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的故事(四)——人心在变
10 吃喝风盛行
这天,在朋友家里串门的郑老伯说,前些年在将军墓镇听到了一件事,一人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参过军,在部队上干过几年养猪饲养员。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好习惯。由于部队管理严格,又有老饲养员带领,手把手的传授经验,很快掌握了管理、饲养方面的很多知识,学会了自制发酵饲料。用玉米秸、麦秸、麦糠、花生壳、地瓜秧等,经过粉碎发酵后就变成猪爱吃的饲料,这样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扩大了猪的饲料来源,提高了养猪的经济效益。猪出栏快,生病少。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里实行分田单干之后,很快靠养猪发家致富了。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万元户。乡里县里当时正在寻找和树立勤劳致富的典型,这位也就当之无愧的成了当地的典型。对于这个典型,当地人们也心服口服,大家知道,这位是实实在在、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成了典型之后,这位心里当然也很高兴。觉得自己的辛苦劳动不光致了富,还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认可,自己受到了大家的高看,觉得很光彩。自己这原来门可罗雀的地方,也开始热闹起来,有乡政府领导的经常光临,有外村甚至外地的群众前来学习取经的,有时还有县政府的领导前来指导、慰问。自己好像成了天空中最亮的那个月亮,被无数的星星环绕,众星拱月,光彩照人。他的劲头也更足了,觉得自己一个普通的群众,竟然被抬举起来。他也充满热情和信心。对前来的人热情接待,认真的解答大家的问题。可是过了段时间,他发现有些不对劲。乡里隔三差五的派人来学习经验,自己也是很热情的传授。可是乡里每次来很多人,并且明着提出要这位进行上档次的招待。有时没有人请教养猪的问题,而是东拉西扯,等着到中午吃他一顿。每次需要几十斤肉,并且占用自己的很多时间。乡里有时还带着声称是县政府的领导来,当然也有乡里领导陪同。并且乡里有关领导提出招待的档次一次比一次高。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这位花的招待费用就有好几千。这位后来看出来了,好多领导不是来这里真心实意的搞调研,而是变着法的来解馋来了。自己这样一个小本经营,辛辛苦苦挣得一点收入,怎么能够经得住这样吃喝,终于有些不堪重负。
有一天乡里又来学习,这位对有关领导明着说了:“你们来学习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我没有时间陪你们,也没有钱供你们花,你们可以自己看,看完自己走人,恕不奉陪。”
有一位领导竟然很无耻的说:“你能够发家致富,还不是靠党的政策好,给你提供了机会,让你招待一下,也是看得起你,大家还宣传了你,虽说花了几千块钱,你不是还有好几千块钱吗? ”
这位回敬道:“党的政策是不错,可是全让你们这些歪嘴和尚念歪了。党的政策哪一条规定谁致富了就要招待你们这帮子吃鬼呢?你们没有帮助过我,可是你们快把我吃穷了。我剩下的几千块钱,不是用来伺候你们的,我还要吃饭,需要投资,家里生活上需要花费。从今往后你们少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来解馋!”
这位的经历让很多人对当时的很多领导有看法,对党的形象造成了损害。有人说,毛主席时代的干部是一切为群众着想,是人民的勤务员,公仆,时时处处为人民服务,过去学先进,是诚恳的,认真地学习,模范是领导们的座上宾。毛主席亲自接见过很多劳动模范,亲自设宴招待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农业战线上的劳动模范陈永贵、工业战线上的劳动模范王进喜,让人们备受鼓舞,人人学先进、赶先进。现在是假学习,以学习为名,到群众家是为了吃喝拿要。
这件事,在当地人们心目中,影响很坏。至今人们提起来,还是很气愤。
咱们邢台太行山区的板栗种植比较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前两年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太行上的新愚公”的指导下,首先在前南峪这个土地土层薄、不涵水,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的村子,经过多次实地采样、因地制宜,通过“爆破松土”“挖沟修库”等新技术,让这里的树木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了90%。
如今前南峪10条大沟、8300亩山场早已披上了绿装,山上共有果树13万棵,全村的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0.7%和94.6%。截至去年底,果品收入360万元,集体收入680万元,人均收入3800元。
漫山遍野的“绿色银行”是前南峪人最大的骄傲。
前南峪村领导班子在李宝国教授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治理山坡,很宽走上了富裕路,其他村子看到前南峪的可喜变化,也都纷纷效仿,种果树,加上科研单位新培植的果树苗,三年结果,很多村里原来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靠果树致了富。特别是山区的板栗出名之后,有两年当地的政府以及一些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到山区考察,每个人带着一个旅行用的大提兜,回去时装满了板栗。每个提兜都能装几十斤。有群众说,这些人的作为哪里像一个政府的工作人员,明着吃、喝、拿、要,简直就是明火抢劫。后来群众一听说又有政府人员来考察,大家就像躲避瘟神似的,纷纷躲避。甚至有群众说,鬼子又要进村了,或者说,狼又来了。表达了人们的气愤。
郑老伯还听说一件奇葩的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地,正月里一位被判刑的罪犯的亲属到当地的县公安局长家里拜年,或者是县法院院长家里拜年,郑老伯说,自己说不清是什么官职,反正是一个县里的一个有实权的领导,带了很丰盛的礼物。这位领导家里正在举办酒席招待客人,就叫这位罪犯的亲属也到酒桌上就坐。几番推让之后,见这位领导这么好客,在坐的还有县里的一些头面人物,也正好便于拉拉关系,这位亲属也就按照这位领导的意思就坐了。几番行酒之后,大家喝的正酣,这位家属也是巧舌如簧,极尽巴结奉承之事,让在座的也很舒畅。一会儿,这位领导对这位罪犯家属说,从现在开始,你今天喝一杯酒,给你的亲属减一年刑。罪犯因为故意伤害罪以及其他罪行,被判了13年,这位家属听了,喜上眉梢,没想到还有这么便宜的事,自己喝一杯酒,就能让亲属少在监狱里呆一年,于是连喝十三杯酒。没有多久时间,其亲属便真的被放出来。在当地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当地的群众说什么的都有。其中最大的就是,一个小小的县级领导的一句话就代替了法律。法律在这位领导的手里就如同儿戏。让人们对国家执法机关的清廉打上了问号,对执法部门的信誉产生了疑问,影响到了国家的公信力。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有群众说,国家还有正经事吗?国家还有法律吗?法律的威严还在吗?法律也是可以任意践踏的吗?
