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诞生记

作者:霞飞 发布时间:2024-06-29 17:20:08 来源: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 字体:   |    |  

1.jpg

  一进中南海南门,迎面的大照壁上有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生前胸前总爱佩戴一个徽章,上书“为人民服务”;每当天安门广场检阅部队时,受阅部队回答首长问候时齐声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而这个根本宗旨的提出,则源于毛泽东的 《为人民服务》 一文。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张思德

  读过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的人都知道,毛泽东这篇文章是延安时期为悼念张思德而写的。张思德原本是红四方面军一名普通士兵,四川仪陇人,是朱德总司令的同乡。张思德参加革命队伍后,作战勇敢,品德优良,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春,中央机关需要从部队中挑选一些优秀战士来做警卫工作。由于张思德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思想品德好,被选到中央警备团内卫班当警卫战士。中央负责警卫的同志又从这些警卫战士里选中张思德给毛泽东作身边警卫。

  张思德到毛泽东身边后,毛泽东那种伟人情怀,那种胸怀大局,立党为公,为劳苦大众日夜操劳的精神,让张思德感动。从毛泽东身上,他看到了共产党领袖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毛泽东的言行,对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思德工作十分细心周到。毛泽东白天工作,夜晚也工作到凌晨才睡觉。张思德了解毛泽东这一工作规律,每天一起床,他就轻手轻脚地把毛泽东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干净。毛泽东习惯于边走边思考问题,往往不注意脚下的路,张思德就把毛泽东经常走的路段用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夜晚去开会,张思德总是提上马灯,早早地等候在车子旁。他认为,在毛主席身边做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和中国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都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必须做好。张思德到中央做警卫工作后,从不计较职务高低。和他同期入伍的同志在战斗部队提升得快,有的已当上了团长甚至旅长,而在中央做警卫工作的张思德十多年一直是班长职务,对此他连想都不想。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时,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愉快接受,说:“当班长当战士都是革命需要。”

  得知张思德牺牲毛泽东非常难过

  1944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为了实现中央机关自给自足,中央警卫团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去安塞烧炭。这是一个脏活累活。张思德却第一个报名参加,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越是脏活和累活,我越是要去,再说,我烧过炭,有经验。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副队长,实际上只是带四个战士到安塞县石峡峪村去烧炭。出发前,他对四位战友讲:“烧炭是为了战胜敌人的封锁,夺取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干好,烧出更多更好的炭。”

  在他的带动下,同志们日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出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完成任务后,张思德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冈树,便想赶在马车来运炭之前再烧一些木炭。1944年9月5日,张思德与战友小白进山,一起开挖一孔新窑。快到中午时分,一眼炭窑眼看就要挖成了。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小镢头开始修整窑面。由于雨水渗透,窑顶上突然掉下几片碎土。张思德意识到要塌窑,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一把将小白推出窑口。就在这时,“轰隆”一声,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小白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为了战友的安全,张思德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2.jpg

◆张思德仅存的唯一照片。

  张思德在同志中威望很高,他牺牲的消息传来,内卫班的同志全都失声痛哭。队长古远兴内心更加悲痛,他为这个警卫队中失去最出色的战士而痛心。他考虑到,张思德是毛泽东等主要领导同志的警卫员,毛泽东对张思德平素表现非常满意,毛泽东身边失去这样一位警卫员,是瞒不住的,因此他决定把张思德牺牲的消息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得知张思德牺牲后,非常难过,很久不说话。他慢慢放下茶缸,用沉痛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说:“张思德是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很熟悉。”接着,毛泽东站起身,缓缓走到窗前,望着张思德牺牲的安塞山,久久不语。沉默良久,毛泽东问古远兴:“张思德现在安放在什么地方?”古远兴说:“还被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毛泽东听后明显生气了,他用严厉的语气对古远兴说:“怎么能这样呢?要尽快挖出来。放哨看好。山里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队长就不要当了!”随后,毛泽东数着指头给古远兴下了三个指示:“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战友们把张思德同志的遗体抬到安塞当地村子里后,毛泽东专门派一辆汽车将遗体拉到了枣园。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演讲一个半小时

