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复制”锦旗 几许治淮往事
在安徽蚌埠的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陈列馆里,悬挂着一面紫绒金丝绣锦旗,锦旗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几个金灿灿的大字,笔力遒健,气势如虹。
治淮陈列馆讲解员江博君介绍,这面锦旗并非历史原物,而是聘请苏州工艺巧匠制作的复制品。这面“复制”的治淮文物不仅勾连起70年前那段如火如荼的治淮历史,也见证了新中国治淮思路与治淮机构的不断沿革。
1951年,由邵力子任“代理团长”的中央治淮视察团一行32人代表毛泽东主席视察治淮工程。临行前,毛泽东亲自会见了邵力子,并嘱托他将绣有自己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4面锦旗,分别赠予治淮委员会以及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治淮机构。
早在1950年3月,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在南京成立,随着政务院做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工程总局奉命迁往安徽蚌埠,随后,国家治淮委员会成立,蚌埠正式成为治淮“中枢”。
因此,1951年5月3日,中央治淮视察团第一站就来到安徽蚌埠,邵力子亲手将两面锦旗,分别授予治淮委员会和皖北治淮指挥部。
为配合毛泽东题词,《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央治淮视察团《告淮河流域同胞书》,“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迅速传遍了沿淮工地。据统计,从1950年冬到1951年春,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上堤民工达220万人,各地参与治淮的水利专家、工程师、大专院校学生超过13000人,淮委在水陆运输线上组织起庞大的运输队伍,将20多亿斤的治淮物资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送上工地。
随着新中国治淮工作不断深入,党中央的治淮思路与治淮机构也在不断调整。1958年7月,治淮委员会撤销,此后13年间,治淮工作由流域内苏、鲁、豫、皖四省分别负责,而那面锦旗也在人员与机构不断整合中不慎遗失。
1971年,为加强治淮工程规划,特别是实施省际大型骨干工程,经国务院批准,治淮规划小组办公室(淮办)在蚌埠办公,此后,治淮委员会又在蚌埠恢复重建。1975年,为庆祝新中国治淮25周年,淮办聘请苏州工艺巧匠复制了那面承载着激情岁月的治淮锦旗。
2010年10月18日,为纪念新中国治淮60周年,治淮陈列馆正式开馆,这面锦旗向来访者深情讲述新中国治淮人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