有位村民讲道,前三四年,在他们乡,有自己的一个熟人,在乡所在地开了一个餐馆,面积不大,一共有两间房子,这个餐馆也不是乡政府的人常去吃的,就这一年乡政府在这个熟人的小饭店里花的招待费用有十来万,乡政府在乡所在地的其他几个大饭店里,成为乡里的定点饭店,每个饭店每年的招待费用有几十万,可见一个乡里公款吃喝多厉害。就这一个远离市区的深山里的小小的乡政府,一年就吃喝掉了这么多钱,那全国的情况,简直不敢想象。
李老师对吃喝风深恶痛绝,他记录了很多抨击这些腐败现象的顺口溜,还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李老师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腐败伴随着吃喝风很盛行,他让我从网上搜一下,结果出来了很多这方面的顺口溜,现在摘录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公款吃喝也蔚然成风。有人推算说,1988年全国公款吃喝的费用是250亿元,1993年飙升至1000亿元。1000亿元相当于1992年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假如这些数字属实,试想,这些钱可修建多少所希望学校?可援助多少失学儿童?可解决多少下岗、失业工人的饭碗问题?对于公款吃喝,百姓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因而,有关这方面的顺口溜之广、之多,便不足为奇了。读读这些顺口溜,大家会更深刻地了解公款吃喝风的严重性,增强制止公款吃喝风的紧迫感。
工农商学兵,都刮吃喝风;东西南北中,无处不吃公。
口中没有味,开个现场会;要想解解馋,组织检查团。
要想换口味,多开各种会;要想多喝酒,基层走一走。
年终工厂闹兮兮,客人一批又一批;消防队来查消防,防疫站来查防疫;
普法办来查普法,计生办来查节育;市总公司搞评比,区爱卫会选红旗;
税务分局前脚走,后脚来了物价局;谁来都要厂长陪,谁来都要摆宴席;
早吃晚也吃,有客陪着吃,没客自己吃,有钱大胆吃,没钱赊着吃。
公款吃喝挥霍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百姓反映强烈。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下达了许多杀吃喝风的文件,采取了许多必要的措施。比如,1989年,中央发文明确规定,工作餐不准超过“四菜一汤”。不可否认,中央的举措在一段时间内,对遏制吃喝风的蔓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馋官们变着法子、换着花样顶风吃。于是,群众们编出了新的顺口溜:
四菜一汤,四盆一缸;四菜一汤,糊弄中央;下乡“便宴”,哄骗地县。
四菜一汤,因人配方:
一等人山珍海味甲鱼汤,
二等人鸡鸭鱼肉三鲜汤,
三等人白菜萝卜豆腐汤。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吃工作餐,不就是吃与工作有关系的餐吗?那吃会、吃基层、吃检查……就对了。至于“四菜一汤”那就更好办了,坚持 “四”和“一”不动摇,至于是四个盘还是四个盆,是一个碗还是一个缸,乃至于那盘里、盆里、碗里、缸里,是放山珍海味还是白菜萝卜,则可灵活掌握。因而,公款吃喝风,在那些馋官们那里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
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算多少;喝多喝少要喝好,会喝不喝就不好。
一口全喝光,这样的干部要到中央;
一口见了底,这样的干部要抓紧提;
一口喝一半,这样的干部要再锻炼;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黨放心;
能喝一斤喝八两,对不起人民对不起黨;
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干部得调走;
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干部不能要。
这些劝酒辞,形似戏语,实则反映了一部分干部生活的一个侧面。同级劝酒,“感情深,一口闷”,若不然,则是“感情浅,舔一点”,这样“革命小酒”便有了协调关系、增进情感之功能。小官给大官劝酒那必定是双手举杯,一口先闷,外加歌功颂德的“好话”,谀气十足的表忠心“誓言”; “吃半天,喝半天,酒足饭饱睡半天。要办的事等明天,天天如此赛神仙。”
这样的大吃大喝,“喝得机关没经费,喝得伤肝又伤胃,喝得老婆分开睡,喝得告到了纪委会”,
曾经的大吃大喝之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黨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郑老伯说,吃喝风在八十年代中期愈演愈烈,也蔓延到了乡村,蔓延到我们这山区里。本来过去大家都很本分,过年过节,村里、公社里组织文艺节目。在我们这里几乎每个村都有文艺演出队,到过年过节,以及其他的闲暇时间里,给群众演出。当时文艺队排练有整本的文艺节目,几个样板戏都会,那时的样板戏,大家都很爱看,那内容让人觉得都很真实,主角都是工农兵,是普通的人民群众,那唱腔、台词,都让人觉得很实际,但是又很鼓舞人。虽然经常看,甚至还请来市里的大剧团演出,但是大家百看不厌,很多台词观众都能背下来。每个剧本演出半天,几个样板戏演下来就是好几天。很多原来不懂戏的人,慢慢也懂了很多的戏曲里的门道,掌握了很多的戏曲知识。很多人都会哼唱上几句。有时大家在地里干活,干着干着,不知谁起个头,大家就哼唱起来,一边唱,一边干得更欢了,似乎每一句唱词,都刻印到了大家的心里,都成了大家的一种心声,一种信念,一种共同的追求。人人成了演员,人人成了角色。边唱边干,也不觉得累了。不管大家原来心里有什么不愉快,也不管和谁之间有些小的摩擦,在这时,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唱完了,大家就有说有笑,似乎原来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文艺队还排练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比如相声、舞蹈。除了从国家出版的正式剧本、文艺杂志上发表的节目进行排练外,还自编自演了很多人民群众中的新人新事,先进模范人物。这些榜样就在身边,大家觉得很亲切。这些样板戏真的走进了群众的生活中,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郑老伯记得当时有一个节目,提倡新事新办,树立新风的戏,说的是一对新人,要办婚礼,家长说结婚是大事,要红红火火办喜事,要排场,要威风。可是这对新人商量要新事新办,不办婚宴,要节约,最后做通了老人的工作,他们没有耽误生产队劳动,就是在村里放假时,到镇上照了一张合影,买了一点糖果,在劳动的地头,让队长给主持了婚礼。给当时在场的乡亲们每人发了一块糖,就结婚了。以后很多年轻人结婚,都效仿他们,不摆酒席,不请客。还有很多年轻人都是利用过年时,给亲友宣布一下,就算结婚了。晚上乡亲们也去闹闹洞房,很文明,新郎新娘唱个歌,乡亲们唱个歌,讲个笑话,就算闹洞房了,很文明。可不像现在,年轻人结个婚,准备几个月,酒席几十桌,每桌要十六个或者十八个菜。亲朋要随份子钱。互相浪费,还有的为了份子钱的多少,朋友亲戚闹得很僵的,还有娘家人要接包袱的钱,不给钱不下车。在农村里,一个婚宴光烟就要好几千块钱,甚至上万元,互相攀比。结婚成了家长的一场灾难,条件差的家庭也得打肿脸充胖子,借一屁股债。还有彩礼钱现在是什么六万六,八万八。当时定亲就是男方给女方一条围巾,女方给男方纳一双鞋底,或者绣一对枕头,就算定亲了。
到八十年代中期,吃喝风越演越厉害,过年过节喝酒,串亲戚喝酒,朋友闲的没事了聚一起就喝酒。特别是过年,到处是酒气,到处可以看到喝的醉醺醺的人。有的晚上竟然找不到家,睡在大街上,最厉害的就是喝酒打架,喝死人的。那时不是真正地喝酒,亲朋好友聚一聚,互相进行交流、沟通,商量一些正经事,而是看灌谁的酒多,看谁醉酒后出了洋相,进行取乐。大家就那么无聊。
有一年,郑老伯的一个邻居的儿子,当时就是二十多岁,经常和一帮子年轻人聚在一起喝酒。这年除夕晚上,十几个人聚集在这个邻居家,吆五喝六的,一直喝到后夜两点。郑老伯家有守岁的习惯,在家里烤着煤火,一家人有说有笑的。突然有人叫门,郑老伯开开门一看,邻居一身酒气,提着一个筐,问郑老伯家里的煤火炉下边坑里的煤渣还有吗?当时山区人普遍睡的是土炕,在土炕的前边灶膛处盘一个烧煤用的煤火炉子,既可以做饭,热屋子取暖,又可以同时烧热土炕。在煤火炉子的下边屋地上,挖一个坑,周围用石块累成一个方形的,用泥或者水泥把四周磨平,上边一般用几块木板盖上。坑一般有二尺或者一米多深,坑的口一般一米见方,人可以站到里边。平时需要添煤时,用一个铁棍子,当地人叫火镩,把里边的废渣,直接扎碎,漏到下边的石块砌成的坑里,不用每天往外掏煤渣子,过段时间,十天半月,如果坑比较大的话,一个多月,或者两个月,才往外掏一回。不过一般在过年前,最晚除夕前,是要把坑里的煤渣子掏干净的,这也就是为了除旧迎新,一般正月就不用掏煤渣了。这煤渣可以垫水坑,冬天下了雪,路上或者门前结了冰,路滑,容易摔跤,就可以往冰上撒些煤渣,就不光滑了,土路泥泞了,可以用些煤渣垫一垫,煤渣的吸水性很好,不粘,很松软。还有的人家,衣服被子弄上了油腻之类的东西,很难洗,有时用肥皂、洗衣粉都不容易洗干净,如果往粘上油腻的地方撒些煤渣,过上一会时间,再进行清洗,就很容易洗下来。
腊月三十下午,郑老伯把炉子下边的坑里的废渣都掏干净了。就问邻居现在找煤渣干什么,对方说,在他家喝酒的朋友,好几个喝醉了,吐了一地。郑老伯就赶紧用火镩扎了扎火,以便往下多漏一点煤渣灰给邻居。扎完煤火炉,郑老伯把坑上边的几块木板移动开,从坑里仔细的扫出来一铁锨煤渣灰,给邻居搓到筐里。郑老伯见邻居晃晃悠悠,都有些站不稳。郑老伯怕邻居摔倒了,便替邻居提着筐子里的煤渣灰,把邻居送回他的屋子。还没有进屋,就闻到扑鼻的酒气味和一些难闻的味道。进到屋里,只见屋子里东倒西歪的,有趴在桌子上睡的,屋地上吐得都没有地方下脚。屋里边的炕上躺着两个,炕上也吐得满炕都是,床单上脏兮兮的。还有几个没有醉倒,还在叫板喝。
郑老伯劝他们别再喝了,有两个还要和郑老伯叫板喝几杯。郑老伯说;“你们喝了多少酒?有个数没有?再过一会亲戚朋友就该拜年了,你们还喝,看这屋子还能进吗?”
