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为什么毛主席要大办人民公社?

作者:寒牛出栏 发布时间:2024-06-24 15:56:48 来源:寒牛出栏公众号 字体:   |    |  

  为什么毛主席要大办人民公社?

  寒牛出栏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是跳出历史周期怪圈,二是新中国工业化所决定,三是农业本身发展需要,四是开创农村全新治理模式,五是农村共同致富的需要。

  我们来逐条分析。

  1.跳出历史周期怪圈

  中国历史上都是分田上户,单干了2000多年,盛世王朝周期就是300年左右。

  前面50年,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力,到了建国100年左右,基本走向繁盛。

  第二个100年,就开始内卷,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失业流民逐渐多起来,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如果朝廷锐意改革,抑制地方豪强,控制土地兼并,保护农民利益,矛盾就会得到缓解,就能延长社会稳定局面。

  如果土地兼并情况失控了,就会加剧社会分化动荡,繁衍出各种疑难杂症,诱发社会动乱,陈胜、黄巢、朱元璋、李自成等人就会横空出世。

  农村是中国基层政权,是国家治理的终端,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换句话讲,农村搞得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国家才有强大力量。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

  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同黄炎培进行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历史性的答案,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这是政治层面的答案。

  但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需要从经济角度,破解这个历史性难题。

  建国后,毛主席总结了历史发展经验,决定从着手改革农村基层政权与经济管理模式来切入,即通过先改变上层建筑,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来为生产力大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于是从农业互助组,过渡到农业合作社,最后升级为人民公社,一步又一步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毛主席早在延安时期就曾讲过:

  “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

  毛主席搞人民公社,志在从经济的角度,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跳出历史的周期律,永葆红色江山不变色。

  这是一个远大的政治理想,也是秦皇汉武都没有完成的伟大事业。

  2.新中国工业化决定

  当时,新中国国情比较特殊。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

  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一穷二白,不是说中国没任何东西,而是指物质基础差,工业底子很差,文化和科学落后。

  以钢产量为例,1949年新中国粗钢产量15.6万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0.1%,居世界第26位。

  现在年轻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感受不到那份艰难与穷困,只有了解近代史的人,或白手起家创业者,才能感知怎么回事,才能体验到毛主席的难处。

  毛主席曾经讲过: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要完成中国工业化,需要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没有其它更好的法子。

  中国人不能完全学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路子。西方国家的工业原始积累,主要靠侵略与战争完成的,中国肯定学不了,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中国文化基因,以及当时的国家实力,都学不来。

  也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工业化模式。苏联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来实现国家工业化,有苏联特殊国情和人口结构的因素。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该怎么办?

  毛主席有办法,除了死亡之后,天下就没有什么事,能难得住教员,他老人家总是能想到解决方案。

  毛主席经过头几年经济建设探索,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那就是依靠农业来孵化工业,完成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

  最终目的是帮助中国完成产业转型,从过去农业国转型到工业化国家,为中国再次腾飞打下历史基础。

  人民公社,从经济的角度讲,它是农村公有制、集体制经济模式,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总计8000余亿元的原始积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年农民“穷”,是因为把钱拿去支援国家搞建设了,农民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与牺牲,值得我们尊敬与歌颂。

  拿毛主席时代的“穷”来说事,来否定前30年的历史成就,都是没有文化,没有脑子和没有良知的,正常人都不会全盘否定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有些人良知缺失,这边享受着社会主义带来的光明,那边又极力中伤辛苦掌灯的人。

  可恶!可恨!可憎!

  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他们哲学思维贫瘠,不懂万事万物都有发展的基本规律,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人们都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才会有一个较为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他们不懂得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不懂得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不懂马克思政治经济的基本原理,才会咋咋呼呼地乱说一通,像麻雀一样地叫个不停。

  稍微有点哲学基础,有点政治经济理论基础的人,都会敬服毛主席的经济战略布局,对老人家佩服得五体投地。

  3.农业发展本身需要

  农业是立国之本,是解决全国人吃饭问题的根本所在。

  新中国刚成立,毛主席重视农业发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也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常态化工作。

  毛主席把全国农民团结起来,集中优势劳动力,可以形成更大的力量,除了农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之外,还可以从事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基础建设。

  根据相关学者统计:

  毛主席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共建成大、中、小型(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86000多座。各类塘坝(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以下)640万口,总库容4200多亿立方米。

  人工河渠延长到300多万公里,各类堤防总长度为16.5万公里,配套浇灌机井220万多眼(口)。

  与此同时,还疏浚修缮了黄河、长江、河海、淮海、珠江等大江大河,完成了覆盖全国的水利网络工程。

  除了水利工程之外,还有农机站、农业科技站、农村广播网、农村医疗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基础教育等。

  这些涉及农村各方面的公共事业工程,都是靠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提留、公益金来完成的,都是依托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建成的。

  当时国家穷,都要向农村拿钱去搞工业化、搞国防建设、搞科技研发,哪里有剩余资金投向农村基础建设呢?全靠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正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

  后来,农村搞单干,就能吃饱饭,敞开肚皮吃,这是事实。

  但大家吃饱饭的核心原因:是水利设施完善、良种推广种植、化肥普及使用、农机大量使用、农技农药发展等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

  而这几大因素,都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就开始战略布局的,是在毛主席主导下完成的技术变革。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种基础设施和技术层面的优势,才逐渐显现出来,像井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有泉水冒出来。

  带大家挖井的人是毛主席,带大家打水的是邓小平。

  没有井,哪里来的井水?

