亲手织的布做的衣服不穿,为朝、野官员、百姓树立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榜样,并连续十年免征百姓赋税,将国家治理得清明富庶,朝野欢洽。
越国民众感戴勾践恩泽,都视勾践受辱吴国为自己的切身之耻,同仇敌忾地向朝廷请缨:吴王夫差让我们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面,我们克制得已经够久了,请率领我们攻打吴国,为国君报仇雪恨。
勾践推辞说:“越国惨败于吴国,都是我一人的罪过。像我这样夜郎自大的人,哪里还懂得什么是耻辱?请你们暂时不要提向吴国开战,以增加我对你们良心上的罪责。”
四
事实上,越王勾践对自己败于吴国一直耿耿于怀,他发誓要向吴国报战败受辱之仇。在百姓面前,他将吴国带给越国的苦难全都揽在自己身上,对于他们主动请战采取怀柔、安抚策略,而压制在心底的复仇欲望早已是饥渴难耐。
回国第三个年头,他垂询大夫范蠡:“现在可以向吴国复仇了吗?”
范蠡回答:“不可以,还要等待天意的转变。请君王不要过早地图谋吴国,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如果时机未成熟而鲁莽行事,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又过了一年,越王再次召见范蠡:“现在吴王沉缅酒色,近佞远贤,罔顾民生,逆天行事;贤能之士远隐山林,忠鲠之臣黜废于朝,我们报仇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范蠡回答:“虽然人事方面的条件粗略具备了,但上天征兆还未完全显示出来,君王还须静待。”
五
再说吴王夫差同意越国求和后,就厉兵秣马,准备攻打齐国,欲逞其称霸天下之志。
伍子胥犯颜进谏:“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您没有接受,现在越王勾践痛改前非,勤政恤民,国力日盛。越国之于吴国是心腹大患,阴柔狡诈的越王岂能忘记蒙受吴国的耻辱,一定会伺机报复我们。眼下,君王不考虑如何去除心腹之患,却劳神于齐国、鲁国等疥癣小疾,齐国、鲁国和吴国之间江河阻隔,难道他们会横渡江河,和我们争夺这里的土地吗?将来侵占我们土地的必定是越国。”
吴王夫差早就厌烦了在自己决策时,老是向他唠叨逆耳之言的伍子胥了,他对他的规谏嗤之以鼻。
公元前484年,夫差统率三军远征齐国,取得艾陵大捷。
夫差伐齐凯旋归来,更有资本趾高气扬了,他决定收拾总喜欢和自己作对的老臣伍子胥。他气焰逼人的斥责伍子胥:“昔日我先王圣明,顺应天意,降楚立威,你功不可没。如今你年迈老瞀,本应在家安享晚年,却不安分守己,尽动些坏脑筋扰乱朝政,加害吴国。承蒙上天降福,我出师齐国告捷,你还有什么可饶舌的?”
辨出夫差话中蕴藏杀机的伍子胥解下佩剑,怆然回答:“昔日先王置辅佐贤臣于左右,从谏如流,所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如今您刚愎自用,近谄远贤,凡事独断专行。对您错误决策的顺从,便是对天意的悖逆。这样的顺从,正是通往败亡的阶梯。上天要抛弃一个人,必定先给予他一个骄其志、乱其心的小小甜头,而把灭亡的祸患留在后面。您如果伐齐受挫,内心将会由反省而引起戒惕,这样吴国还可望延续世祚。再说,先王取得成功,皆是凭借必要的条件,现在您并未具备取得成功的条件,而上天却屡屡凭空赐福于您,这表明吴国国祚将尽。我不忍目睹先王筚路蓝缕创下的功业付诸东流,不忍看到您被越人生擒的惨象,我唯求先君王而死。我死后,请求君王挖出我的眼睛,悬于都城东门之上,让我见证越国入侵,吴国灭亡!”说完,挥剑自刎。
对于伍子胥以死要挟犯上,夫差万分恼怒,他气急败坏咆哮:“我决不让狂狷忤逆的皓首老贼的恶毒诅咒得逞,决不会让他看到吴国灭亡的这一天。”下令臣下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用兽皮缝制的口袋里,投入滔滔江水之中。
六
越王勾践第三次请教范蠡:“如今,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屡次规谏吴王,被昏庸的吴王杀死,吴王最忠实得力的股肱、我们的心腹大患已除,现在我们可以行动了吧?”