有一位醉醺醺的说:“他们拜他们的年,咱们喝咱们的酒,各干各的事。”
郑老伯说:“你不拜年了?”
这位醉醺醺的说:“不拜年也得喝!”
邻居也劝郑老伯说:“他们愿意喝,就让他们喝吧。喝酒是为了高兴。”
郑老伯说:“都喝成这样了,还高兴个啥?家里臭气熏天,肚里难受,有这样高兴的?”
邻居说:“我们年轻人喝酒的事,你不懂。反正过年也不用干活,没有事,就让他们尽兴吧。”
郑老伯看着劝不出个头绪,就回去了。第二天大年初一,这位邻居的母亲把屋子好歹收拾了一下,中午就跑到村外冰冷的河里洗这些脏东西了。儿子大年初一却醉卧在炕上。年近六十岁的母亲,一边洗一边哭,想着不洗吧,气味实在是太难闻,正月有个亲戚朋友来家串门,呛得人没法在家里站。可是现在正是最寒冷的时候,河水冰凉,尽管自己也说过儿子多次,就是不见效。她也实在是不愿意难为儿子。她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生人,当时自己家里很贫困,便到前夫家当了童养媳。结婚后,前夫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就骂,后来解放了,人民政府提倡婚姻自由,他也想到离婚,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可是自己的几个孩子还小,离了婚,丈夫肯定不让把孩子都带走,要是丈夫脾气上来了,没有自己在他身边出气,势必把气撒到孩子们的身上,像对待自己一样的对待孩子,孩子可就受罪了。或者万一丈夫再给孩子找一个后妈,如果后妈能够拿得住丈夫还行,如果拿不住丈夫,丈夫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孩子的后妈,后妈受了气,没地方撒,也必定会撒到孩子们的头上。孩子们就太可怜了。自己在,毕竟还能为孩子做个挡箭牌。到了六十年代末,前边的几个孩子也都长大了,大的已经成家,有一个儿子到煤矿上做矿工,她觉得心里没有了太大的挂牵。就毅然决然的和前夫离了婚,带着当时十多岁的小儿子改嫁到了郑老伯的邻居家里。邻居为人很善良,勤劳。当时在村里的林业队里劳动,每天除了在林业队干活后,顺便往家里捡拾一背篓柴火。每年在林业队里挣的工分几乎是全勤。对改嫁过来的她以及带来的孩子都很疼爱。她带来的这位儿子原来没有好好上学,邻居就给村里说了一下,在村里的小学上了学。到七十年代,后嫁的丈夫因病去世了,自己带着儿子不容易。好在当时是大集体,生产队里按人口分口粮,按工分再分红,生活上也过得去。儿子的学习虽然不太好,但是也很听话。后来初中毕业后,儿子在生产队里参加了劳动,很有力气,什么都能干,挑、扛、上树摘柿子、打核桃,样样都行。有一次队里打核桃。有一个核桃树长的很高大,有四五层楼高,最上边有一个树枝单独向上直立着向上生长,过去每年打这个树上的核桃,队长出于安全考虑,对这个树上最上边的那一个树枝上的核桃就不让打了。这一年,他儿子和大家一起去打核桃,见那个树上最上边的树枝上还有很多核桃,能够打几十斤,就给队长说,自己上去把核桃打下来。队长说,队里好几个上树的高手都不敢上,因为上去了没有侧面的树枝做帮衬站脚,很危险。可是这位却说没有事,自己有办法。队长还没有答应,正在思索,心里怕万一有个闪失,自己不好对乡亲们以及这位的母亲交待。这位见队长没有明确的再反对就很利索的上树,队里的人都在下边看着,只见这位面对很高大的有四五米高的树干,双手抱树,两脚配合,蹭蹭蹭,上去了。别人上这个树,都是有人先蹲在树干旁边,让上树的人踩着这个蹲着的人的肩膀,蹲着的人慢慢起身,站直,上边的人再自己往上攀爬,因为这个数杆比较高,平时上这个树,需要下边占两个人,蹲着,再有两个人站到蹲着的两位肩上,蹲着的人慢慢起身,站直,然后上边两个人有一人蹲着,让另一个上树的人再踩着上边蹲着的这位的肩膀,慢慢起身,站直,最上边的这位就能够到树干上边的分叉,抓住分叉,像体育课上做引体向上一样,翻身上到分叉处,再往不同的树干上爬。而这位不需要任何人帮助,自己就上去了。站在周围的人,几乎还没有看清怎么回事,这位已经上到了树上,就在大家的惊叹中,这位左右攀援,上到了最上边的那一个树枝,只见队长在下边担心的喊:“小心!不行的话,就下来,不要强打!”