  饮水不忘挖井人啊!农村老太太都知道的道理,很多城市的高知群体却不懂。

  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把农村吃饱饭归咎于单干,属于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开创全新农村治理模式

  人民公社,集工、农、兵、学、商为一体,政经合一。

  从治理形式上讲,是先秦“三宝模式——大农、大工、大商”的升级版本。

  毛主席对人民公社的定义,就是强调在农村也要发展工业,要逐步建立自己的产业,让农民生活水平同城市差不多,意在缩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毛主席预判,农业机械化普及之后,农村会释放很多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劳动力全部去大城市,会造成城市人口大膨胀,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要想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那么人民公社就要搞工业,要创办社队企业,还要建自己的学校,培养知识分子。

  我们来看段真实史料: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

  有个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人口就不会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

  只不过,这个宏大的国家战略,需要更具体的策略,更需要时间来逐步实现。

  人民公社化初期,国家策略是城市工业化与农村社队企业化同步进行,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底子太差了,城乡同时发展工业不现实,不具备足够的资金与资源,所以早期农村办工业是折戟沉沙,没有搞成功。

  后来,毛主席调整了方向。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先完成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给农村社队企业按下暂停键。

  到了7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本身有了一定集体积累,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产生效应,毛主席又把农村发展社队企业的事情提上议程。

  在毛主席“五七精神”指示下,很多人民公社纷纷建起了自己的社队企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

  1971年全国新建了社队企业53100多个,年产值39.1亿元。

  1972年全国社队企业为56000多个,年产值46.0亿元。到了1976年,全国社队企业为106200个,年总产值为123.9亿元。

  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很多社队企业通过改制都变成民营企业,村集体企业变成私人企业了。

  国内很多著名企业的前身就是社队企业、街道办企业。

  比如浙江纳爱斯集团、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福建福耀玻璃集团、广东美的集团、广东海天集团等等,其前身都是地方的社队企业。

  人民公社模式,本质上要缩减与城市差距,做到城乡同步发展。

  5.农村需要共同致富

  中国农村广阔而复杂,有着她自身不可回避的特点:

  一是,人口基数大,总体人口多。

  二是,地域广阔,分布零散,综合治理难度大。

  三是,方言不同,习俗不同,物产不同,具有特殊性。

  四是,宗族文化,根深蒂固,有利也有弊。

  五是,文化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六是,生活所需,大部分农民,只顾眼前利益。

  一体两面,优点和缺点同时存在。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注定农村治理工作,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乡贤模式,如今被人吹捧太离谱,其实弊大于利。

  容易滋生地方豪强,宗族势力,欺压弱势农民,把控农村基层政权,垄断地方经济资源,尾大不掉,后患无穷。

  毛主席就是洞察了这点,所以就是要彻底消灭这种依附人治的乡村管理模式。

  老人家希望通过改革上层建筑,改变农村生产关系,来带动生产力大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正如毛主席所言:

  “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农村治理,要想解决本质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农民解决经济问题,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为什么农村要共同致富呢?

  农村存在陋习,导致部分农民容易犯“红眼病”。

  看到某个人致富了会眼红,有的人会积极学习跟上,有的人就会暗地使坏,搞小动作,这是农村难于根治的痼疾。

  在农村,搞过大型种植,大型养殖项目的人,就会有类似的深切体会。有些农民,平时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到了关键时候也会给你来几手。

  农村大部分农民,本身没有什么技能,也没有什么资本,只有发家致富的朴素梦想。

  这类农民本质上都是好的,需要有个给力的致富带头人,把他们组织起来。没有组织起来的农民,就是一堆散沙碎土,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跟风扬尘,形成不了强大的生产力。

  唯一办法,就是大家一起致富,一起发财,只有大家都有钱,日子都好过,农村就会变得和谐,基层治理就落到实处了。

  事实胜于雄辩,人民公社模式的好处,已经得到历史验证。

  如今,全国100强富裕农村,90%以上是人民公社模式。当然,是改良后的人民公社模式。

  但是,她们都保留了人民公社的精髓,都是靠发展集体经济,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全国富裕文明农村的发展典范。

  毛主席为什么大办人民公社?

  上述五个主要原因,是寒牛出栏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人民公社历史的个人见解。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