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人民的胜利——探访淮海战役纪念馆

作者:记者李佳豪 韩成 通讯员刘佳 发布时间:2021-05-28 09:34:51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长约1米的小竹竿。竹竿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地名:莱东县、临淄、徐州、宿县……若是在地图上将这些地名连接起来,不难发现,这条路线恰好与淮海战役的战斗进程相吻合。

  “这根小竹竿是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有力见证。”见记者来访,淮海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殷小涵道出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根小竹竿的主人叫唐和恩,是淮海战役中一名支前民工。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到前线去,便主动推着自家的小推车前去报名。出发时,他带了一根竹竿。一路上,累了,就用它当拄棍;过河,便用它探路。每行进到一地,唐和恩便把地名刻在竹竿上。最终,他拄着这根小竹竿途经88个村镇,行程2500多公里,硬是将小推车从胶东半岛推到淮河之畔。

  “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人民战争的经典诠释!”站在毛泽东题写的“人民的胜利”几个大字前,记者的思绪被带回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兵败的国民党在徐州、蚌埠一带集结大量兵力,企图采取“备战退守”的方式,阻止我军继续南下。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中央军委研究批准了粟裕关于乘胜追击,攻歼淮阴、淮安等地之敌的建议,并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人组成总前委,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地方武装,于11月6日起对国民党军发起战略进攻。由于战场在淮(河)海(州)地区,故史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纪念馆中悬挂的一块展板上,记载了此战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兵力,敌80万,我60万;火炮,敌4215门,我1364门;坦克,敌215辆,我22辆;飞机,敌158架,我尚无空军……单从数据上看,似乎国民党军更有胜算。可蒋介石不曾料到,随着一组更加宏大的数字加入战局,胜利的天平注定要向共产党倾斜。

  “由于共产党在解放区执行群众政策并实施土地改革,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压迫的穷苦百姓得以翻身解放,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殷小涵告诉记者,淮海战役打响后,山东、河南等地的百姓纷纷响应党中央支前号召,男丁踊跃加入民工队、担架队、小车队,随部队一同奔赴前线;妇女和老人则在后方日夜不停地碾米、磨面,缝制棉衣、棉鞋……据统计,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辆88万余辆,挑子、担架50余万副,牲畜76万余头。

  纪念馆展出的一张照片,再现了当时火热的支前场景:一处后方粮站中,人流熙熙、车流滚滚,运送军需物资的民工队伍连绵数里。

  与此同时,在纵横5省的战场上,老百姓建起了上百条水陆运输干线,数百处兵站、伤病员转运站……组成一张庞大的支前保障网。

  这些支前群众,大多都没有在史海中留下事迹和姓名,记者只能从他们当年喊出的口号中,去感受一颗颗滚烫赤诚的心——

  “倾家荡产,支援前线!”

  “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

  ……

  正因为得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我军气势如虹,仅用60余天便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夺取胜利后,陈毅发出感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国民党军18军军长杨伯涛,在被俘押往后方的路上,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以前经过这些地方时,门户紧闭,村镇静寂,现在却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更让他不可思议的是,一辆辆大车满载猪肉,而他前不久通过这里时连一头猪都没看到。

  两相对比,民心向背不言而喻。走出纪念馆,记者越发感到,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我们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