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美学赏析浅谈
我是学工科的,不揣冒昧,今天尝试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来分享我读《黑与白》这部作品的一些感受和思考,算是抛砖引玉。
这部小说第一卷,有一个大学场景的描述,就是郎涛做海德格尔的讲座。让我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在学校也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思想活跃的、跨学科的讲座,其中有一个美学讲座,就是讲“鲁迅论悲剧和喜剧的美学欣赏”,大概是这么一个主题,鲁迅在那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文章里有一句评论标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当时主讲人通过对鲁迅的作品和人物的分析、引用亚里士多德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名人的论断,说悲剧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人们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所以悲剧对人心的触动、影响、记忆等等更加深远,这也是很多传世名著中悲剧多于喜剧的原因。我印象非常深。
书的封二有一个“作者简介”,其中提到刘继明先生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任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剧……我第一遍看这部小说时,就有一种特别宏大的、纷繁复杂的多幕剧的感觉。记不清是之前三人谈还是哪篇评论中也提到,说这部书它像是有很多道屏风一样,打开一扇屏风,然后就是一系列场景、人物、还有他们的故事,再打开一扇屏风,又是另外一个场景、人物、故事…各个屏风后的人物、故事、情节又是有机的、关联的…让人身临其境,随着布景人物的转换而穿梭其中、心情跌宕。当时我就想这是不是一种欣赏巨幅舞台剧或者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美的效果、美的享受?
虽然读的是小说,却读出了戏剧的感觉。那么如果我们把它当戏剧来看待,或者说改编成年代剧的话,它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正剧呢?我想来想去,我觉得应该是有悲剧色彩的正剧。虽然作者用现实主义的写作、冷静克制的笔触描述了很多人平凡而厚重的人生,看的过程很压抑、很沉重,但结尾又不是那么灰暗,有光明。有一些读友、甚至一些影视剧专业人士建议,无论从给读者信心也好、还是便于未来改编过审上映也好,希望刘老师能把结局写得更亮色一点,更“正能量”一点,且不说那样的改写是否符合作品基调以及现实主义表现原则,从美学角度也将大大降低这部著作的张力。
以上是这部小说给我的总体美学感觉。具体一点的话,我们可以粗略地从形式、内容、人性和社会、还有精神探索和终极思考四个方面来感受这部著作的美学力量。不过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的文艺欣赏这样的训练,我所能做的只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讲讲自己粗浅的认识。
形式的美。通过了解刘继明文集,我们知道作者除了是一位小说家、学者,他还是一位诗人。这部书里头很多的语言,包括一些背景的交代、场景的描述、对话、和人物心理活动以及思想性格刻画,包括前面所讲屏风式的结构呈现和衔接,都能给人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非常打动人、吸引人,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我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急切地想要跟着作者的笔触,去探寻和感受每一个人物的悲喜人生。。。小说中作者用了一些倒叙、插叙、联想、引喻、对话、独白、回忆、新体诗、信、流行歌曲、经典非经典戏剧小说的片段引用等等,或白描、或细致刻画人物和故事。所有这些,都给人以形式的美的享受。
内容的美。只有形式的美,是不足以令人不忍释卷的,作者熟练运用各种表现形式,也都在为内容服务。关于这部小说内容评论的文章很多了,大家都知道《黑与白》内容丰富、布局宏大,最起码三条以上的主线、描述丰满的人物形象有十几个,全书出场近百人,即使寥寥数笔也能让一个次要人物跃然纸上,时间跨度过百年,更是涵盖了风起云涌沧海桑田的三个大的时代变迁。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经历,就像发生在我们每个人家庭成长学习工作环境的周围,非常现实、非常逼真,以至于很多人觉得这简直不是小说艺术创作,而是真的在书写历史。也让我们对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有了切实的体会。
这一点要从我自身的经历感受来谈谈。应该说我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就没有正经读过小说,我的文学阅读经历除了小时候的小人书、几大评书和四大名著之外,比较系统的追读就是高中时的金庸和大学时的鲁迅、李敖了,那时中午在操场晒太阳听小说连播《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毕业后只看过当时正流行的《废都》《白鹿原》,翻了几年《中篇小说选刊》、《收获》等文学杂志,九十年代末以后基本上不读书了,严格的说是不怎么读文学书籍,印象里20多年基本没有读过小说了。
这部小说为什么当时能够那么吸引人?除了口罩的那几年大家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宅着,还有就是总体的社会环境也让人有更多的思考和触动。这部小说我觉得刚开始它能够一下子吸引我就是它瞬间让我代入了,就让我感觉到好像一下回到了自己曾经历的时代。不管是80年代末的高校生活,还是在南巡讲话之后的各种眼花缭乱到世事变迁……就像是在看自己从小到大这几十年来邂逅的人、经历的事、走过的路。