范蠡仍然给予了否定答复:“吴王失道的行为才刚刚开始,如果我们现在行动,成、败很难预料。君王还是等一等吧。”
七
伍子胥死后,吴国再没有敢向吴王直言诤谏的荩臣,每天送入吴王耳里的是一片温软的阿谀奉承之声,搞得夫差更加踌躇满志、顾盼自雄。他罔顾民生,强夺农时,下令征调全国百姓开挖沟渠,直达宋国、鲁国疆界。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定晋定公在黄池举行盟会,企图登上盟主宝座。
越国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向吴国小试兵锋的大好时机,君臣商定,由大夫范蠡、舌庸率兵沿海岸上行至淮河,截断吴军归路,越王勾践亲率中军溯江而上袭吴。养精蓄锐、兵强马壮的越军在姑熊夷击杀了吴国太子友,攻陷吴国国都的外城,烧毁姑苏台。
远离吴国的吴王夫差闻讯后,虽然心里十分恐慌,但仍然不忘自己同强晋争夺盟主宝座“大志”,他一边怨恨越国背信弃义,一边召集随行大夫商讨对策。
大夫王孙雒说:“眼下,由于越国背弃同我们的盟约,利用我们外出时机,乘虚袭击我国。如果放弃同晋国盟会速返救急,将助长越国声威,导致吴国百姓因恐慌而四出逃亡。俗话说,草随风势披靡,齐、宋、徐、夷这些国家也会跟风夸大其词说‘吴国已经失败了。’并乘机落井下石,从左右侧翼夹攻我们,那么我们将陷入无生还之望的绝境。如果如约与晋国举行盟会,却让晋国夺占盟主之位,晋王就会居高临下地钳制我们,我们将作为他的跟班跟在他的身后一起去朝见周天子。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两相权衡,我们应留下和晋王举行盟约,且一定要坐上盟主的宝座,以壮吴国声威,安定军心、民心,震慑越国,同时断绝别的国家萌生的对我国的觊觎之心。”
夫差听从了王孙雒的建议,勒兵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绝气势,恐吓、威逼晋国将盟主之位让给了自己。
吴王夫差从黄池返回后,马上向周天子邀功,夸耀自己打败不逊齐国,和宋、鲁等同姓诸侯国缔结睦邻友好关系,同晋国黄池会盟等功绩,骄矜之情溢于言表。已被诸侯架空,徒剩至尊名分,处处仰人鼻息的周天子不得不虚与委蛇。
年底吴越讲和。
八
眼看一年又匆匆过去,越王重又召询范蠡:“吴国天灾荐降,陆地出产的粮食、水里生长的鱼类几乎都吃光了,现在报仇的条件成熟了吗?”
范蠡回答:“虽然吴国的天谴已经降临,但是人事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君王仍须忍一忍。
已经忍无可忍的勾践怒不可遏地质问范蠡:“你究竟是在跟我讲道理,还是蓄意欺骗我?我跟你谈人事,你对我说要等天时;现在吴国天谴降临,你又跟我谈人事,你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冷静地回答:“君王息怒,请听我解释。国与国之间攻伐大事,须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俱臻成熟,才能稳操胜券。如今吴国天灾发生不久,君民都怀戒惧之心,必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因此现在动手时机仍未完全成熟。眼下,君王要做的,一是率领臣子外出游猎,二是在宫中纵情酒色,以此迷惑吴王,使吴王及其臣僚对我们放松警惕而更加荒淫无道,背离民心,天灾人祸无以复加,我们诛灭吴国的复仇大计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听了范蠡的深谋远虑,勾践怒色转霁。
期间,楚国大夫申包胥出使到越国,越王勾践恭逊地向他讨教:“吴国不循正道,图谋灭亡我国。现在我已备好兵马,请问还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讨伐吴国?”
申包胥反问:“强大的吴国能凭借实力取得诸侯国的贡赋,您凭什么和它开战?”