这位嘴里回答:“没事!”就继续往上攀爬。只见树枝摇晃的越来越厉害,下边的人似乎停止了呼吸,仰着头,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看着,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只见这位一只手搂着树枝,一只手挥动着一个杆子敲打,树上的核桃噼里啪啦的往下落。上边还有几个核桃用杆子打不着,只见这位把杆子扔下来。大家认为他要下树了。谁知他又往上攀爬,下边的人惊呼:“小心!小心!”只见他又爬了一截,用力晃动树干,上边的几个核桃掉下来了。这时,他很快的下到了主干分叉处,队长正要说派人去接,这位却不从树干上下树,顺着自己扶着的分支向前攀爬。随着他的往前走,树枝渐渐下垂,到快到树枝的梢头时,树枝向下弯成了四五十度,这里离地面还有三米高,大家又是一个惊叹和惊呼:“小心!”“慢点!”只见他用手抓住树梢,双手抓着树枝,来了一个翻身,身子悬空挂起来,大家又惊呼,只见他略稳了稳,一松手,两脚稳稳地落了地上,大家又是呼喊,又是鼓掌。似乎看完了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大家不停地上前问候,赞美。
村里人也很敬重她和她的儿子,很快儿子在生产队里也成了每天挣10分的壮劳力,她也觉得有了盼头。好不容易熬到今天,儿子终于长大了。可是现在实行单干,包产到户,儿子和一帮子年轻人混到了一起,特别是这吃喝风刮起来之后,儿子每天和所谓的朋友吃吃喝喝,越来越不干正事。他们里边有的人无所事事,还干些偷鸡摸狗的事。过去在大集体时,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有人管,不让铺张浪费,有什么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村干部就出面制止,还对当事人进行耐心的思想工作,经常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大家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时在村里形成了一种很强的舆论氛围,对于一些歪门邪道的事,大家会纷纷指责,那些有悖于正常的社会道德,有悖于社会和家庭安定的事,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现在什么都是单干了,人人都是自己顾自己。这些事也没有人管了。年轻人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想法是好事,但是最可贵的是人要知道哪些想法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做人做事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要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要有利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但是当时的很多年轻人就像吃错了药,就像过去说的中了魔障似的,什么全由着自己的性子,什么都是自己想当然。有些上岁数的人说一说,劝一劝,有的年轻人还振振有词:“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念老黄历!”还有的对劝说自己的长辈说:“报纸上都说了,你们和我们之间有代沟,你们不理解我们,我们要有自己的活法。”简直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了,好话听不进去,可是对于歪门邪道的事,却很用心,一学就会,还觉得自己很能耐,用现在的时髦的词叫“酷!”“帅呆了!”明明是臭的,却偏要说成是香的;明明是丑的,却愣要说是美的;明明是错的,却偏要说成是对的。用当时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时髦的话叫做“谁管谁呀,老子天下第一。”这社会上的各种歪风邪气,无孔不入,很多年轻人就这样被毁坏了。
后来郑老伯知道,在邻居家聚集喝酒的这几位,是事先准备了三四瓶白酒。本来是想着除夕大家在一起热闹一会儿。可是喝着喝着,就把持不住了。把事先准备的几瓶白酒喝光了,还不尽兴,大家就约定,酒添到谁处没有酒了,谁就去小卖部买一瓶白酒,就这样轮,到底喝了多少酒,他们也不清楚了,喝醉的床上歇着,其他人接着喝。
这位邻居本来是一位很好的劳动力,身板好,有力气,可是这人一旦走了邪路,就全变了。这位自己的庄稼地也不好好种,干什么都没有一个长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东窜西跳,到外边找工作,找了好几个,也不好好干,到哪里都交往一些狐朋狗友。后来与外村一个女孩好上了,两个人私奔了一段时间,被女方家长找回来,生米做成熟饭了,女方家长就让他们结了婚,可是结婚后,也不与妻子好好过日子,还是四外游荡。一个好好的人就这样毁坏了。
在他家喝酒的人里边,有一个回到家,晕晕乎乎好几天,有一天家长让起来吃饭,这位又要喝酒,拿着酒瓶子,空腹咕咚咕咚灌了半瓶,酒喝的猛,喝醉了,就发起了酒疯,摔东西,骂人,大喊大叫。把家里搅得没有一会安生。父母劝说、责骂也不顶事。后来找来自己家的当医生的一位叔叔,强行给打了一针镇静的药,让这位睡着,才安静下来。把家长气得直骂酒是罪魁祸首。家长说,这一喝酒,就觉得了不起了,就自己成了天下第一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郑老伯说,在他们这里,在八十年代,还有四个人一直是很好的朋友,关系走的很近。有一天晚上坐在一起喝酒,也是喝到下半夜,喝多了。喝完酒,有一个往外走,一出门,就跌坐在人家门口的花池里。嘴里还说:“我没事,我没醉。”可是自己怎么也起不来,还是主家把他扶起来。主家因为一边做菜忙活,在自己家里,主要劝那三位喝酒,自己喝得少一些,还比较清醒。主家就过去把那位扶起来后,看着走路东倒西歪的,担心对方再摔倒,就打算把对方送回家。然后对里边的另外两位说,等我把这位送回去,回来再送他们两个。屋里的两个说自己没有事,两个人同路,一起走,不用主家管。主家先送扶起的这位走了。屋里的一个走出来,到了大门外,摔倒了,那个与这位同路的,就过来扶,两个人一块往回走。深一脚浅一脚,回家的路上有一段十几米的高高的台阶,两个人,醉醺醺的,没想到上到台阶一半,摔倒了,两个人都从台阶上咕噜了下来。一个把胳膊摔伤了,另一个把头碰破了。这一摔,两个人似乎清醒了些。想自己站起来,可是很长时间起不来。其中的一位,疼的叫出声来,惊动了附近的住户。附近的一位住户起来,打着手灯一看,吓了一跳。一个满脸是血,另一个用另一只手捂着胳膊。看着两个人又醉醺醺的,自己弄不了,就跑到这两位的家里,把家人叫起来,把两个弄到卫生所进行包扎。碰破头的那位回到家,妻子气得一顿吵闹,生气的说:“你怎么不喝死呢,还回家做什么?”两个人大吵大闹,这位喝酒的一时性起,拿起一个小板凳,就朝妻子砸去,妻子的头上起了一个大包。妻子也气愤不过,觉得对方自己喝醉了,搅得四邻不安,还不让说,两个人就厮打起来。家里的衣柜弄坏了,梳妆台也砸坏了。碰破头的那位的妻子第二天,气得找到组织喝酒的主家,一顿大骂,说:“你们喝酒往死里喝呢?把人喝成那样!” 主家反复解释,可是对方的妻子就是不依不饶,还越骂越难听,最后撂下一句话,说:“如果过几天没有别的事就算了,如果出了别的事,咱们清不了。”摔伤胳膊的那位的父亲找到主家,也是一顿责骂。主家觉得好没面子。
之后没有多长时间,这里边的三个都有了病。过了一年多,碰破头的那位,和主家当晚先送回家的那位,两个才四十岁就去世了。其中先送回家的那位检查出肝脏出现了问题,碰破头的那位胃里长了东西,还做了手术。据医院里的医生说,喝酒过量伤到了内脏。
当时不光喝酒成风,在市场上假酒已经很盛行,出现了很多家庭式的小作坊进行假酒制作。当时在我们这里销售的很多酒来自本地一个批发市场,这个市场卖什么的都有,特别是烟酒,几乎没有真的。那烟还到外地进一部分货,有专门生产某些烟包装的作坊,也有专门生产各种假商标的,什么样的商标都会仿制。有人透露,酒最容易作假了,比烟容易得多。这些卖酒的地方,家里储存了各式各样的酒的仿制商标,用水和酒精一勾兑,装进瓶子里,贴上假商标,就成了。不管什么酒,只要有人下订单,头一天下订单,买一汽车酒,第二天就可以造出需要的数量的酒,就可以提货。造假酒的商人唯利是图,至于会不会伤害到人,才不管呢。
