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消失的烧瓦匠人:“仿古”热潮下迎新生曙光
青砖小瓦马头墙,诉说着一个家族的荣耀;回廊挂落花格窗,镌刻着一段岁月的传奇。如今,行走在各个古镇巷口,一座座青砖黛瓦的仿古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民众的视线中。在“仿古”热潮下,行将消失的烧瓦匠人又迎来新生曙光。
今年55岁的周利光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周村制作仿古砖瓦窑厂的窑主,同时也是宁波为数不多烧制砖瓦的匠人之一。
自16岁从学校毕业后,周利光就开始跟着祖辈学习烧制古砖瓦。“那个时候大大小小的窑厂有好几个。”周利光解释道,千百年来,瓦是建土房的必须品,瓦匠在当地是很走俏的职业。
而彼时的奉化,正是窑火最旺的时候。
周利光笑着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的瓦片房堪称农村的“豪宅”,“有房有车”则在村里可以“挑对象”,“瓦片房加自行车,那是找对象的‘高配’。”
尽管瓦匠是份走俏的职业,但在旧时的农村也意味着辛苦。据周利光介绍,窑厂制砖瓦的泥取自河道,“根据奉化江水的涨落时间去取泥,一只船两个人合作,一个江边取泥,一个把泥脱水搬到船上。”
取江泥有许多讲究,江里积水滩的泥叫青泥,用来烧瓦片,而盘水滩的泥只能做青砖。而从江河里采来的泥要堆放数月,沥出水分后再进行炼泥、醒泥。窑工不断地用脚踩,使其富有韧劲,然后制坯,用钢丝切取泥料,利用模具或手工制作成型。
和泥、铲泥、挖泥、揉搓、割切、扣斗、抽坯、端坯、拾坯、运坯、上架……这是烧瓦的十几道工序之一,凭着扎实的手艺,周利光成了远近闻名的瓦匠。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以瓦片房“为豪”的农村逐渐出现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这对瓦片市场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对这个传承千年的烧结工艺造成了颠覆性的变化。
“老百姓都去盖楼了,瓦片房也越来越少了。”作为瓦匠,周利光也逐渐淡出了民众的视野。
俗话说“时尚是个圈,所有的元素都会流行回来”,这些年,随着仿古建筑“热”的兴起,青砖青瓦又有了用武之地,周利光的脸上又有了光彩。由于手工瓦的结实、耐用,遂成为了现在仿古建筑的主要瓦片来源。
如今宁波南塘老街、月湖西区改造、莲桥街古街区保护等工程,所需的80%仿古砖瓦都从周利光处订货。而他也直言:“因为手工制作,每年只能烧10窑左右,很难扩产。”
双手沾些许水,将泥土捏成块,搓成长条,捏出走兽的四肢……在吴海全的手中,一只只走兽“跃然泥上”。今年71岁的吴海全是周利光从鄞州请来的老师傅,负责走兽的制作。
“烧砖瓦很辛苦,像吴师傅这样的熟练匠人很难找。”在仿古建筑热带来瓦片市场的同时,周利光也静下心来思考了这项手艺的未来,“希望有年轻人可以传承这项古老的手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