越王回答:“我待近臣,不论职位高低,凡是自己享用的酒食,都与他们分享,不敢自专。我不耽于美食音色,平素自挟风霜,执意报仇,希望凭借这些战胜吴国。”
申包胥说:“好!但单凭这些还不行。”
越王又说:“疆域之内,我慰问病患,掩埋逝者,尊老爱幼,抚孤恤寡,希望凭借这些击败吴国。”
申包胥说:“好!可仅靠这些还是不行。”
越王再陈:“我宽刑减赋,爱民如子,奖善罚恶,凡事顺民而为,想以此制胜吴国。”
申包胥还是说:“可单靠这些仍然不够。”
越王又道:“国境之内,我安富济贫,裁其富余而补不足,使贫、富各安其所,举国同心,希望以此战胜吴国。”
申包胥仍旧说:“好!但还是没说到根子上。”
越王由内及外,说到自己如何保持同邻国的亲密关系:“越国南邻楚国,西接晋国,北连齐国,我们每年按时向他们贡献财货、玉帛以示尊崇友好,希望以此战胜吴国。”
申包胥又叫了一声“好”,断然向勾践说:“您不必再告诉我战胜吴国可资依仗的条件了。单凭您以上讲的这些具体条件还是不行。战争制胜的最根本条件是智谋,其次是仁义,再次是勇敢。没有智谋,就不会知道民心向背,也就不会基于现实变化理性权衡敌我双方力量;不仁义,就不会和三军将士同甘共苦;不勇敢,就不会果断排除疑难而决断大计。”
勾践十分折服申包胥的见解。
九
这年九月,越王再次召见范蠡。不待勾践开口,范蠡便说:“这一次,即便君王不召问臣下,我也要主动请求您兴师伐吴了。眼下,天、地、人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隐忍已久的勾践迅疾召见辅政大夫,要大家各抒己见,献上攻打吴国的妙计良策,同时,广开言路,博采民智,共襄复仇大计。
而此时,越国物阜民丰,兵强马壮,百姓为国君向吴国复仇热望一浪高过一浪,他们情绪激昂地说:“越国百姓爱戴国君,就像爱戴自己父母一样。父母受侮,儿女们时刻想着为他们报仇,难道有敢不舍命拼杀的吗?我们恳请同吴国战斗!”
勾践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为严明纪律,宣示誓死复仇的决绝之心,出征前,越王进入后宫命令夫人:“从今以后,后宫的内务不许出宫,朝廷的政事不许进宫。你、我内外各司其责,后宫内务出现差错,归咎于你;朝廷政事若有差池,是我的责任。从今往后,不灭吴国我就不和你相见。”他又命令主政大夫:“百姓田地分配不均,土地垦殖不勤,国家内政出现问题,唯你们是问;对外征战之事出现差错,责任在我。从今以后,复仇大业未竟,我就决不回来和你们相见。”
接下来,越王设坛祭祀,沙场观兵,斩杀军中贪污军饷,行贿受贿,恣意妄为扰乱军纪的不法分子,儆戒全军。
最后,他命令手下将父母健在而没有兄弟的从军者集合起来,亲自对他们说:“我要和吴国打一场大仗,你们上有父母,如果战死疆场,他们将无人照顾。请你们回去赡养、照顾父母。”又命令手下将全家兄弟从军的集合起来,亲自对他们说:“战争要牺牲很多人,你们兄弟悉数参战,如果不幸全部战死沙场,就断了宗嗣香火,请你们自己选一个愿回去的,让他回家。”又命令手下将不能胜任军旅、战事的身体羸弱者集合起来,亲自向他们说:“我要和吴国兵戎相见,决一雌雄,你们体力难支,都请回去悉心调养,过好自己小日子。”
越王统率大军攻打吴国,全军将士同仇敌忾,气势如虹,连续在笠泽、没和吴国郊外大败吴军。吴军挫衄,士气涣散。
接下来,越王勾践采纳范蠡所献对吴国围而不攻的“铁桶”战略,三年后,吴国内外交困,自我崩溃,越王勒兵攻进吴国国都,包围了吴王藏身的姑苏台。
十
困守姑苏的吴王夫差惊恐万状,无奈之下,派出使者王孙雒向越国求和。
王孙雒搬出过去越国战败,越王向吴国乞和,吴王放过越王的“恩惠”,希图以此唤醒越王的恻隐之心,放吴国一条生路:“过去吴、越争战,越军溃败,越王命悬会稽山,派人向我王求和,我王顾念两国先君友好关系,畏惧天谴,不敢灭绝越国宗祀,答应了越王的求和。如今敝国不遵天道,遭越君征讨,我王待罪姑苏。越王若肯顾念前情,垂怜我王,我请求效法当年越王受困会稽时我王的作法,吴国将把宫中男女全都交给越君驱使。”
勾践听了王孙雒的陈情,心生一丝怜悯,打算答应讲和。
关键时刻,范蠡进谏说:“天时易数,成败瞬间,如果天赐良机不好好把握,事物将会向相反的坏的方面转换。非常时刻,君王心生妇人之仁,难道您忘了在当年会稽蒙受的国耻吗?”
