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九)

作者:《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发布时间:2017-05-22 08:42:2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65d07ee48ae938d959dd3d3194ee56a7.jpg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节约和经济核算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节约

【节约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既是一个直接社会劳动过程,又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因此,它就有一个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并力求节约劳动时间的问题。这一章将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时间的节约,以及为实现节约而进行的经济核算和有关经济核算制方面的问题。

  所调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人力的节省是活劳动的节约,物力的节省是物化劳动的节约,而财力的节省则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节约的货币表现。一切节约,都可以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节约。它对于一切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其发展、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部归结为时间的节省。每个人应当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便获得应当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或者满足对其他的活动的各种要求,同样的,社会也应当适当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便达到那种适应于它的整个要求的生产。因此,节省时间以及在各个生产部门中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就成了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是极其高级的规律。”

  节约劳动时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就必须把节约看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经济原则。在生产建设中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就可以扩大社会主义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不断增加社会主义生产。

  在国家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等一切非生产性单位中厉行节约,尽可能地减少国家财政支出,能够使国家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也同样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增长。社会主义国家依靠增产节约、开源节流,积累起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就能够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使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我国是一个大国,但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了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厉行节约具有重大的意义。毛主席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

  劳动群众说得好,“只勤不俭,白白苦干。”只有既勤又俭,才能使劳动群众创造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才能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我国对外承担着国际主义的义务,也只有在国内各方面多节约一点,才能为世界革命多贡献一分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厉行节约,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它可以培养无产阶级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追求享受、贪图安逸、铺张浪费,是资产阶级的腐败习气。xxx、xx一伙同他们的祖师爷孔老二一样,都是一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挥霍浪费是他们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他们反对毛主席制定的“勤俭建国”的方针,在基本建设工作中,追求的是“大,洋、全”;在物资管理上名为“宽打窄用”,实际是“宽打宽用”,他们的罪恶目的就是妄图腐蚀革命队伍中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挥霍国家资财,挖社会主义墙脚,破坏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

  因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但在经济上能够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而且是从政治上对xxx、xx之流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有力斗争,也是思想上对旧的传统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的批判。正是因为节约有着这样重大的意义,所以,毛主席说:“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厉行节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一时之计。我们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厉行节约,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厉行节约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人,节约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在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下,劳动人民厉行节约的自觉性日益提高,形成了广泛的群众运动。

  同时,由于实行了国民经济计划化,在全国范国内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节约原则不仅能够在各个企业内得到贯彻,而且,通过国家的计划领导和社会主义协作,能够贯彻到整个国民经济中去,使人力、物力、财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

  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为厉行节约提供了巨大的客观可能性,但是,要把这种客观可能变为现实,必须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经常地同资产阶级铺张浪费的腐朽思想进行斗争,反对浪费,反对同浪费有着密切联系的官僚主义和贪污盗窃,开展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对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逐步地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清洗干净。

  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确立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提高干部和群众厉行节约的自觉性,是贯彻勤俭办企业方针的根本保证。

  要使社会主义制度下厉行节约的客观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细致的经济工作结合起来,要求有一定的制度来加以保证。为此,就必须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各个企业中加强经济核算,对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管理。

【经济核算是厉行节约的重要手段】

  经济核算是生产发展的产物。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对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本加以记录、计算和对比的需要。这种对生产过程(或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和对比的活动,叫做经济核算,也就是遭常所说的簿记或算账。

  在个体生产者那里,这种核算往往只在生产者本人头脑里进行,是比较简单的。生产过程愈是社会化,经济核算的重要性也愈是增大,马克思指出:“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经济核算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虽然都是必要的,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经济核算的目的,范围和活动方式也就截然不同。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经济核算受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即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核算总是服从于资本主义生产这一目的,务求以最小的资本支出,去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

  譬如,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可以节约原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可以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可是,这只有在它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被采用。如果说,多雇佣一些廉价劳动力,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更能节约资本支出,替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尽管新技术、新工艺可以节约劳动时间,资本家也不会去采用它。

  这种情况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对已经实现的、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异常节约的。相反地,它对人,对活劳动的浪费,却大大超过任何别的生产方式,它不仅浪费血和肉,而且也浪费神经和大脑。”

  因此,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节约,实质是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特别是,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看,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存在着大量浪费现象,更不可能有什么节约。周期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增加,大批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被闲置起来,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被大量地销毁掉。

  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单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这种大量浪费,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核算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个别企业生产中劳动时间的节约同整个社会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巨大浪费必然同时并存。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经济核算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是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通过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促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同时,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不仅能够在各个企业内部进行,而且,由于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进行,这就使得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节约,更多地、更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作为厉行节约的手段,要求实现全面节约,也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多快好省地全面发展。多快好省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合理地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的生产能力。

  改革产品和工程的不合理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工序和工艺,可以缩短产品生产和工程建设的时间,这样既减少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又加快了产品生产和工程建设的速度。合理选用原材料,用价格低、质量高的原材料,来代替价格高、质量差的原材料,就能既减少生产费用,又提高产品和工程的质量。

  多快好省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的这种统一性,证明那种把多快好省绝对地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片面地追求人工和物料的节省,或不适当地减少生产技术措施费用,那么,花费了人力物力,并不能创造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这样,不仅不能又多又快又好,而且实际上也不是省,反而是很大的浪费。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作为全面节约、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手段,是依靠广大劳动群众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同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因而社会主义企业中的经济核算,不仅是专业人员的工作,而且是广大群众自觉参加的一项经济活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中的班组核算、经济监督组织和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便是群众当家理财、进行经济核算的一些重要形式。

