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延河岸边激荡壮美旋律

作者:林国宏 发布时间:2022-05-22 08:25:20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秧歌剧《兄妹开荒》。吴印咸摄 资料图片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始终闪耀着崇高的理想光辉,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力前行。这其中,延安时期的音乐创作,尤为引人注目。

  一

  80多年前,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救亡图存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大批音乐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革命根据地,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他们以音乐为武器,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长城内外,青山帐里,到处唱响《黄河大合唱》悲壮雄浑的歌声;战地前沿响彻《游击队之歌》勇敢乐观、坚定必胜的旋律;宝塔山下,延水河旁,回荡着《抗大校歌》《延安颂》大气磅礴的壮美旋律……这些音乐作品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凝聚了民族意志。

  在抗日烽火的洗礼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思想品格得到磨炼,境界得以升华。但是,有些音乐工作者,由于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仍以资产阶级思想对待延安的抗战文艺工作,在对待工农兵的态度、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政治与艺术的关系等问题上都还需要有一个充分认识和适应的过程。时任鲁艺教员,实验剧团主任钟敬之说:“尤其在有的同志中还存在不少‘糊涂观念’,在思想上轻视文艺的普及工作,看不起民间艺术,不愿做‘突击性’工作,认为这些只是在完成‘政治任务’,没有艺术创造的意义。有的同志沉浸在西洋古典作品的世界里,创作上轻视小形式,热衷于搞大作品,演大戏……出现了严重脱离实际的所谓‘关门提高’的倾向。”这些倾向在当时的音乐创作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面对文艺界存在的种种问题,毛泽东同志亲自找文艺工作者谈心,与鲁艺的教员们集体谈话。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以后,文艺界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积极总结以往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深入剖析和纠正过去各种错误认识。

  二

  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文艺工作者们与群众工作、生活在一起,认真学习研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以广泛流行于东北、陕北农村的民间艺术——秧歌为主体,熔歌、舞、戏剧表演于一炉,创作出“秧歌剧”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把秧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推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秧歌剧以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少、道具简便、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等特色深得群众喜爱。一时间,这种接地气、深入浅出、淳朴乐观、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秧歌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著名的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旱船》《动员起来》《宝山参军》《一朵红花》《十二把镰刀》等。这些作品热情讴歌了翻身做主人的边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限深情,真切反映了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减租斗争、努力学文化等热火朝天的生活。这些作品注重运用群众语言、体察群众情感,极富艺术感染力。许多秧歌剧不仅在革命根据地演出,而且很快传到全国各地,极大鼓舞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这一时期,在中国音乐史上诞生了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民族歌剧《白毛女》。作品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热烈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冲破旧社会的藩篱,建立新社会的勇气和决心,生动表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音乐写作中,创作者将西方歌剧的音乐体裁形式与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采用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音乐语言,通过极富特色的“板腔体”结构形式,生动刻画出剧中人物,展现了人物间的戏剧冲突。作品一经演出就受到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喜爱,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反响。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一座高峰,至今仍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它的成功源于创作集体长期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充分学习厚重的民族民间艺术,并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精华,探索出一条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之路。

  三

  《讲话》精神作为指导我党文艺工作的重要理论,也极大影响着我军文艺工作原则的形成。1942年8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召开文艺工作会议,聂荣臻作了《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诸问题》的讲话,结合《讲话》精神,深入剖析部队文艺工作面临的问题,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加强党性。1944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会议上,时任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的萧向荣指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在这个正确的方向指引下,军队的文艺工作要贯彻‘为兵服务’的工作原则”。自此,“为兵服务”与红军时期就已形成的部队文艺“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成为了我军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文艺工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大批优秀的军旅作品创作出来,如歌舞《拥军花鼓》、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歌剧《王秀鸾》等。

  80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始终践行《讲话》精神,辛勤耕耘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百花园中。著名音乐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谈起学习《讲话》精神时感慨万千。他说他的毕生创作都归结在两点:“一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生活是唯一创作的源泉。二是文艺创作要向传统学习、向民间音乐学习。这些重要的思想渗透到我的心灵和血液中,在我的头脑中生了根,牢记了一辈子。”

  今天,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都与延安时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讲话》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没有改变,它始终指引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前进的方向。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