  按照毛泽东的意见,警卫队筹备的张思德追悼会于9月8日下午在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广场召开。除了值班的同志外,中央机关的其他同志都来了。天空阴沉沉的,为追悼会增加了沉痛气氛。追悼大会的会场庄严肃穆。会场的土台搭起棚布,主席台两侧摆满了战友们用亲手采集的山花编织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悬挂着张思德同志的遗像,那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张照片。像旁挂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那是毛泽东头天晚上专门为张思德追悼会书写的。下午一点多钟,离追悼会开始还有半个小时时间,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的毛泽东就在李克农和杨尚昆的陪同下来到追悼会场。毛泽东脚步沉重而缓慢,表情沉痛、严肃、庄重。来到会场后,毛泽东亲自抬起上面有他题字的花圈,走上主席台,放到张思德遗像前,默哀许久。追悼会开始,由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张思德的生平事迹,之后,请毛泽东讲话。毛泽东从参加追悼会的人群中缓步走出,慢慢走上主席台,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缓慢地铿锵有力地即兴开讲。虽然毛泽东手里连个讲话提纲都没有,但他讲话逻辑清晰,生动活泼,一句重复的话都没有,而且一气呵成,感染力非常强。

  与众不同的是,毛泽东先从人民军队的性质讲起:“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详细解说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什么建军,使命是什么,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要为人民服务。他回顾了人民军队建军历史以及建军以后形成的光荣传统,阐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接着毛泽东话题转到张思德身上。他回顾了张思德的经历,通过一件件实事,介绍张思德团结友爱,热爱人民,服从组织需要,在工作中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让张思德战友们想不到的是,张思德平时表现出的对工作负责的具体事情,做的那些细小的好事,毛泽东全部记得清清楚楚。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操心的是党和军队重大的事情,想的是全国乃至国际局势,却对身边一个普通战士的良好表现洞悉入微,这让参加追悼会的中共中央机关的同志在感到惊讶的同时非常感动。而毛泽东对张思德事迹的介绍,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在介绍中突出张思德身上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使在场的人深受教育。接着,毛泽东讲到张思德主动承担烧炭任务,超额完成任务后又要多烧些炭,结果炭窑塌方被压在窑内而牺牲的经过。在介绍这个过程时,毛泽东把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的精神讲得生动而又深刻。

  毛泽东从张思德的牺牲,讲到人的生死观,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讲到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时,毛泽东介绍了泰山之大,之雄伟。讲到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时,毛泽东作了一个手势,把手心向上平摊开,然后向手心里吹了一口气,说:那个鸿毛轻到什么程度?你吹一口气,它就会被吹得飞到天上去了。毛泽东通过鲜明的对比,把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充分揭示出来。接着,毛泽东话题回到张思德,说,张思德只活了29岁,但他短暂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用着重的语气讲:“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接着,毛泽东讲了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定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毛泽东特意介绍了李鼎铭先生向中共中央提出“精兵简政”意见的内容,以及我们党虚心接受这条意见,采取精兵简政的措施,从而减轻了人民负担。

  接下来毛泽东启发大家把目光放远大,看到我们是为全中国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我们是为了人民解放和幸福才走到一起来的,因此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人民服务。既然目标是一致的,就没有理由不搞好团结。团结的人越多越好。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团团伙伙”。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要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那就什么样的严重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凶恶敌人都能战胜。

  最后,毛泽东讲了开张思德追悼会的目的和意义,他说,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我们就要开这个追悼会。一个人,不管生前干的是什么工作,不管职务高低,只要他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做好事的,死后我们就要给他开追悼会,用这样的方式,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宣传为人民服务的重大人生价值。“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寄托我们的哀思的同时,也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发扬光大,而这样做的重大意义更在于“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依次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以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并团结全体人民等多方面的问题,一气呵成,思路清楚,逻辑严密。既高度概括了张思德29年短暂一生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又把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使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

       毛泽东把讲话记录稿压缩到七百多字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共讲了一个半小时,旁征博引,阐述道理深刻,内容十分丰富,确实是一篇启发性非常强的讲话。但就毛泽东本人来说,他只是把这次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当作即兴讲演,原来就没有任何讲话提纲,讲后也没有打算形成文字。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在场的毛泽东秘书陈伯达,在毛泽东讲话一开始就被讲话内容所感动、所吸引,掏出身上带的笔和纸,把毛泽东的讲话记录了下来,用以作为今后学习的参考资料。追悼会开过之后,陈伯达反复研读这篇讲话,自己深受教育,同时也认为毛泽东的这次讲话很重要,对全党也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便抽时间将毛泽东这次口头讲演记录稍微整理了一下,抄清楚后,送给毛泽东审阅,并且提议:可否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表示,那就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即兴讲话,事先也没有准备,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但陈伯达一再说,这篇讲话中讲到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思想,对自己教育很大,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略加思索后,说:你把记录稿放在这儿吧,我看看再说。

