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旗帜鲜明

作者:莫易 发布时间:2024-06-18 18:25:18 来源:红旗文选公众号 字体:   |    |  

  先跟大家讲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2015年夏天,中央芭蕾舞团携《红色娘子军》和《牡丹亭》两台芭蕾舞剧应邀赴美演出。当《红色娘子军》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拉开首演帷幕,随着剧情的进展,叫好声震耳欲聋、鼓掌声此起彼伏、尖叫声不绝于耳。为此,额角还淌着汗水的演员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一遍又一遍的行礼致谢。

  “太精彩了!真是太精彩了!我只能用这句话来表达我的观感。”这是美国默斯·肯宁汉舞蹈公司前芭蕾舞演员马太·莫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感慨。

  “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芭蕾舞剧,该剧编排紧凑,中西文化在剧里的完美融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纽约邮报》舞蹈评论人雷西·韦切尔的评论。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将芭蕾舞的精华与中国民族传统舞蹈融为一体的经典剧目。"这是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总监奈杰尔·雷登的评价。

  而美国观众的普遍评价是:《红色娘子军》比《天鹅湖》更美妙、更震撼、更精彩。

  一时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持续报道与评论,以至于《红色娘子军》在美巡演场场爆棚。

  法国版《红色娘子军》

  有意思的是,国内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当时对此居然没有一个字的报道,他们报道的是在美国演出反响平平的《牡丹亭》,声称是《牡丹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几个意思?

  事实上,《红色娘子军》不仅在美国受欢迎,在西方世界都受欢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党中央特意给他安排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尼克松观后对他的随行人员表示,这部作品不仅兼有歌剧、小歌剧、音乐喜剧、古典芭蕾舞、现代舞剧和体操等多种艺术形式,而且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技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那以后,《红色娘子军》就开始走向世界。时至今日,她已经在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古巴等西方国家巡回演出4000多场,场场爆满。

  众所周知,芭蕾舞起源于法国,而自诩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法国极少模仿别国的文艺作品,但法国人偏偏就模仿了中国的样板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为什么?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资本主义国家的群众也喜闻乐见?甚至还到了模仿的地步?

  难道仅仅因为其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艺术性吗?

  当然不是!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革命文艺的开创者李进。

  建国后,李进曾担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宣部电影处处长等职。由于职业原因,她系统地接触了一部分文艺作品,发现新社会的文艺界,仍然充满厚古薄今、崇洋非中、厚死薄生的空气。她感觉这种文风不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反而会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于是,根据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艺术"要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精神,她开始对文学艺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

  《红色娘子军》在1964年9月22日到1965年1月24日这4个月的排练中,李进同志先后七次亲临现场观摩,每次都从各方面作了极为细致的指导。

  在作品为谁服务方面,李进同志指出:

  "文艺工作者必须以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并深入工农兵改造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工农兵和世界革命人民服务的思想。

  今后这个团要特别强调政治挂帅,为什么人服务?为个人还是为工农兵?为六亿几千万还是为三千万?为亚、非、拉被压迫人民,还是为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服务?……要把革命干劲,民族自豪感,对亚非拉的责任心树立起来,这样,那样的个人主义就见不得天日了。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这样低薪的白天鹅,这是错误的。……搞高薪物质刺激是修正主义,说跟服务员一样的薪金,难道服务员是下等人吗?

  政治上要抓紧些,使每人肩上担个责任,即使不是党、团员,也要有爱国主义的责任。

  你们基本功不错,主要是缺乏生活。下去生活时,上午要练功,下午下厂去劳动,注意保护关节。住在工人家不同吃不同睡,不能了解工人的思想感情。还要全心全意向工人学习,这样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工人。”

  在作品表现形式方面,李进同志指导:

  "要破除崇洋复古思想,树立雄心壮志;要推资本主义之陈,出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不然不能出东西。

  社会发展史从奴隶社会开始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革命,但剥削的本质是被继承下来的,只是形式不一样,到无产阶级革资本主义的命是最后消灭剥削,因此对他们是生死关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我们不是不学西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是崇拜西洋到那样的程度,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高不可攀,这是奴隶思想,一定要把它烧掉。

  基本功可先用芭蕾,同时学中国舞蹈,以后也要有自己的一套。

  化装我们坚决反对,就是外国人漂亮,中国人丑?搞眼睫毛干吗?把人都弄丑了。

  化装不好,连长的眼睛象洋人的眼睛。连长原来挺漂亮,这样一画丑死了。

  常青本来满体面的,现在弄成个怪物。你们要烧一烧,就是崇洋,外国人好看。

  京剧要把脸谱取消,音乐上洋教条、土教条都要打掉。民歌不是不好,但有许多弱点,也有色情的,民歌有部分好的东西,以它代替一切不行。"