这次喝酒,主家与这几位家里的人闹得很僵。以至于以后多少年不来往了,并且还一直在埋怨是那次晚上四个人在一起喝酒造成的家庭悲剧。碰破头的那位,当时已经有四个孩子,最大的也就十六七岁上高中,最小的才八九岁,还在上小学。这个家里,丈夫是家里唯一的男子,婆婆在丈夫小时候就去世了,公公前几年也已经去世。下边是两个妹妹,早已出嫁。这个家一下子就像天塌了一样。由于给丈夫治病,做手术,花尽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债。每当说到丈夫,就来气,觉得丈夫饮酒无度,不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把整个家都毁了。每当这时,就会骂当时组织她丈夫喝酒的主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都是那个没良心的害的,不知道怎么灌酒的。俺自己家的也没有主意,人家让喝,自己就喝。自己又没有个酒量。他自己走了,什么也不管了,剩下我和孩子受罪。”原来这位确实不怎么喝酒,在自己家从来不喝,不知道到了朋友家怎么就喝起来,并且喝的那么多。喝过这次酒时间不长,总觉得肚里不舒服,后来就不能好好吃饭,特别是些硬点的东西,不能吃,有人劝去医院检查,当时村里乡里的医疗条件设施不太好,医生建议到市里的大医院做检查。结果查出来,胃黏膜受到了损害,还长了东西,医生建议做手术。家属听到这个消息,就如晴天霹雳,当时得这种病的人还很少,特别是在农村里很少见。当时吃的食物还主要是自己地里生产的庄稼,不像现在什么乱七八糟的什么没良心的食品都有,那时农村里很少有人得乱七八糟的病的。在现在已经是常见的病,可在当时很多病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位自己知道了自己的病,也很后悔,也觉得是自己喝酒没有把握住尺度造成的,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正是需要培养、需要花费的时候,学费越来越高,上学的费用越来越大,社会上还出现了对一些商品的抢购风。而现在自己不能好好干活,不能往家里挣钱,还要花钱治病,很内疚。他对别人说,这社会好像是也得了病,并且病的不轻。过去平静、祥和的村风,人人安分守己的传统,大家勤俭朴素的好的作风,怎么一下子都不见了。特别是年轻人,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喝喝,无所事事,没有了正确的理想,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浑浑噩噩,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到底是自己真的跟不上时代了,还是这世道让人越来越看不清了,到底是社会往前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他在不停的问自己,也在问别人。这次得病,让他也思考了很多东西,对自己的亲戚朋友们说,不应该就这样下去,不能让年轻人就这样浑浑噩噩,到处弥漫的是颓废的气息,应该有人出来管一管。物价长得很快,咱农民拼命地在地里干活,而收入越来越低,怎么越来越让人看不到希望了。带着很多的遗憾,带着很多说不清的困惑,带着对亲人的留恋与愧疚,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也让很多人感到了惋惜。
在座的程老伯老伯还讲到,有一个人在当时离家十几里地的一个厂子里上班,平时每天晚上下班都回家,可是某天晚上,家里左等不回,右等不回,家里就组织人往厂子里找,没有找到,结果在第二天,有人在路边的玉米地里发现了他,喝醉了,就在玉米地里睡着了,满身泥土。真的应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半斤不当酒,一斤扶墙走,斤半墙走我不走。”
那段时间,到处都是乌烟瘴气的,好像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绝迹了好多年的跳大神的,各种迷信的骗人的东西都出来了,村里和谐、平静的气氛被破坏,郑老伯说,很多人纯粹是精神空虚,而当时国家又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谁想怎样就怎样,社会上犯罪率上升。村里开始出现偷盗、私自砍伐林木等各种不良现象。社会上出现了坑蒙拐骗,皮包公司,各种违法犯罪现象开始出现,并且向四外蔓延,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渗透,后来那位被称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一九八九年三月四日的谈话中也公开承认“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也有人说,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自由主义、私有主义。 最大的失误还有一些本应作为的部门只说不做或继续胡做。
李老师说,在古代就有很多喝酒误事的。他举了好几个例子。
在历史上,很多有故事的将领都喜欢喝酒。酒能壮胆,让人发挥出平常所没有的实力,武松打虎全靠景阳冈喝的那几碗酒。酒也能坏事,害人性命,
喝酒误事的前提是喝多了!喝过量的酒,影响大脑正常活动,大脑活动有些部分被过分抑制,而有些部分却又过分活跃。人失去正常的思维,行动也失去控制,人的行为就发生一点匪夷所思的情况…。
张飞本是屠户出身,性格豪爽,而且经常喝醉,《三国演义》里写到张飞的两次喝酒,第一次因劝酒丢了徐州,第二次醉酒丢了性命。曹操用二虎竟食之计离间刘备与吕布的关系,先设计把刘备引向淮南进攻袁术,给吕布进攻徐州留下机会。刘备走后,张飞奉刘备之命留守徐州,刘备则去讨伐袁术,张飞在徐州闲的无事,开酒会宴请众人,本来众人高兴喝酒,但是有一个人触了张飞的霉头,此人是曹豹,因为不会喝酒,张飞已经微醉,以为曹豹不给他面子,硬逼着其喝酒。
无奈之下,曹豹喝了一杯,但是张飞让他继续喝,曹豹是无论如何不喝?张飞生气了,叫人打了他一百军棍,曹豹说:“张将军,看在我女婿的面子上,饶过我吧!我女婿是吕布。”张飞一听更生气了,说:“本来我不想打你了,你还要拿吕布的名号压我,再来五十大板。”
曹豹被打,很生气,心中怨恨张飞,曹豹当即就派人给吕布传信,让他趁虚而入。吕布和曹豹里应外合攻进城后,张飞还因酒醉睡大觉,被惊醒后,慌忙披挂提矛迎战,结果因为酒后乏力战败,被迫弃城逃跑,连刘备的老婆家眷都没有保护出来,被吕布控制。张飞见到刘备后羞愧难当,想拔剑自刎,被刘备拦下。后来,吕布听了谋士陈宫的建议,主动和刘备修好,把他的两个老婆归还了他,又让他去小沛驻守。张飞的这次因酒误事,把刘备辛辛苦苦才得到的一块较大的根据地——徐州丢掉了,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占据一个小县城的地位。再后来,就连小沛也没有守住。因此,张飞的这次酒醉丢城,也是刘备第一次步入事业的低谷的开始。这是张飞第一次因酒误事,给刘备的事业上造成损失 。
第二次就是张飞在给关羽报仇的路上,因为醉酒在梦中被范疆,张达割了头,一代名将彻底陨落,蜀汉集团再失一员大将,张飞彻底被酒害死了。
张飞听闻结拜兄长关羽被东吴擒获斩首后,内心万分悲痛,渐渐失去了控制,酗酒、暴戾的本性充分显露。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发酒疯,怒气冲天地疯狂责打军士,把很多人都活活打死了。他的这样的做法,令部下军心涣散。他还下令让手下的范疆、张达三天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范疆、张达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请求宽限时日,结果也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张飞打得满口吐血,还威胁说如果完不成任务就杀掉他们。这二人看到横竖都是死,于是,便铤而走险,在晚上趁张飞酒醉酣睡之际,偷偷潜入大帐将他杀死,并把头颅割掉投奔了东吴。