范蠡的谏诤,压制了越王心里萌生的柔情,他拒绝了吴国使者的讲和请求。
陷入绝境的吴王夫差心有不甘,再次派出王孙雒向越国乞和,措辞更加谦卑,礼节更加恭敬。勾践心里又动摇起来。
范蠡再次疾言进谏:“是谁让我们夙兴夜寐忧劳国事?是谁和我们争夺五湖三江利益?不都是吴国吗?我们苦心孤诣谋划了十年,怎么可以废之一旦呢?君王素怀仁慈之心,请让我答复吴国使者吧。”
越王答应了范蠡的请求。
范蠡回复吴国使者说:“过去上天给越国降下灾祸,将越国奉送吴国,而吴国不肯接受。如今天道轮回,叫越国报复吴国。我们怎敢不顺从天命,而听从吴王的吩咐呢?”
听了范蠡的话,王孙雒颇为激愤:“古人云:不要助天作恶,助天作恶的人不吉祥。现在吴国遭殃,百姓罹难,您还要助天作恶,加害吴国,就不怕遭报应吗?”
范蠡讥诮地回敬道:“越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边鄙小国,我们的先君原是周朝不够格的子爵,只能僻居海边,和鼋鼍鱼鳖共处,像下贱的禽兽一样生活,怎么懂得你说的这些巧辩的话呢?”
王孙雒知道和范蠡交涉决无结果,想再见一见越王,以期完成吴王交给自己的使命,于是向范蠡提出当面向越王告辞的请求,却被早已洞察其意图的范蠡断然掐灭了最后残存的一丝希望:“我们君王已将接待您的任务全权交付给我了。您快走吧,不要节外生枝,免得自取其辱。”
王孙雒只得悻悻而返,范蠡也不报告越王,自己率领军队,擂起战鼓,紧跟王孙雒,直抵位于姑苏的吴国王宫。就这样,越国并未付出什么伤亡,就灭掉了吴国。
大仇已报的越王勾践派人告知等候发落的吴王,要把他送到甬江、勾章以东的地方颐养天年,并让他从吴国挑选三百对夫妇随同前去侍候他。
夫差不堪丧国之耻,饮恨自杀。临死前,他想起被自己冤杀浮江的诤谏鲠臣伍子胥,追悔莫及。他亲自告祭伍子胥:“爱卿冤死于寡人之手,假使死者无知也就算了,若死者九泉有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你啊!”
十一
今天,回看距今2500多年的吴、越争战,最终弱越战胜强吴的惊心动魄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由各种琐碎事件、各个人物串联起来的整个历史脉络,辨知导致双方成、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在实行皇权至上的君主制封建社会,一国之君的个性、胸襟、韬略对于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点,在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身上鲜明地体现出来。吴王夫差政治眼光短浅,心胸狭窄,志大才疏,凡事妄自尊大,独断专行,又在决断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大事上,好行妇人之仁,这是致使其亡国灭身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496年夫差即位时,吴、越两国已是长期“互殴”的老对头了。此前,夫差父亲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孙武、华登等一批赤胆忠心的谋臣武将,走强兵兴国之路,威震华夏,其国力超过比邻的越国。
夫差即位后的第三年,兴兵攻越。越王听从智囊的建议,派使者向夫差卑辞示弱求和,以赢取越国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的时间。夫差受其言语蛊惑和眼前利益引诱,不顾目光如炬的老臣伍子胥的劝阻,答应了越国的求和,开始走上亡国的悲剧之路。而越国君臣在向吴国示弱求和计谋得逞后,又有意在关键程序环节为日后攻吴埋下一个伏笔,那就是用谄谀、恭维的话诱使吴王夫差放弃举行双方结盟的必要仪式——歃血盟誓,以免日后伐吴时落下背信弃义的把柄。通过这一点,更加反映出吴王的颟顸愚昧和越王的远见卓识。
越国因成功同吴国讲和,双方暂息干戈,越国得以休养生息。
时间一长,勾践渐渐淡忘了范蠡、文种等一干谋臣“韬光养晦,以待时机”的规谏,主观认为自己羽翼已丰,攻打吴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不顾范蠡苦谏,公然破坏与吴国缔结的友好盟约,一意孤行地兴兵攻打吴国,结果遭到惨败,一路丢盔弃甲地溃逃至会稽山上。
绝望之中,越王不得不再次故伎重演,依赖臣下向吴王屈膝求和。令他侥幸的是,自己作为背信弃义的侵略者,竟然又一次得到吴王的宽恕。
在这次由越王挑起的吴、越战争中,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性格再次展露无遗。