  在演员表演方面,李进同志指导:

  "演员要进入角色,要带着强烈的阶级感情去演戏。

  黎族独舞要进入角色,要有被迫的情感。

  该有戏的地方没戏,是阶级感情问题。送椰子水就要使人流泪,导演要给演员过程。

  戏不深,演员不理解,端椰子水往前是想得很好,但演员脸部要有表情,不然就没有意思了。

  音乐舞蹈都要加强,要使人流泪。琼花接到银币时表情不够,你们不知道旧社会,我小时候给一个铜板就不容易,可是洪常青给她的是银毫子,她要感动得流泪。拿到钱在表演上要有个过程,这个地方是有戏的,两种对比,南霸天拿人不当人,共产党员是这样对人的,两种对比,不要错过。

  第一场琼花是反抗的性格,但她不知道投奔何处,要让人觉得这个孩子很可怜,使人同情她,可以加点古典芭蕾的舞蹈,是否可以调和?这样也可以不平了。她没有吃的,很饿,她向往有一个地方,然后洪常青给她指路,就昂首去了。

  琼花从来没有人拿她当人,洪常青给她钱,她很感动。参军后觉得得红军都是这样。"

  在剧情理解方面,李进同志指导:

  "文艺作品源于现实生活,但要高于现实生活。’红’剧修改一定不能违反军事生活。

  对三场的理解也很不对,打阻击战一个排已经很够了。摸哨兵要堵咀。琼花要武器,战士是不能离开武器的。常青、小庞得用手枪,不能用驳壳枪。

  黎族舞的服装象蛇,裙子花边太自然主义了,黎族妇女穿黑的罗,但可突出红颜色。女孩子的小辫丑化了。衣服那么自然主义,还不如原来的,我不理解。

  这是舞剧,穿得破破烂烂也不合适,群众可以破一些,但也要好看一些。团丁头巾没有时代感,像古人,要解掉。

  化装的人要理解这是海南岛,脸都是黑红的,不是白的。

  对布景的意见最大,没有海南味。练兵场色彩很坏。景有问题,没有海南风光,海南到处是椰子树、槟榔树,现在象个竹林。四场背景用赭色,现在象草地,海南哪有草地。"

  在剧情表达方面,李进同志指导:

  "要有贯串全剧的中心人物,不能尽是杂碎;要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不能突出群象。

  你们现在大砍大动,没有一个贯串人物,非常危险,象西洋的芭蕾舞,尽是杂碎,突出群象很危险。不能让人看了很热闹,但很杂。

  过场索性搞一场戏,房子用赭色椰子树,编一场戏。现在连长戏不够。这样连长、琼花都可以突出一些,不要让人感觉是凑起来的。

  尽可能想法使主要人物一下就看出来,必要时来特写,拉到前面来。主要突出洪常青、连长、琼花,要表现出来,不一定全用哑剧……

  四场很重要,表现党的作用和琼花的转变。转变写得不够,要突出地写指导员、连长,红莲的戏交给连长,后来琼花的转变就好一些。琼花要有独场,要改。三个人的戏再突出一些。

  连长独舞再多一些,使她突出。现在连长比琼花突出,连长超过琼花就不妥当。琼花有觉醒的过程,连长没有。你们大概理解过了,连长不能压过琼花。

  在人物表现方面,李进同志指导:

  "正、反面人物都要突出形象和个性,但正面人物一定要压过反面人物。戏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注意塑造人物的形象很重要,反面人物不塑造不行,问题是要使正面人物压过他。

  常青用自白书打南霸天要打上,要一个很高一个很低,反动派只要你不怕,他就怕。"

  李进同志对《红色娘子军》的指导,大到思想内容、精神面貌、场景设计,小到服装、道具、动作、表情、用曲、唱腔等,非常具体和细致,在此因篇幅问题,仅摘录一二。

  总之,包括《红色娘子军》在内的八个样板戏,虽然都是大量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的成果,但同时也倾注了李进同志大量的心血。可以说,没有李进的改革创新,就没有革命文艺,也没有革命样板戏。

  也正是在李进同志的悉心指导下,八个样板戏无论是艺术高度,还是思想高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经典,以至于至今都无人超越。

  而说到样板戏的思想高度,答案也就出来了,那就是旗帜鲜明的革命性。

  包括《红色娘子军》在内的八个样板戏,都是把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赶下舞台,把工农兵搬上舞台;都是把无产阶级树立成正面形象,把地主、资产阶级塑造成反派角色;都是无产阶级在与地主、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

  试想,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是不是占绝大多数呢?而表现、颂扬无产阶级,鞭挞地主、资产阶级的舞台剧,广大的无产阶级者又怎么会不喜闻乐见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诋毁、污蔑、抹黑样板戏的,恰恰是害怕革命文艺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