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打通经脉 筑牢根基——文艺创作如何强起来

作者:杨利景 发布时间:2019-05-10 15:31:20 来源:人民网 字体:   |    |  

  文艺强起来的标志是高峰涌现,前提是文化基础牢固、保障体系健全,这就需要发挥地方和行业的文艺主管部门补短板、强弱项的保障作用

  地方与行业的文艺主管部门在引领市场、塑造市场同时,应当在市场冷落处多发力、勤用力,与市场形成互补效应,推动文艺不断强起来。

  一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在文艺领域,市场主导的分配机制有时并不能完全体现劳动者价值含量。以影视为例,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明星大腕高片酬占据影视投资绝对份额,剧本创作、后期制作等人员薪酬被一再压缩。音乐创作也是如此。一首流行歌曲火起来,最大受益者往往是歌曲演唱者,词作者、曲作者获益很少。演员和歌手的演绎固然关键,其他环节并非无足轻重:一部影视剧,剧本是一剧之本;一首歌曲,词曲本身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除了对薪酬进行合理限制,更重要的是加大版权法规执法力度,让创作者通过版权收入获得应有收益,激发创作热情。

  二是构建立足长远的人才队伍。文艺繁荣发展,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建立健康良性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市场意识加强,一些影视机构、文艺院团更愿意在人员配置上向台前演职人员倾斜,这固然重要,但原有的编剧和研究人员被一再压缩,有的甚至取消,显然也不利于文艺创作。事实上,这些隐匿在市场背后的力量,虽然很难直接在市场上赚取真金白银,但对于文艺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再比如,文联、作协系统里活跃着一大批文艺评论工作者,他们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地方与行业的文艺主管部门加以宏观调控,让人员设置更加有利于文艺长远发展和文艺生态建设。

  三是搭建多元推介展示平台。应该说,当下为文艺发展搭建的各类平台已经非常丰富,目前主要矛盾是平台不均衡、机会不均等。以电影为例,商业电影可以凭借雄厚资本优势,抢占包括院线在内的各种紧缺资源,从而获得更多展示机会。为数众多的小成本电影就没有这么幸运。很多小成本电影艺术水准也很高、现实性也很强,但与商业电影同台竞争、争夺院线,偶尔一两部胜出,改变不了大多数小成本电影不声不响、陷入沉寂的命运。戏曲也存在同样问题。一些小剧种因为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很难获得足够展示平台。地方与行业的文艺主管部门在搭建平台过程中,应该在多元化上做文章、下功夫,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同时把机会、平台更多分享给被市场冷落的艺术门类、艺术群体,推动形成多元共进、美美与共的蓬勃局面。

  四是设计更多重心下移的文艺项目。目前,在项目推进方面,瞩目高端、立足精品者居多,能够惠及基层尤其是专注基层文艺发展的好项目还比较匮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地方与行业的文艺主管部门要在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培养文艺队伍,打造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文艺轻骑兵”。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拥有一大批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他们是基层文艺生力军、是文艺火种的传播者。他们的作品接地气、有泥土味儿,往往深受百姓欢迎。以项目形式对这些基层文艺人才进行扶持、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准和艺术品位,是目前较为迫切的任务。这不仅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的有效方式,更是夯实文艺基础、推动文艺向更高峰攀升的必要手段。

  文艺强起来的标志是高峰涌现,其前提是文化基础牢固、保障体系健全。这就需要一方面发挥文化市场积极作用,一方面发挥地方与行业的文艺主管部门作用,补短板、强弱项。把更多资源向短板项和薄弱处倾斜,正是培根固本、夯实根基的有效手段,将更好推动文艺由“高原”迈向“高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