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涅:从电影《革命者》谈起
以革命先烈李大钊为主角的《革命者》就要上映了。余涅有机会了解了一些情况,谈两点对本片的印象吧:
第一,这部电影拍成了流水账,没有揭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也没有真正的高潮。
第二,影片中,主人公缺乏真正深沉厚重的革命家气质,反而有点像今日的网红(如胡锡进之类)一样肤浅,表现欲过强,无论看到什么人都忍不住要夸夸其谈地说上一番。
这些年来,随着宏观形势的的变化,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多了起来,但在余涅看来,精品很少,大部分味道都有点怪怪的,不用仔细品味,你也能够体察到主创人员戏谑的态度。
为什么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总是拍不好?
余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主创人员是带着某种“事后诸葛亮”的心态搞创作的。
这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世界观还是全盘西化的(尽管近年来有所收敛),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英美“自由主义”才是“人间正道”,是“主流文明”,美国和西方才是中国的“未来”。
站在这个立场上看历史,他们会认为那些革命先辈走错了路,是做了无用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所以就情不自禁地想戏谑、调侃一番,以展示自己智力的优越。
比如在《决胜时刻》中,导演就会让革命领袖们在美国宗教忏悔音乐《奇异恩典》的旋律中感慨万千——在余涅看来,如果这都不算恶搞,那世界上真就没有恶搞了;
二是,这些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新世界。比如李大钊就曾经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但是,由于历史的复杂性,二十世纪后期,国际共运陷入低潮,以私有化为旗帜的新自由主义全球肆虐,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重建了剥削制度,革命果实落入反革命手中,几代人积累的财富也被少数权贵瓜分。
站在“聪明的”“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些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行为,简直是“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是“替他人做嫁衣裳”,作为既得利益者或靠既得利益者为生的帮闲,他们由此产生的感觉是鄙视和蔑视,而不是感恩和崇敬,这种心理不可避免会被带入到“创作”中去。
《革命者》的监制是著名的管虎,从余涅了解的情况看,管虎这位监制的话语权实际上超过了导演。
那么,管虎对革命先辈的感情究竟如何呢?看过他执导的《金刚川》人,都会多少明白一点。管虎还有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斗牛》,在这部影片中,似乎八路军每次出现,都会给老百姓造成重大灾难,而且,八路军的首长也完全是用一种戏谑、不严肃的态度对待老百姓。
看一个人的过去,就能够知道他的未来。看了管虎以前的作品,我们还能对他监制的影片抱多大希望吗?
当然,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拍不好,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就是主创人员实际上不敢直视革命先辈的初心,他们只好采取“含糊其辞”的做法,只是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不味道怪怪的了。
也许会有人问余涅:你既然这样说,电影还看不看呢?
余涅的建议是:当然要看了,但要用分析的眼光去看,要通过批判与思考,最终收获我们自己的东西。
预祝《革命者》票房大卖。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