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吴保才:黄烟工人的领袖 革命斗争的勇士

作者:胡遵远 发布时间:2024-06-15 06:36:4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吴保才,化名吴家恒,有人也把他写作吴宝才,1895年出生于安徽省凤台县一个农民家庭。因不堪压迫,22岁时与其兄弟三人逃荒来到六安,在一家黄烟店当学徒。这期间,六安黄烟工人多次举行要求改善待遇、增加工资的罢工斗争(仅1920 年至1924 年就连续进行了三次“挂刨子”罢工斗争),吴保才从中受到教育、萌发了革命思想。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吴保才积极参加六安工人运动,在运动中,受六安早期共产党员邹同秖的影响,思想觉悟逐步提高。同年冬,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成立,吴保才受党组织启迪,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

  吴 保 才

  一、给官署和豪绅巨商送“贺年片”

  1926年农历除夕,在中共六安特支的周密计划下,由吴保才等人分头给当地官署和豪绅巨商送“贺年片”。大年初一清早,官署人员和豪绅巨商都在大门口拾到背面写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等字样的“贺年片”。劣绅董必成,早晨起来穿戴整齐,正要出门拜年,抬头一看,对面墙上贴着一条“打倒董必成”的大幅标语,吓得面如土色、惊悸不已。这年春节,许多豪绅巨商都不敢出门,县知事也一直龟缩在县公署里。经过斗争的锻炼和考验,1927年初,由吴亦苏、邹同秖介绍,吴保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血腥镇压。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中共六安特支决定,由吴保才负责在六安城内大贴标语,用政治攻势威慑敌人。

  经过周密的部署,吴保才带领数名工人,趁夜深人静,将预先写好的40多幅各色标语,分头贴在通衢大道的墙上以及敌县府门上。吴保才还机智地将一幅标语贴在敌哨所门口正在鼾睡的卫兵枪杆上。次日清早,人们看到这些革命标语,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而反动当局却惊恐万分,争吵不休,演出了一场“狗咬狗”的闹剧。

  二、组织六安黄烟工人开展罢工斗争

  六安黄烟工人将近1000人,是六安工人阶级的主力。自1918年以来,虽然多次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但资方总是寻找借口、不履行诺言,甚至以解雇相威胁,所以黄烟工人的生活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1927年8月,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在城关成立,同时建立由共产党领导和影响的六安总工会,吴宝才为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发展了六安黄烟、织布等工会会员。9月,特区委和县总工会选择黄烟行业为突破口,派遣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深入烟工中进行发动和援助工作,领导六安城关烟工开展罢工斗争。

  为了使罢工斗争顺利进行,吴宝才选择烟工张德贤、朱成富、刘怀胜等组成“十人团”具体处理罢工事宜,议定罢工方案、起草罢工声明,又组织“工人纠察队”,以对付反动资方和工贼的破坏、军警的武力威胁。当时,蒋介石、汪精卫都在镇压共产党人,革命处于低潮,所以当工会以增加工资、反对随意解雇工人为由向资方提出条件时,遭到了资方代表江瑞生的严厉拒绝。

  于是,烟工宣布于9 月10日正式罢工,并得到了城关其他行业工人和苏家埠、马头集、新安集等地工人的积极援助,连上海工人也发来函电声援。资方又勾结国民党政府税收机关和警察局出面干涉罢工,要工人立即复工。但工人们表现得十分坚定,齐心协力,不怕任何威胁。为了鼓舞群众斗志,在中共六安特委的领导下,吴保才千方百计地为工人筹米筹柴,解决工人的生活问题,增强工人坚持罢工的信心。

  中共六安特区委及由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掌握的国民党六安县党部坚决支持工人的合理要求。经过百折不挠的斗争,商会会长汪步蟾只好出面与工人代表谈判。谈判期间,资方企图勾结六安驻军强迫工人复工。党组织掌握资方动向后,及时作了布置。当工人代表张德贤、朱成富、刘怀胜等到商会谈判时,吴保才又带领工人纠察队在商会门前示威,迫使资方不敢轻举妄动,最终资方不得不答应了工人们提出的复工条件:工资由推一捆皮丝烟一元二角增加到一元五角,并答应改善劳动条件。轰动一时的六安黄烟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这是六安地区第一次由中共领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并取得了完全胜利的罢工斗争。

  罢工胜利后,六安黄烟工人选举吴保才担任工会主席。不久,国民党当局和资方收买工贼,组织黄色工会,妄图转移工人运动的方向。吴保才立即将原六安黄烟工会和苏家埠工会改为赤色工会,坚决同黄色工会决裂。在他的影响下,其他行业工人相继脱离黄色工会,另行组赤色工会,并成立赤色职工联合会。从此,六安工人运动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苏家埠战斗旧址(永慧寺)