李老师还举出了几个古代的帝王因为嗜酒 ,丢掉了江山。 夏桀的“酒池糟堤”。有记载,夏桀的“酒池可以运船,糟堤可以望十里”。他每天与妹喜宴饮寻欢,有时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三千人同时像牛一样伏在酒池边使劲喝。最后玩亡了他的夏朝…。
周宣王、幽王都嗜酒如命,有一个叫杨文祐的人,批评周宣王“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恒常醉,政事日无次。”被周宣王抓起来,打240杖而死。----------周幽王与褒姒“日耽于酒”,还闹出个“烽火戏诸侯”的的荒唐事,最后被犬戎人杀死在骊山之下。《东周列国志》里都有记载。
到底是酒的罪?还是人的罪、
有诗为证:
酒为何物勿痴迷
从来嗜酒有危机
且看历来君王错
尽把江山换酒溺
过去,人都没有汽车这样的交通工具,一个人喝醉酒,至多影响到一个人或少数人,也不至于害人性命。像侯宝林相声里说的,喝醉了,了不起躺在马路上喊让车压过去…。别人也就当个笑话看看…。
但现在人以汽车代步,喝多了的开一部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轻则伤人,重则害命,是对人的生命的漠不关心,不只是对驾驶人和他的乘客,同时也是对无辜的大众生命的轻忽。
也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曾经有外省的一辆吉普车,正月在将军墓的石拱桥上坠落翻车,死六人。当地群众发现后,去把车掀起来,车里的人都没有了生命的气息。车内满是酒气。这酒后开车,夺去了六个人的生命,教训太惨痛了。
酒后乱性,某中学元旦曾经举行会餐,在市里某饭店,某一个一直很文雅的政办室男主任,喝酒喝多了,当着众人面,抱住一位女教师不撒手。
古人的酒当然不同于现代的酒,古人的酒充满了诗意,古人的酒也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而当代却不同,现代的人是喝酒,为了喝酒而喝酒,为了一些利益而喝酒,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于是,久而久之,有的酒桌变成了许多官员的第二办公室。据有关的报道,因为陪领导喝酒出人命的很多。
李老师说,就现在网上随便搜,还有很多真实的报道吃喝风、喝酒死人的事,我打开网络,一搜,还真是,很多都是国家权威部门或者报刊上刊发的,受到国家行政部门处理的实例。
2014年5月27日 网络综合报道,当地一名副省级待遇干部带领亲属前往镜泊湖风景区旅游,该景区所属的东京城林业局党委书记及局长在景区鹿苑岛宾馆公款宴请。据宾馆经理介绍,他们吃了镜泊湖里的鱼,喝了当地产的“小烧”(一种高度数白酒)。7月24日早,东京城林业局党委书记被发现在宾馆房间内死亡。11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黑龙江一名享受副省级待遇的干部喝酒致陪酒人死亡的消息,并公布了对这名干部的处理结果:留党察看一年、行政降级处分。(据法制晚报)
2015年6月4日 网上报道,5月23日,泗县山头镇农机站长刘某招待泗县农机局几名公职人员吃饭,其中4名公职人员喝了5斤白酒。酒后,刘某身体不适被送到当地医院治疗,昨天上午被医院宣布死亡。事实上,这在泗县农机局并非第一次,本报曾报道,去年10月,泗县黄圩镇农机站一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陪泗县农机局公职人员喝酒后死亡。
2016年01月27日 澎湃新闻网刊登的,湖南一村支书陪领导喝酒后死亡
李老师说,前几年报纸上曾有报道,某地领导在饭店喝酒,让饭店女服务员陪着喝酒,结果该服务员酒后丧命,领导让公费安葬,并立碑书写碑文:某某因公去世。有人专门为这件事写了篇批评当时的吃喝风文章,在文中建议应该把碑文改为:某某因“公宴”去世。可见前些年吃喝风之盛。
还有普通人请客喝酒致人死亡的报道,走上法律程序。
网上报道,2011年9月14日下 午,原告钟某丈夫曹某在被告欧某家中参加其生日宴请,席间饮用了白酒。晚上九点左右,被告欧某将醉酒的曹某送回原告钟某老房子院场边离去,原告钟某看到后 与被告欧某产生了争吵,被告欧某随即离去。原告钟某未理会醉酒的曹某,曹某独自一人前往原告家新房子。由于新房子还未装修完毕,尚未安装路灯和楼梯护栏。 晚上十一点左右,曹某从家中二楼拐角处摔下一楼。第二天,原告发现曹某身体不能动,遂将曹某送往石泉县医院治疗,因伤势严重又转安康市中心医院治疗。 2014年3月10日,曹某经多年医治无效死亡。原告认为曹某的摔伤是因为在被告欧定银家喝酒过量导致的。原告起诉请求判决被告欧某承担曹某医疗费、住院 伙食补助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误工费、死亡赔偿金、安葬费等损失50%的赔偿责任,即192904.78元。
被告欧某应承担10%的赔偿责任,即35577.3元。一审宣判后,原、被告均未上诉。
还有长汀县南山镇南田迳村民陈某泉在龙岩某饭馆宴请同村陈某安等四人,席间主人以白酒招待客人,至宴席结束,大家都喝了不少,少的喝了6两,多的喝了9两。当天下午,陈某安突感不适,17时左右突然呼吸停止,马上送往医院抢救后,第二天下午宣布死亡。陈某安因醉酒而死,其家属及亲友要求同桌的四酒友承担责任并补偿陈某安死亡损失30万元。南田迳村委会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但由于分歧较大,一直未能达成调解协议,死者家属也拒绝火化遗体。
村委会干部随后向南山司法所报告,请求派工作人员调解。司法所工作人员接报告后,马上赶赴该村,对事情发生经过进行详细了解,充分听取当事人各方意见,并采取背靠背引导、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讲情讲理讲法。最后各方在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下,达成同桌四酒友根据责任轻重分摊补偿数额共补偿死者家属19.5万元的协议。
在我们中国,劝酒风俗源远流长,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请客吃饭、喝酒本是一种常见的联络感情的方式,但是饮酒过量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在饮酒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适可而止。
最近在手机微信上看到一个视频笑话,说的是某单位的一个老领导去世,单位里要开一个小型的追悼会,领导让一个工作人员写悼词,这位工作人员很认真地思考了老领导的一生事迹,写成了悼词。把悼词转载到这里:
魏下垂同志的一生,是解馋的一生,是胃大的一生。他在三十年工作的解馋生涯中,始终全心全意为吃服务,是早也吃,晚也吃,上顿吃,下顿吃,有事理直气壮地吃,没事绕着弯子也得吃,上面来人陪着吃,单位之间互相吃,受了表彰庆祝吃,挨了批评反思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地上跑的,除了车辆不吃;水里游的,除了舰艇不吃;长着腿的,除了桌椅不吃;长着毛的,除了掸子不吃,长着翅膀的,除了风筝不吃。大到黑熊之掌,鲨鱼之翅,骆驼之峰,金猴之巅(脑);小到蝎子、蝗虫、蚯蚓,甚至蚂蚱、五毒四害,无所不吃。他为世界饮食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魏下垂同志,他还是一位诗人,他写下了这样的大作:
啊!
当官不怕喝酒难,万盏千杯只等闲;
鸳鸯火锅腾细浪,海鲜烧烤墨鱼丸。
他的一生正是:
桑拿按摩玩的全,麻将桌前五更寒。
他曾为自己做出了一副对联:
青春献给小酒桌
醉生梦死就是喝
横批:喝死拉倒
他是: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儿没酒再掂对
魏下垂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饭量,继承魏下垂同志的遗志,吃心不改
魏下垂永吃不朽!
