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江
江者,水也。
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为中国革命,运筹帷幄,迎硝烟,战烽火,走江跨河,临湖赴海,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毛泽东第一次见识到的江水是长沙的湘江,江水宽阔、清澈、宁静,缓缓地流向前方。成就他远离故乡的是他的表兄王季范。那时13岁的毛泽东停止了在私塾的学业,在家中帮助父亲务农。热爱读书的毛泽东非常想继续求学。是他的表兄王季范,在毛泽东人生的关键时刻,引领方向,做通了毛泽东父亲的工作,使少年毛泽东得以继续求学,走出相对闭塞的韶山冲,走向一个广阔灿烂的世界。
1911年王季范领着少年毛泽东来到长沙求学,直到1923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多年之久。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陈章甫等登临岳麓山、橘子洲头游览,畅游湘江,纵论人生国事,寻求革命真理。组织发起了“新民学会”、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了《湘江评论》,再后来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领导长沙工人的罢工,促成了湖南全省总工会的成立。长沙是毛泽东初期革命的中心,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情感。
1925年毛泽东重返长沙,重游当年学生时代的旧地,听湘水汩汩的波流逶迤,看岳麓山层层尽染的枫叶,不禁回忆起在长沙求学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中国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风云际会,慷慨之余,欣然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悠悠流水,不舍昼夜,流出了岁月,流出了人文历史。在激昂的词句中,展现出青年毛泽东凌云壮志、磅礴气概和远大抱负;洋溢着青年毛泽东特有的精神风采。
这首词最早见之于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后经毛泽东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1957年创刊的《诗刊》上。这是毛泽东最早借吟咏江水直抒胸襟的一首诗词。且传诵最广,引用最多,气魄最阔,影响最大。
这以后,毛泽东走出长沙,引领着中国革命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纵横驰骋。毛泽东诗词中所提及写到的江水,伴随着他的足迹也频频迭出。写汀江:“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写赣江:“此去何行?赣江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红军长征时,面对金沙江的急浪险风,毛泽东挥毫笑谈:“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在这些江水中,毛泽东非常钟情于写长江。在《菩萨蛮·黄鹤楼》中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之句;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句;在《七律·登庐山》中有“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在写长江的诗词中,毛泽东倾力最大的是1956年所写的《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视察长江大桥施工,并于6月1日、3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时写下的。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毛泽东对未来美好景象的展望。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用典手法高超,对仗工稳,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和“又”,也形象地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接着笔势一转,写到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充分地把游泳的特定环境描写了出来,把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表达了出来。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诗人藐视天堑的气度,何其恢宏而开阔。第三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由此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以《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首词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词的下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风”作首字,承接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飞架南北”“高峡出平湖”的历史意义。
全词凌云健笔,意趣纵横,画中有画,诗中有诗,震古烁今,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颂歌。这首词手稿本中原题《长江》,1957年交《诗刊》发表时改为《游泳》。
江水伴着毛泽东一生的革命生涯,或咏之,或颂之,或歌之,借其点睛之笔,窥见毛泽东一生的政治抱负和他那气魄宏大的胸襟;领略他每临历史风云,那种雍容不迫、审时度势、指挥若定的伟人风采。今天,呼吸、重读毛泽东这几首咏江水的诗词,感受从诗词中所体现出的英雄气息与民族气概,更是弥足珍贵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