  三、积极支援苏家埠战役

  1928年初,中共六安(六霍)县委成立,同时改组了县总工会,吴保才任县委委员、总工会主席。

  1929年10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吴保才被选为常委兼工委书记。会后,吴保才在西起淠河、北至太平集、南到青山、东迄凤凰台一带,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和地方武装,接转党中央由上海方面供给皖西党组织的各种物资。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努力,组织了一支40多人枪的武装,建立了城东南四个区农民协会、三个独立乡农民协会,会员达1500余人。

  1931年,中共皖西北特区委成立,吴保才被选为特区委委员。同年秋,皖西北特区委改组为皖西北道区委,吴保才被选为第一任道区苏维埃主席。

  1932年3月,红四方面军再次东征皖西,苏家埠战役拉开序幕,皖西北道区苏维埃负责后勤供给。为此,吴保才亲自制定供给计划,组织打粮队、运粮队、打柴队、担架队、洗衣队、慰问队,每天动员上万名群众支援前线。整个战役期间,吴保才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出色地完成了集结在苏家埠周围红军十二团的粮食供给任务。在筹划红军后勤供给的同时,吴保才还十分重视运用政治攻势瓦解敌军。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他带领一乡苏维埃政府徐华仙等人来到阵地前沿向敌人喊话:

  老乡老乡,不要打枪。都是穷人,理应反蒋。

  替他卖命,为得哪桩?上有父母,下有儿郎。

  一年到头,难见妻房。赶快觉醒,别再上当!

  调转枪口,对准刘、王(国民党军两个旅长的姓氏),

  活捉陈贼(指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欢庆解放。

  苏区军民的宣传鼓动,瓦解了敌方军心,有力地配合了战役的进行。

  四、机动灵活,勇创佳绩

  1932年10月上旬,红二十七军(亦称东路军)成立,吴保才任副军长。两个月后,军部决定留下第二团,由吴保才率领,在皖西地区坚持斗争。后来,皖西北道区委又指示吴保才、江求顺在六霍边区组织三路游击师,江求顺任师长,吴保才任皖西北游击总司令兼三路游击师政治委员。此后,吴保才所领导的游击师,机动灵活,飘忽不定,到处打击敌人,不断壮大革命力量。

  当时,敌霍山县诸佛庵驻军经常四处骚扰,群众恨之入骨。为扩大游击师的影响,威慑皖西敌人,吴保才根据道委指示,决定利用1933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由江求顺带领经过化装的战士混进诸佛庵,吴保才率领主力在镇外三面山上设伏,里应外合,袭击诸佛庵敌人。

  当日晚,游击师战士在几处场地上表演“花灯”,致使敌驻军士兵分头围观。突然,镇外山上响起枪声,围观敌兵乱成一团。吴保才率主力发起攻击,敌兵纷纷溃退。江求顺带领玩灯队伍阻住退路,前后夹攻,经过两个小时战斗,共毙俘敌百余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

  当年夏日的一个夜晚,三路游击师特务队获悉:国民党立煌县(今金寨县)特别党支部书记长陈白英正在莲花山附近一家祠堂里,召开全县联保主任会议,布置“清剿”计划。吴保才遂率领全师指战员不顾疲劳,立即在祠堂周围设伏。江求顺师长率特务队从正门冲入,不到20分钟,游击师即涌进会场,陈白英吓得目瞪口呆,磕头求饶。游击战士兵不血刃,缴获长短枪十余支,除一名俘虏外,其余全部就地处决。

  当年秋,红二十八军政治部原组织科长郭炳志叛变投敌,被任命为国民党霍山县县长。1934年5月,三路游击师路经青山镇,得知叛徒郭炳志即将来此“出巡”,战士们群情激愤,纷纷要求惩处叛徒。经过反复思索,为了不暴露游击师的行踪,吴保才决定利用反奸计的办法除掉这个叛徒。他以皖西北道委的名义写信给郭炳志,“嘉奖”他“不畏艰险”,“深入虎穴”,并要求他迅速查明霍山境内的敌兵部署,5日后派人来取情报。写好后,按照传递密件的方法发出。为了不使敌人产生怀疑,吴保才还一再叮嘱送信人故意让敌人发现,然后丢掉衣物和信件。密信送出三天后,青山镇前面的沙河滩上就发现了郭炳志的尸体。

  1934年秋,吴保才在霍山大化坪南河沿广场上被错杀。

  红二十七军领导人徐海东、郭述申听说吴保才被害的消息后,很是痛心,他们认为,吴保才是工人运动、农民暴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参加革命后屡建功勋,决不是反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吴保才被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