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
【农业学大寨】
农业要充分发挥它的基础作用,必须在巩固和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又必须由革命来统帅。
山西省营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就是我国农村在基本上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一面红旗,是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样板。“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发出的伟大号召。
大寨大队座落在太行山上。在农业集体化以前,它是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难多’的穷山区。但是,在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发展过程中,大寨大队完全变了样。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被改造成了梯田,成为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
大寨大队的八百亩地,最早的时候,分成四千七百多块,十年前改造成了二千多块,地块仍然既零碎又不平整,无法使用拖拉机。但是,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寨贫下中农面前,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
人定胜天,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在大搞“人造小平原”的战斗号召下,大寨大队经过几年的奋战,三十七个山包、山嘴被削平了,十亩、二十亩大的地块出现了,拖拉机上山了。
大寨贫下中农还亲自动手,大搞土洋结合,使打场、运输、粮食饲料加工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大寨粮食平均亩产一大五三年只有二百五十斤,一九五八年提高到五百四十斤,一九六四年继续提高到八百零九斤,一九七一年突破千斤大关,上升到一千零九十六斤。在粮食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还实现了农、林、牧、副的全面发展。
大寨大队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关键就在大寨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坚定地执行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抵制了刘少奇、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批判了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不断地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在一九六一年前后,xxx趁国内连续三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刮起了一阵复辟资本主义的妖风。有人说:“在这种困难的时候,单干也可以试一试嘛!”大寨大队贫下中农说,“已经试了多少辈子了,流了多少血和汩,难道还没有试够吗?!”
那时,还有人上门出高价收买大寨的饲草,可是大寨不卖,偏只卖平价。一九六三年,特大洪水把大寨冲了个地毁房塌,国家送来了救济款和救济物资,可是大寨大队的贫下中农硬是不要。也们说,有了向国家伸手的思想,就会丢了靠群众、靠社会主义集体力量、靠艰艰奋斗的思想,这样重建大寨的步子反而要慢。
一九六四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工作队在大寨推行“桃园经验”,大寨大队的贫下中农感到不对头,坚决抵制。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xx反党集团为了掩盖他们的反革命面目,大有两面派手法,有一个时期到处搞形式主义活动,可是大寨大队的贫下中农觉得那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硬是不搞。
大寨大队的贫下中农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阶级敌人斗,同错误路线斗,同错误思想斗,同天和地斗,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因此,他们心红眼亮,出最大的智慧,有坚定的革命精神,能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有利条件,使大寨大队的农业生产面貌大为改观。
农业学不学大寨,大不一样。无数事例表明,不学大寨,就生产抓生产,生产就上不去。学了大寨,抓了无产阶级政治,用革命统帅生产,人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面貌就完全改观了。
(大寨大队所在的昔阳县,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受到xxx修正生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没有认真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昔阳县轰轰烈烈地认真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抵制了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全县人民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河,结果使全县土地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1971年,粮食总产量近二亿四千万斤,为xxxxx前最高年产量的三倍;卖给国家的商品粮达到八千万斤,比xxxxx前最高交售量增长十倍以上。
山东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黄县,早在1956年粮食产量就上了《纲要》,但以后就一直停滞不前。无产阶级xxxxx中,他们对照大寨,从路线上认识了过去的教训:光有好条件,不行。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贯穿着阶级斗争。
不批判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不同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作斗争,不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和农民群众,社会主义就不能胜利。领导上路线一正,阶级斗争一抓,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广泛开展起来,1972年粮食产量就过了“长江”。)
昔阳县和黄县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是:只要象大寨那样,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批判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就会产生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什么人间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不利的自然条件可以改造成为有利的条件,低产可以转化为高产,原来高产的可以更加高产。
现在,全国大寨式的县、社、队越来越多。低产交高产、高产更高产的地区大量涌现。黄河以北出观了一批亩产过‘长江’的县;长江以南出现了亩产超千斤的省,以及亩产一千六百斤以上曲县。北方历来多灾缺粮的冀、鲁、豫三省,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为扭转“南粮北调”作出了新的贡献。
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一九七四年也实观了全区粮食自给。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让大寨之花开到全国,必将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更大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是主导的实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又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作用呢?