到九十年代初,村里有一位研究生毕业后到深圳工作的,中间好几年没有回来过年。这年过年回家探亲。这位不光有学识,原来在村里人缘也很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他的勤学成才的事不光是自己村,在周围十里八乡都知道的。很多家长把他努力学习,又知书达理、学识渊博作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很多家长都拿这位的事迹教育孩子。在家期间,有人来看他,他一般是用茶水招待,有时喝酒他不光自己不多喝,还劝别人,不要多喝,说喝酒要文明的喝,不硬劝酒,让客人随意就是尊敬。他给大家讲了一些酒的知识: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以下,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我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已发展到能生产各种浓度、各种香型、各种含酒的饮料,并为工业、医疗卫生和科学试验制取出浓度为95%以上的医用酒精和99.99%的无水乙醇。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大家熟悉的《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上打虎前喝了十八碗酒,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酒,是一种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酒的文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人都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和文学作品,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把酒问青天”。
酒是好东西,高兴的时候他能助兴,如果适量地喝酒,又有点好菜,心情舒畅,往往会化害为益,收到意外的好处。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量,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即使喝酒不过量,但是下酒菜使用不当,比如下酒菜,用咸鱼、香肠、腊肉这些食品,因为里边含有色素与亚硝酸盐,与酒精反应不仅会伤害肝脏,而且易造成口腔与食道粘膜的损害。 过量饮酒,会对身体多方面造成危害,酒精会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造成呼吸停止,另外由于换抑肝糖原的分解,导至血糖下降也可能有至命的影响。有报告显示部分慢性酒瘾者的大脑皮质有萎缩现象,也有部分病人有智力衰退的迹象。喝酒会损害视网膜,发生"酒弱视"。酒精对人体咽喉部黏膜表面也会产生刺激,因此喝酒的人更容易患上咽炎,从而引起咽鼓管阻塞,产生耳鸣,导致听力下降。喝酒让人容易麻痹,不清醒从而进行失去理智的行为。
如果我们没有节制,经常或者过度饮酒,就像有文章说的那样
“当你喝下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背叛了。你背叛的是你的健康,你背叛的是你的生命,你背叛的是家人对你的关爱。”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家人,就应该适度饮酒。
喝酒还要注意时间,一天中的早晨和上午不宜饮酒,尤其是早晨最不宜饮酒。因为在上午这段时间,胃分泌的分解酒精的酶-酒精脱氢酶浓度最低,在饮用同等量的酒精时,更多地被人体吸收,导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较高,对人的肝脏、脑等器官造成较大伤害。每天的下午14时以后饮酒对人体比较安全,尤其是在下午15~17时最为适宜。此时不仅人的感觉敏锐,而且由于人在午餐时进食了大量的食物,使血液中所含的糖分增加,对酒精的耐受力也较强。所以此时饮酒对人体的危害较小。另外,人在空腹、睡觉前或在感冒时饮酒,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白酒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劝酒本来原来是我们对客人的一种热情,往往都想让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 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有失面子。就像客人到家吃饭,生怕人家吃不好,劝吃饭。用到酒上,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热情过了头,就变成了坏事。这位介绍说,他在深圳喝酒从来不劝酒。酒桌上红酒、白酒、啤酒都放上,自己愿意喝什么就喝什么,不愿意喝酒,或者不能喝酒,就喝水,以水代酒,很文明。越是文化层次高,修养好的人,越是讲究喝酒的文明,从来不强人所难。自己在深圳,也经常有酒会,有的是公司里业务上的事,有的是朋友聚会,大家喝酒、喝茶,听音乐,让客人随意,让客人舒服,就是对客人的最大尊重。大家很随意而坐,说说话,听听音乐,唱唱歌,有益身心健康。还有的在工作之余,看看书,或者几个朋友到有关健身的地方去活动活动,追求一种高雅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经常泡在酒场上的,或者喝酒无度,不会控制自己的人,以后就没有人和他往来了。这些年开放了,国人到国外旅游、以及进行其他的交流活动的机会多了。很多到过国外的人回来后说,我们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引进了很多的东西,其中有好的,但是也有很多不好的。其中对于国外人家的文明,在很多时候没有学过来。比如最简单的行为举止,文明的交流方面,我们就有欠缺。在国外的公共场所,人们说话轻声漫细语,只要跟说的人能够听到就行,从不大喊大叫,从不高声喧哗。而我们很多自己的同胞,却是在这些方面给国家丢脸的。他们大喊大叫,随意丢弃废弃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国家的人,瞧不起我们某些同胞。也影响了国家的声誉和形象。在南方大都市里,从来不像咱们这里这样喝酒吆五喝六的,大声喊叫,搅得四邻不安,喝的酩酊大醉。还举例子说,北方某政府部门曾经劝酒把外资吓跑了。因为他有学问,在当时是村里学问最高,也是同龄人引以为豪的。他不光与年轻人说得来,还主动拜访自己家的长辈和本村的长辈,还把教过自己的本村的老师请到家里进行招待。父母在村里很本分,也很有人缘,他说的话很多人觉得对,都很赞成。对他劝大家适当饮点酒,不硬劝酒的说法很赞赏。似乎给当时村里酗酒成风的污浊气息中,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很多年轻人,根基没有坏,只是缺乏合理的引导,当他们真正的认识到不合适的做法时,就会改过从善。他还劝大家可以少喝酒,多喝点茶,包括咱们当地生长的野菊花,都可以当茶饮用,既降火,又明目,何必非要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又花钱,又难受,自己还受罪,又让家长担心,糟蹋了自己的身体。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会有爱心,会孝敬父母,善待朋友呢?大家有时间可以多学门手艺,学点知识,将来会用得着的。这位既有学问,又有美好的品德,还保持着家乡纯朴善良的品德,说的话非常中听,很有说服力。他说能喝酒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本领,会控制自己饮酒,才是高人“酒品如人品“。
他送给大家几句话: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祸自消。
然后讲了这几句话的来历。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喜欢喝酒,但是要有节制,微醉乃止,这才是喝酒的最高境界;爱好女色,但不沉迷,这才是英雄豪杰。
上面这句话北宋的一个故事:相传苏东坡和佛印在大相国寺对饮,趁着酒意浓,佛印随即做了一首“酒色财气”诗。
酒色财气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
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也随即附上一首诗: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
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佛印和苏东坡两人做的酒色财气诗,都是劝诫世人不要嗜酒、贪财、好色、逞气。佛印主要是劝诫大家直接戒掉酒色财气,而苏东坡则是劝诫大家面对酒色财气要有个度,千万不可无休无止,终日沉迷于酒色财气。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酒,少喝是享受,多喝须忍受,再喝准难受。
村里还有一位在南方某部队服役的军人,在部队提了干,回村后也传递了相似的信息,村里人以这两位为楷模。在人们心目中有威望的人的话,人们容易听,山区人由于本性的善良、朴实,从善如流,由于在心里对两位在外地生活的同乡非常的尊重、敬佩,甚至崇拜,他们的话还是起到了不少的作用。
以后在多数长辈们的劝阻下,在很多教训的残酷现实中,人们开始醒悟,渐渐地喝酒风气下去了些。有不少的人开始用茶招待客人,有不少的人慢慢习惯了喝茶。有的人家还在山坡上自己的地里种了适合咱们这里气候生长的茶树,也有的开始做菊花茶。
但是两位毕竟不能在家守着,喝酒的风气确实好转了,但是其他的方面由于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难以改观,但是大家都很怀念过去六七十年代很干净的岁月。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希望能够有人把社会上的歪风除去,还大家一个朗朗的天空。
对青年人,对全社会的公民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还需要常抓不懈,更需要政府部门做好的引领。虽然山区人民善良,用宗教的一句话说叫有慧根,但是再有慧根的人,也需要有道行的师父引领,我们现在就缺少这些。现在浮夸、大办婚宴越来越厉害,这是人们受到物欲横流的大环境影响,道德在败落。网上还经常报道某明星的婚宴、生日宴,少则几万,多则上亿元,无形中给人们起了讲排场、讲阔气的暗示和引导,再看看现在的电视剧,现在的网络,到处充斥着黄毒、凶杀、明星出轨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电视剧上的各种暴露的镜头,床上戏,对年轻人、对全社会在灌输邪门歪道,国家应该好好管管。
用公款吃喝,屡禁不止,只是近几年才有所收敛。前几年见过一个报道,说公款吃喝,半年吃掉我国一年的军费开支!