  劳动群众参加企业的经济核算活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劳动群众对生产过程最熟悉,他们长年累月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对于自己那部分工作的状况最清楚,对增产节约最有发言权。

  在工厂企业中,工人参加班组核算,参加车间和全厂的经济活动分析,以主人身份当家理财,不但可以使经济核算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增产节约运动更迅速地发展,而且可以督促企业领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办事,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地前进。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在依靠劳动群众的同时,也要求注意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把群众核算和专业核算结合起来。专业核算人员同企业各车间,各班组进行接触,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面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劳动群众同专业人员结合在一起,就有利于实现全面节约,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多快好省地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

【经济核算制是管理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管理,先后曾采用过两种制度:一种是,国家对国营企业(主要是工业)采取全部集中管理的供给制的办法,即工厂需要的生产资料和一切生产费用,根据实际需要,都由国家供给,产品归国家统一分配。苏联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曾经实行过这种管理制度,它对于保障当时革命战争的供给,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这同和平时期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不适应的,它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所以,苏联在转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后,就根据列宁的倡导,逐步改行了另一种管理制度,即经济核算制的管理制度。

  列宁明确指出,经济核算制应当是经营所有国营企业的基础。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对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经济也曾实行过供给制的管理制度,一九四二年以后,一切农工畜运商业开始实行企业化,逐步改行经济核算制。全国解放以后,政务院立即颁发有关条例,对国营企业逐步清产核资,全面推行了经济核算制的管理。

  那么,什么是经济核算制呢?简单说来,经济核算制,就是一种既保证国家的统一领导,又给予企业以相对独立经营的经济管理制度。这种经济管理制度,是同商品制度联系着的。经济核算制管理既要求社会主义企业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对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东西,从实物形态上得到补偿;又要求使用货币来比较经济活动的消耗和成果,用企业本身的收入来抵付支出,从价值形态上得到补偿,并保证向国家上交赢利(包括利润和税金)。

  经济核算制作为有计划地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一种制度,反映着国家和企业以及企业和企业之间一定的相互关系。下面我们分别来研究这些关系。

  (一)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关系。这是一种国家统一领导同企业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关系。毛主席早在一九四二年指示所有公营经济建立经济核算制的时候,就提出了“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统一领导,就是企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全面地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的计划;

  分散经营,就是企业运用国家拨给的生产资金,按照国家布置的计划任务,来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活动。每一个国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各自计算盈亏,依靠企业本身的收入来补偿支出,并为国家提供积累。

  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企业分散经营,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另一方面国家也要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如生产计划的及时下达,组织好原材料的供应和生产的协作等等。

  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管理,既保证了国家对企业的集中统一的领导,又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社会主义经营积极性。它一方面避免了统得过死,不利于企业经济核算的弊病,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企业各自为政、搞自由化经营的资本主义倾向。

  经济核算制条件下国家同企业的这种关系,同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但是,也有相矛盾的一面。例如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有产品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以及产值、成本和上缴利润等各项计划指标。这些指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定的产值要求一定的产品品种和数量同它相适应,其他指标也是这样。

  所以,国家下达给企业的各项计划指标之间,就有一个相互衔接的问题。如果衔接得好,会有利于企业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如果衔接不好,替如产值计划指标大于按照下达的产品品种和数量计划指标所能实际完成的产值,那么,就会给企业造成全面完成这些指标的困难,往往完成了这一些指标,而另一些指标就不能够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些企业就可能尽量减产产值低、利润小的产品,任意超产产值高、利润大的产品,破坏国民经济计划的平衡造成社会生产的浪费。

  又如,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和供需情况也不尽相同,如果国家下达的有关计划指标,能够适当地照顾这些不同的情况,就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保证国家计划的顺利完成;反之,就有可能挫伤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国家计划的完成。

  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下达给企业的各项计划指标,要尽可能相互衔接好。要尽可能照顾到企业的具体情况,要组织好原材料的供应和生产协作等等,为企业开展经济核算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核算过程中的矛盾,坚决同修正主义路线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作斗争,在坚决服从国家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利于不断改善国家和企业的相互关系,推动企业搞好增产节约。

  (二)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这是一种共同协作和相对独立核算的关系。实行经济核算制的企业,不论就国营企业同国营企业来说,或就同一公社的各个社办企业,同一大队的各个队办企业来说,都属于同一所有者。

  它们之间的经济往来,是同一所有制内部的关系。这同分别属于不同私人所有的资本主义企业之向的经济往来,有根本的不同。但是,在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条件下,这些社会主义企业又都是一个一个相对独立核算、相对独立经营的单位,因而在发生企业之间经济联系、共同协作的时候,要实行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记账、结算,以便计算经济效果。

  由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经济联系,又由于在这种联系中各自都要进行经济核算,所以有时会发生企业之间经济利益上的矛盾。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这种矛盾,在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通过国家计划的综合平衡和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所要求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是在共同协作前提下的独立核算。每一个社会主义企业,一方面都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而另一方面却又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如果只从独立核算出发,单纯考虑等价交换,就会妨害共产主义协作风格的发扬。

  那就同资本主义经济核算没有多少差别。所以,社会主义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发生往来关系的时候,必须提到共产主义协作风格,在这个前提下,实行等价交换、这才是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所要求的那种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各个企业都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出发,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必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企业之间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在经济核算制条件下建立这种国家和企业以及企业和企业的关系,目的是要使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经营责任心和积极性,以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实行有计划的管理。

 xx一伙散布什么“三年不记账,钱也不会跑到外国去”的论调,是为了反对经济核算制,破坏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的管理,以便新老资产阶级分子趁机混水摸鱼,盗窃社会主义财产,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复辟资本主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