在经济学说史上,有个重农学派。这个学派的人看到了农业的重要性,在批判了重商主义者那种认为财富来源于交换,特别是来源于对外贸易的错误观点以后,他们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这是一个进步。
可是重农主义者却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财富,其他一切部门的劳动都只能改变物体的形态,不能使物体的数量有任何倍加。他们还力图举例证明,如,纺织工人把棉花纺成纱,织成布;磨粉工人把小麦磨成面粉,都只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丝毫也没有增加物体的数量。由此他们得出一个错误结论,只有农业部门的人才是生产阶级,而工业部门的人则是非生产阶级。
马克思在批判重农学派的基础上,揭示了无论工业劳动或农业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工业和农业都是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但是农业的发展决不是孤立的,即使在工业没有从农业中独立出来以前,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具的制造。马克思指出,“狩猎、捕渔、耕种,没有相应的工具是不行的。”
生产工具的制造和应用,不仅是使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决定性条件,而且对于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史证明,由石器工具发展为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就由狩猎、采集过渡到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金属工具的继续改进,出现了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手工工具发展为机械工具,工场手工业就过渡到大机器工业。
所以,马克思曾经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自从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部门,特别是当现代工业出现之后,工业对农业的作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就更加显著了。现代工业不仅以机器生产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日用工业品,而且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促进农业的技术改造,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不仅生产消费品。而且生产机械性的劳动资料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这个特征决定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的地位。随着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增强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离不开工业的主导作用。这正是国民经济中工业和农业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当我们一般地分析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工业中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前面提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是就整个工业说的。其实,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工业,自然是指能提供生产资料特别是能提供劳动资料的工业。不同的劳动资料,对不同时期的国民经济都曾经起过技术改造的作用,引导着国民经济的前进。
而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这一类“机械性的劳动资料”,作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比其他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生产机械性劳动资料的工业基本上是重工业,例如,冶金、机械、电力、电子等工业,它们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工业。它们能够在以现代化技术改造农业、轻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可以得到到更充分的发挥。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 (一)重工业生产大量水利电力设备、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产品支援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变落后的农业为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二)重工业生产各种轻工业机械和轻工业原料,促进轻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轻工业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料,并且使轻工业相对地减少对农业原料的依赖。
(三)重工业还为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国防工业等国民经济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促进这些部门的技术改造和发展。
工业的主导作用要由重工业来体现,并不是说轻工业就不重要了。轻工业基本上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满足人们吃、穿、用的需要。因此,轻工业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业部门。
马克思说过过:“和一个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一样,工人阶级的全部劳动也可以这样划分:为工人阶级生产全部生活资料(包括为此所需的生产资料)的那部分,完成整个社会的必要劳动;工人阶级所有其余部分所完成的劳动,可以看作剩余劳动。”
马克思接着又指出:“一部分工业劳动也会物化在用作农业工人和非农业工人的必要消费资料的产品中。从社会的观点来看,把这种工业劳动看作剩余劳动,是错误的。工业劳动的一部分和农业劳动的必要部分一样也是必要劳动。”
马克思所指的这部分工业劳动,基本上就是轻工业劳动。依据马克思关于把全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论述;轻工业和农业中的劳动者都是在为整个社会做必要劳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因为轻工业投资少,投产快,资金周转快,所以,轻工业的生产过程作为创造价值的过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国家提供较多的资金积累。
毛主席十分重视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毛主席的这一论述,阐明了重工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而且依赖于轻工业,指出了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轻工业的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只有农业、轻工业这些部门发展了,才能促使重工业更快地发展。
另一方面,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是相互补充的。农业生产的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往往需要经过轻工业的加工,才能为工农业劳动者提供各种必需的生活资料。轻工业发展了,农业的基础作用将会更好地得到发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