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延安精神薪火相传

作者:江英 发布时间:2022-03-27 08:52:40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日军轰炸延安画面

朱德亲笔信画面

  浓郁的陕北风情,把我们带进革命圣地延安。近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3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这部文献纪录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延安革命历史,是对延安精神的又一次深入解读。

  一

  《我们,从延安走来》从当下视角,深入解读延安精神的思想内核。该片改变以往不少同类主题纪录片以时间为主线的结构方式,换以专题方式搭建结构,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

  第1集《脊梁》,着重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以雄辩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第2集《求是》,主要阐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点讲述延安整风和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3集《为民》,以大量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政论情怀、故事表达,使该片有温度、有细节、有人物、有感情。片中讲到《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一位与死神擦肩而过、长途跋涉来到延安的年轻音乐家——冼星海,根据诗人光未然的新作《黄河吟》,经六天六夜创作,谱写了《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一百多人演唱了《黄河大合唱》。这首大合唱用高亢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吼声,唱响了四万万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时代强音。片中使用了他女儿冼妮娜的受访录像。她说:“为什么能写出《黄河大合唱》这么好的作品,他就是把自己的苦难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他把每个音符都变成一颗射向敌人心脏的子弹,他用自己火辣辣的心去点燃千千万万的劳苦群众。”在讲述百团大战时,片中不仅细述了百团大战过程,还追溯了该战役名称产生的缘由。片中使用了时任八路军总部作战参谋王政柱的受访影像。他说,当向彭德怀汇报参战部队有105个团时,彭德怀说:“不管一百零五,一百多少,我们就叫‘百团大战’好了。”“百团大战”,从此名震中外。

  二

  《我们,从延安走来》运用大量原始文献,使片中内容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上。片中展示了1937年11月朱德的一封亲笔信。那时,朱德正在山西抗日前线指挥作战。他给在四川泸州的旧时好友戴与龄写信说:“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这封信不禁令人感慨:领兵万千,每月只有津贴五元;赡养老母,不得不私信求助于故交,朱德廉洁自律又何其重!

  片中还大量使用当事人口述,将观众直接带入历史情境中。片中生动描绘了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刚到陕北的情况,部队虽然衣衫褴褛,但表现出严明的纪律。吴起镇陈湾村村民韩义周,在2013年受访的影像资料中说:“长征部队到吴起,在十月多到十一月来,看到那些人恓惶(可怜)得很。穿着麻鞋,腿晒得黑黝黝的。来到这里,老百姓都拥护呢,纪律严得很。”纯朴的讲述、真切的回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事人口述历史不仅增加了纪录片的纪实性、故事性,而且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深入。

  挖掘珍稀影像资料,让观众眼睛一亮:原来历史离我们这么近。片中,一段反映延安的彩色影像资料,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这是迄今所知中共领导人第一次出现在彩色影像中。影像资料中还有普通的百姓,有露出淳朴笑容的八路军战士。这些彩色视频是1944年到延安的美军观察组用柯达彩色胶卷拍摄的。这些胶卷当时主要用于军事侦察。其中留下的延安影像,显得尤为珍贵。抗日战争中,日军飞机对抗战后方的轰炸,人们更为熟悉的是对重庆等城市的大轰炸。然而,根据史料记载,由于延安的重要战略地位,日军也出动军机对延安进行过大轰炸。但具体情况,许多人并不了解。《我们,从延安走来》第一次把日军轰炸延安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动摇不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念,宝塔山在炮火硝烟中巍然屹立。

  让文物说话,使历史在人们面前活起来。片中以小见大,反映了发生在延安和陕北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1936年2月,红军发起东征战役,一路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农民白育才家的窑洞里,毛泽东在一张小炕桌上,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诗词《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那张普普通通的陕北农村小炕桌,成了一件珍贵文物,见证了一首伟大诗篇的诞生。在中共七大的文物中,人们以往在纪录片中常可以看到代表们的代表证,该片此次还向人们展示了大会送给每位代表的笔记本。它用延安自制的毛边纸制成,扉页印有毛泽东的题词“实事求是,力戒空谈”,生动反映了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三

  厚重的黄土文化、浓郁的陕北风情,让该片非常接地气。延安地处黄土高原、黄河之畔,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有着特有的文化气质和品格特征。该片从文字、影像、访谈到音乐,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沾泥土、接地气。

  文献纪录片的命脉在于真实,而这种真实又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和长期积累。在本片的创作中,主创团队前往10多个省的市、县调研,拍摄了近50处革命旧址、各种文物照片260余件,翻拍历史照片400余张,收集整理各类视频资料349条,档案资料44条,音像资料708条,使纪录片的创作建立在可靠的史实基础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主创团队还找到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时的音频资料。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广播和电视事业的发端。

  同时,这部纪录片的问世,也是多年来关于延安学术研究和影视创作积累的结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陕西广播电视台在10多年来,共同创作了延安纪录片“三部曲”,包括5集纪录片《大鲁艺》、2集纪录片《延安延安》和这次的3集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我们,从延安走来》使用的大量素材,是多年来积累的结果。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长征路上,不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延安精神都将引领我们奋力前行。该片结尾,有一段内容意味深长: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从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前往华北。回望陕北起伏的群山,他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