有人将中国的酒桌,称之为文化,即酒桌文化。酒是用来品鉴、享受的,可后来酒一旦上了酒桌,它就成了人们互相伤害的工具。吃饭是好事,是天大的好事;喝酒也是好事,是比天大的好事稍为小那么一点的好事。可现在,好事变成了坏事。
據有资料說我们中國人一年喝掉的酒能把西湖填滿, 这些酒宴体造成伤害,还造成很大的浪费。现在每一次婚宴,或者其他的宴请完毕,看着满桌的剩菜,大脑马上展开联想,每天,全中国的饭局会有多少,这个不好统计,可以想象其数量之大,那每桌会有多少食物被浪费,这个更不好统计,可以想象其数字之惊心。在这个世界上,食物并不能算得上充足,还有很多人在饿肚子,还有很多人不能保证一日三餐。李老师认识在市郊区教学时,认识一个养猪专业户,喂猪的饲料主要就是从饭店里拉来的泔水,泔水非常的肥,里边有完整的鸡、鸭、鱼等,有的动都没有动,就倒掉了。这位一天要拉两趟,早晨去把昨天晚上的拉回来,下午去再把中午的拉回来,李老师天天见,看着桶里的那么多好东西,都心疼。
每次进行严查吃喝风的时候,酒店门口的公车就偃旗息鼓,只要“严打”一结束,马上他们就卷土重来。
李老师介绍了开国领袖们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特别是毛主席一生艰苦朴素,从不浪费的作风。
一位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后来到某基层单位任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痛心的回忆说,毛主席一生很简朴,穿衣吃饭很随意,从不铺张浪费。毛主席自己的伙食也很简单。这位人员说,可是自己有时招待客人,一顿饭就吃掉了毛主席一年的伙食费。可是当时下边的风气如此,没有办法。
近几年,在中央高压反腐的状态下,吃喝风确实才真正的得到遏制,因此也断了某些高档酒店、酒楼的财路,许多曾经人满为患的高级消费地方,关门了,或者改成经营别的了。吃喝风造成了民族精神的堕落。
接着,李老师讲了自己在一些报刊资料上看到的毛主席对吃喝风的一些事。
据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15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毛主席一家的伙食费我给定的是每天3元。”但是,毛主席看了后,嫌高了点,经李银桥解释还包括“待客的钱”,他这才提笔写了“照办”二字。保健医生王鹤滨也说:“毛主席不准我们提高伙食标准,对饭菜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他老人家保留着湖南人一般的饮食习惯。”
平时吃饭,四菜一汤。根据多位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建国后,“主席的正餐一般是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鱼,一个半荤半素,一个全素”。毛主席从来不对饭菜发表意见。
在吃喝用的生活细节上,毛主席绝不许搞特殊。他说:“中国不缺我毛主席一个人吃的、用的、花的。但是如果我毛主席白吃、白喝、白拿,下面的人都会照着做,这个国家还有法治理吗?”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领取的是国家一级工资,总数610元,三年自然灾害他带头将工资降到了三级工资404.80元,其中,每月吃饭开销100元左右,哪怕从中南海供应科拿一棵菜也要付钱。
毛主席的孩子一个星期跟他吃一顿饭,平时吃食堂。遇到外地给毛主席送来少量土特产,他都叫工作人员送给幼儿园,或者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把这些东西送给自己的家人。毛主席请客,除了外宾外,都是用自己的稿费来招待客人,而且都是四菜一汤,他自己点一个菜,请客人点一个菜,然后配两个蔬菜,一碗汤。
1950年2月,毛主席访苏回国,顺路考察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几处工业基地,受到了地方领导的热烈欢迎,哈尔滨、沈阳两市精心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毛主席一行,留下了毛主席痛批大吃大喝的故事。在哈尔滨的接待宴上,毛主席只吃了点蔬菜和米饭,餐后,他严肃地对哈尔滨市领导说:“我们国家还很穷,不能浪费,不能搞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米饭和蔬菜就可以嘛!”面对沈阳更加奢侈的招待宴会,他只是礼节性地陪同客人喝了几口葡萄酒,吃了一点儿青菜,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抽烟。之后,他批评沈阳市的领导:“同志们,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们一层一层效仿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第二天,在中央东北局、辽宁省和沈阳市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怒不可遏地批评“吃喝风”。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以不分昼夜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日夜操劳,殚精竭虑,并以身作则。当时,政务院典礼局接待外宾讲形式、重排场。欢迎外宾的国宴丰盛异常,质量既高,数量又多,以致宾客酒足饭饱之后,满桌菜肴还没有吃掉几分。毛主席对此有些不高兴。
经过几次这样的场面,毛主席在一次接待外宾后散步时,对陪同的负责同志说:“接待工作有两大浪费:一是礼仪繁多,搞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浪费了大家很多的时间,要知道,时间浪费了是不能挽回的,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这一点一定要改进!其二是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要知道,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你们可知道种一株稻子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结稻谷,几株稻子才能做一碗米饭?种一棵麦子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长出麦穗,几棵麦子才能做一个馒头?有谁算过这笔账?古人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嘛!”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刚离开广大的农民群众,不能忘本!国家正在兴建,要节约国家的资财,人力物力都不能浪费!”说完,毛主席表情非常严肃,对身边的人说道:“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
对共产党内的腐败,毛主席看得非常清楚。1975年末,在他临终前他说过这么一段话:“做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官员们最怕的就是这段话。毛主席要发动人民打倒贪官污吏。
这就是现在一些人党内的人,一些当权者,总是千方百计的要淡化毛主席、否定毛主席、批判毛主席的目的所在。 毛主席是要告诉全国人民,要真正的认清什么是真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假马克思主义,要人民群众真正的觉悟起来,真正的当家做主人,真正的行使起监督政府的权利,对于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危害社会主义的、反人民的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保卫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让人民,免吃二遍苦,免受二茬罪。 同时也是告诫全党要谦虚谨慎,要艰苦奋斗,不要忘本。下面这段话就暴露了他们的目的:“英明领袖与群众运动禁绝不了胡吃海喝。毛主席屡次想纠正这股歪风,甚至发动群众性运动,但最终都未能完全制止大吃大喝的现象。事实证明,单靠一个人的英明神武,靠一两场全民运动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官员的‘吃喝风’”。
是的,消除腐败要靠制度。可我们的制度在哪里?不要搞毛主席式的群众运动,人民群众欢迎建立制度。
李老师说,毛主席说文革七八年来一次,实际上他已经建立了群众监督制度。但是在他去世后, 被后来的领导取消了,还进行了批判,这就是贪污腐败当今盛行的原因。
现在有的人既怕运动,更怕制度。比如官员财产公开是制度吧。我们不是也害怕,也不敢,也反对。我们既反对运动,也反对制度,腐败就很难消除 。
大家心知肚明,如果某些官员财产公开,就是某些官员的末日:丢官,蚀财、坐监、枪毙,对官员的冲击比文革大得多,就是一场革命。因为,这些人忘了毛主席的教导,忘乎所以,贪得太多,什么坏事都干,后悔晚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