越王陷入困守会稽山绝境时,脑子终于彻底清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年少轻狂,高估了自己的才能和越国的实力,他向战前竭力阻挠自己的大夫范蠡、文种深表自责,并向他们寻求救亡图存良策,对他们的谋划言听计从。而吴王夫差再次不听伍子胥劝其乘机灭越的箴谏,听信收受越国贿赂的太宰的春秋古训,行妇人之仁,又一次接受了越国的乞和,错失了吞并越国的良机,为自己最后身戮国灭下了一着致命的败棋。
刚愎自用、目光短浅而又好大喜功的吴王夫差,在同卧榻之侧的最危险的敌人越国的对弈中,由于自己狂妄自大,对变幻的局势熟视无睹,导致一步错,步步错。越王战败后,携大夫范蠡到吴国委身夫差为仆,夫差本应认清越王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的险恶一面,始终保持戒惕之心,长期将勾践羁留在自己身边,或采取其它政治、军事手段钳制越国,以绝后患。但骄矜而健忘的吴王不久便忘记了越国惯于翻云覆雨的奸险,被卑躬屈膝事奉自己的勾践的虚假外表所欺骗,很快纵虎归山,将勾践放回越国,亲手为吴国的覆灭埋下再也不可拔除的祸根。
与吴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此一役,几陷灭顶之灾的越王勾践彻底认清了吴强越弱这一现实,他以对吴王俯首帖耳的猥琐伪装骗取吴王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全身归来后,他痛改前非,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将越国治理得百业兴旺,兵强马壮。他所有的努力都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报仇雪耻,吞并吴国,进而称霸诸侯。他深刻认清自己才智不足及性格缺陷,以近乎自虐的“苦行僧”般生活方式,时刻惩戒、警醒自己。他从长期政治实践中,得知大夫范蠡在处理外交事务、国家大事时的谋略、见识远胜自己,且性格端方鲠介,于是凡遇疑难之事,必向他请教,且唯谏是从。越国臣民见越王如此礼敬贤臣,从善如流,纷纷效法,争相向越王献计献策,全国上下形成群策群力、共襄国事的良好氛围。
不仅如此,越王勾践还利用一切机会,向出使越国的友邦人士请教,征询他们的意见建议,供自己参考决策。他虔诚谦恭地向吴国的死对头——楚国使者申包胥讨教攻吴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了除了自己已经具备的诸多战争必要条件外,最根本的三大决胜条件是宏观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谋,三军将士同袍共泽的仁义和刚毅果决、视死如归的勇敢。
更值得点赞的是,越国的韬光养晦,并非机械的一成不变,而是时刻睁大机警的眼睛,暗中窥伺吴国的一举一动,寻找破绽。如觑准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吴王夫差不听劝谏、近谗远贤而自杀,夫差率领朝臣远赴黄池和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的大好时机,偷袭吴国。此举除了试探此时吴国的真实实力和吴王反应外,还隐含一种侥幸的觊觎:如果孤悬外地的吴国君臣自乱阵脚,国内民众哗变,各诸侯国乘机群起攻吴,自己近水楼台,可以火中取栗,提前完成灭吴大业。吴王幸亏于危急时刻,采纳了大夫王孙雒的计谋,成功夺取盟主宝座,稳住军心、民心,弹压诸侯,安全返回,使吴国延长了数年国祚。
就在吴国妄自尊大、穷兵黩武,越国韬光养晦,励精图治的过程中,吴、越两国强、弱之势悄然易位。越国复仇的时机终于成熟了。大战前,越王勾践同夫人及诸大夫立下的“不灭吴国不复还”的决绝誓约,劝返孤、弱、病、残从军者的恤民情怀,拿军中坐实不法者祭刀整肃三军…… 这一系列恩威并举举动,与他自吴国返回后多年来卧薪尝胆、从谏如流、恤民如子的表现一脉相承,体现出国家最高统治者政治上的圆熟。当吴国战败,派使者前来乞和,恳请越王仿效当年被吴国围困会稽山时,吴王放他一马那样,赐给吴国一条生路时,心里闪过一丝怜悯之情的勾践并不像当年夫差那样刚愎自用,而是听从大夫范蠡的规谏,由范蠡出面拒绝了吴国的求和。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吴王。在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越王勾践及时斩断妇人之仁,自然是睿智正确的。幡然醒悟的夫差死期将至,痛悼为国为民赤胆忠心、以死谏争的老臣伍子胥,奈何悔之晚矣。
十二
从吴、越争战,最终弱越吞并强吴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越胜吴败的根本原因,它为后来的统治者竖立了一面儆戒明镜。然而,赓续的历史长河中,朝代兴替依然,历史周期率几成历代统治阶级打不破的魔咒,“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怪谁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