3.jpg

◆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举行张思德追悼大会,毛泽东出席了追悼会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这是当时《解放日报》的相关报道。

  夜晚,毛泽东在处理完军政要事后,在油灯下把陈伯达记录的这份厚厚的、共有几十页纸的文稿,看了一遍。想到张思德身上体现的这种精神是全党的精神财富,在共产党、人民军队,乃至人民中间,确实应该倡导。但这份记录稿有一万五千多字,太长了,如果发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体现。这篇文稿需要压缩,精炼,把讲话中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他提起毛笔,对讲话稿进行删节压缩。毛泽东第一遍删节后,剩下八千字,觉得还是长,便再次提笔删节。第二遍删节后,剩下五千字,毛泽东仍然觉得长,第三次提笔删节,删节到三千字,毛泽东还不满意,再删节,剩下一千多字。毛泽东对这一千多字的文稿再次修改删节,最后将讲话记录稿压缩至757字,不算标点符号只有688字。毛泽东觉得行了,可以定稿了。

  原来陈伯达拟的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讲话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然后,在文章的上方写下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作为文章标题。今天我们看到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就此成稿。

  1944年9月21日,经毛泽东删节压缩定稿的《为人民服务》,以新闻稿的形式在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上发表。在延安,无论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还是军队的同志看了这篇文章,无不深受教育。《解放日报》传到我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各单位,那里的同志们看了,也深受教育。许多同志把刊登这篇文章的报纸收藏起来,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反复阅读。延安之外的一些根据地报纸还转载了这篇文章。从此,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了一代延安时期的干部,形成了延安时期党政干部、人民军队全体指战员的精神财富,化成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本来作为毛泽东讲话文稿标题的“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也便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

  《为人民服务》一文的发表,在中共中央内部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机关内部也引起很大反响。中央的领导同志们,把这篇既通俗易懂又道理深刻、连标点符号算上也仅仅七百多字的短文读了又读,反复体味其中的深刻思想,不约而同地认为,这篇短文概括了我们党及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宗旨,过去大家都在想却没有能够明白表达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集中表达出来了,应该宣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全党倡导这种精神,用这种精神武装全党。中央有的领导同志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时,赞同毛泽东的提法,积极提倡为人民服务。连反对毛泽东的王明,也在演讲时表示赞同毛泽东概括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干部们、特别是从事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们,更加觉得毛泽东这篇讲话,高度概括了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性质和宗旨。从此,许多干部在延安和各根据地的报纸上发表文章时,在向部队作报告时,直接将八路军、新四军称为“人民军队”。在共产党和军队的报刊上、文件中,“人民军队”的提法的次数,超过了过去“共产党军队”“革命部队”“钢铁军队”“先锋部队”等提法。这种提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概括性称呼。

  1945年4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会前,在讨论七大通过的文件时,刘少奇和其他许多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提议,应该把毛泽东概括的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写进七大报告中去。毛泽东得知此议,经思考,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但是,光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似乎对为人民服务精神概述不全,强调不够。毛泽东认真思索后,提出,要在这五个字前边加上“全心全意”四个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字,既把为人民服务提到更高的位置,又讲到了怎么样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准则,把信念和行动结合起来,更有高度,也更加准确。这九个字,实际上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这个意见被中共中央其他同志所接受。经过中央讨论,决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的七大文件。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时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这段话,把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阐述得更加完整准确了。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修改党的章程报告时,专门提到毛泽东在七大上政治报告中的这段话。接着,刘少奇强调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专门就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刘少奇这篇报告后来以《论党》为题收入《刘少奇选集》上卷中。正是从党的七大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鲜明地概括为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并写进党的七大文件。这一条已经被中国共产党牢固确立,至今未变。

4.jpg

◆老三篇单行本。

  七大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多种场合作报告时,在写作的许多文件或者文章中,反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9月,毛泽东在给《大公报》题词时,专门书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书写这五个字,留下了这五个字的多种手写体。中南海南大门照壁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是毛泽东手写体之一。

  1953年,《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在将《为人民服务》正式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之前,请毛泽东本人再次审阅这篇文稿。由于毛泽东当年在延安五次压缩核订这篇文稿,文字已经非常精炼了,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的同志,都没有再改一字,只做了两处标点符号处理。

  随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也成为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政治进步的人们的必读文献。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