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这些年轻漫画家为何冒着风险奔赴延安?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和影响下,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大规模抗日爱国运动。但这一爱国运动遭到国民党军警的疯狂镇压,一时间舆论哗然。
1936年第八期《独立漫画》杂志刊登了一幅名为《一二·九》的漫画作品,描绘了学生与军警在北平城门下斗争的一幕。
这幅作品人物众多、线条复杂,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漫画作者是当时只有21岁的华君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淞沪抗战打响。三个月后,上海沦陷。华君武不愿做亡国奴,却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
就在华君武迷茫惆怅之时,亦师亦友的兄长黄嘉音赠予他一本书——《西行漫记》。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甘宁边区,深入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后来,斯诺将自己的见闻写作成书,命名为《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次年,《红星照耀中国》的中文译本以《西行漫记》一名出版。
这本书为当时很多像华君武一样迷茫的年轻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在中国的西北还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尔虞我诈,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这与华君武所在的沦陷区上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他对延安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于是,他下定决心奔赴延安!
1938年8月,华君武离开上海。黄浦江边,他对着前来送行的好友黄嘉音、蔡若虹大喊:“你要来呀!你要来呀!”。
一个月后,华君武在长沙遇到了上海的漫画家朋友们。原来,淞沪会战打响后,上海的漫画家们成立了以叶浅予为队长的救亡漫画宣传队。他们之中有“三毛之父”张乐平,也有后来新中国动画片事业的领路人特伟。
图:救亡漫画宣传队(右一张乐平,右三特伟,右五叶浅予)
听了漫画界师友们的热血经历,华君武更加坚定了北上去延安参加革命的信念。他与朋友们话别,辗转进入西安,很快找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
看过介绍信后,当晚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就告诉华君武,第二天即可启程前往陕甘宁边区。但这段路并非坦途,国民党在西安到陕甘宁边区之间设置了七道关卡,拦截前往延安的革命青年。
为了让华君武安全穿越封锁线,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为他开具了“八路军文书上士”的身份证明。
利用军人的伪装身份,华君武顺利通过咸阳关卡,再行进300多千米,最终抵达延安。
1938年初,毛泽东在延安提出:我们需要成立一个抗大、陕北公学式的艺术学校。很快,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应运而生。当时华君武的好友、毕业于上海美专的漫画家蔡若虹,成为美术系教员的人选之一。
蔡晓晴出生于延安,是蔡若虹的长女。回忆起父亲当年的选择,她更多的是一种理解。
通知蔡若虹的任务落到了时任《新华日报》美术科科长,同时也是蔡若虹的单线接头人——张谔的肩上。
1939年1月3日,蔡若虹和妻子夏蕾从香港出发,与张谔一同北上。
到达重庆后,张谔与蔡若虹夫妇暂别,回到新华日报工作。之后,蔡若虹与夏蕾继续北上,终于在从上海出发的7个月之后到达目的地延安。当时,来接他们的人正是华君武。
到延安后,华君武和蔡若虹先后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学习。1940年底,张谔被调回到延安,担任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美术科科长。在他们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奔赴延安的这段经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引导他们后来走上了民族化、大众化的漫画创作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华君武担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终身从事漫画创作,作品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的文化记忆。蔡若虹得到毛泽东的指示,专注于社会主义美术理论建设,成为新中国美术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张谔则成为中国美术馆第一任副馆长,参与了中国美术馆的创建,为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展出事业奉献一生。
漫画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文化战线做出贡献。漫画家们为了心中炽热的理想奔赴延安,开启了中国漫画创作的崭新篇章!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