刘继明老师通过宗天一、红隼、王成(晟)、田芳、顾筝、巴东、梦菲、以及杜威等人的视角和成长经历,描写出了邳镇、红石谷、楚州、凤凰岛、娘子县、大江市等等地方那几十年的变化,给我们每个亲历者以强烈的震撼。这些内容和人物形象太真实太普通又太有代表性了,甚至通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几乎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某个乃至某些人身上看到或多或少自己的影子,反正我是觉得书中不止一个人物身上有我自己。
这块就是说内容方面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二十年虽然没有正经看小说,但是通过小说改编拍摄的影视作品还是看过不少,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内容之丰富、真实、精彩、宽厚、深邃,扣人心弦又动人心魄、发人深思,深深的打动了我,是近几十年来极为少见的。比之晚近四十多年甚嚣尘上的伤痕文艺影视的暗戳戳或明晃晃的虚构甚至编造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刚才说形式美和内容美,给我的感觉。
第三个方面谈谈小说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映。开头我们从鲁迅评论悲剧的美学力量谈起的,而这种力量是通过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积聚和迸发的,这部小说对人性复杂的刻画和社会真实面貌的描绘就极具冲击灵魂的力量和美感。首先是人性的刻画,前段时间孔庆东老师在一个谈话中说到,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黑与白》,但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写成非黑即白的那种标签和脸谱,因为真实的人大都是在黑与白之间的复杂状态(大意)。读完这部小说虽然都知道谁好谁坏,但却没有好人和坏人的泾渭分明,每个角色都有着复杂人性的多重面向,每个人身上都有佛和魔的一面、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这可能也确实更加符合人性,符合真实。我们几十年过来所接触的,包括我们自己身上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人物塑造更加生动、更加真实、也更加的容易打动人、触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让读者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当读者深入思考对比小说中的众生相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表现时,会发现被时间尘封了的凤凰岛小龙山岁月里,通过少年黑子视角描述的那种阶级的感情是那样美好,也许我们现在沉湎于对人性的感慨并不是多么科学、正确、有说服力,从而重新发现进步的力量。
至于小说对社会的现实主义的反映,更像是为读者心头揭去了几十年来被奉命文学和某种叙事刻意蒙上的欺瞒的纱,让读者看清了真实样貌。这种表现手法或是承续了浩然柳青丁玲的社会主义文学一脉、或是评论者所谓新社会主义文学、人民现实主义文学,总之,我读了《黑与白》之后,又调过头,去看了一些《暴风骤雨》、《金光大道》、还有柳青的《创业史》这样的小说,能更清楚地感觉到这部小说对社会反映的角度、对人物的设定和刻画、对社会发展脉络的事件撷取、以及对时代特点的提炼捕捉,都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这是一种压抑中的清醒,有一种透彻和张力兼具的震撼的极具心灵冲击力的美。
第四点谈一谈精神探索和终极思考。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黑与白》除了让我们对压抑沉重的现实作以思考之外,还给读者引领到一个终极思考的路口:就像莎士比亚“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一样,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社会的现实,再通过小说中众多人物的生活故事,我们要思考说生命到底应该怎么度过?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在这个社会中间,我们自己这几十年的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的终极思考。是像行尸走肉一样浑浑噩噩地活着?或者像一个丛林社会里穿着衣服的野兽一样?这部小说是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觉醒之作。
那天我看到老井同志发的一条朋友圈,说羊和狼的关系。难道羊就应该被吃掉吗?如果从宿命角度来说,或者是丛林社会来说,那可能。而在人类社会,为什么有些人就要成为两脚羊,为什么有些人披着人皮却其实是只狼?我们也来思考思考我们自己。有人说在市场经济中间,要鼓励员工和创业者去变成狼。包括华为的狼性文化在内的很多企业在竞争中倡导一些类似的竞争观念或者一些这样的企业文化,几十年这种价值观的熏陶洗脑,我们想想到底是不是对的呢?小说里独臂厂长王胜利带领工人们在高温的砖窑里开展劳动竞赛赶生产进度,中暑倒下了,如今三天两头什么内卷的“单王”猝死也倒下了,小说里那时候的劳动竞赛和如今C人的狼性竞争孰优孰劣呢?我就想我自己在以前做相关事情的时候,也曾经给别人传播过狼性竞争这样的价值观,所以我说在这个小说中间很多人身上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不管是王晟、还是顾筝、甚至顾影,一些小布尔乔亚的思想我也有不少,宗小天、宗天一、甚至杜威和武大师、巴东身上,在我们曾经膜拜市场经济的时候,自己身上不是也有那些魔鬼的东西吗?像武伯仲和杜威这样极致的利己主义者,在社会上就像丛林的野兽一样,谁在他们眼中都是可以利用吞噬的对象,如果社会都是信奉这样的人,是不是就导致了像现在一样人人自危?虽然《黑与白》的笔触非常克制,但这种平静的描述下各种情节的展开,就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无声的图景。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曾经就走在一条那样的道路上,距离变成杜威、武伯仲、巴东、甚至洪太行、路胜平那样被魔鬼夺舍了的野兽也就五十步和百步之差吧。现在想是不是很可怕?
武伯仲、路胜平、栗红的父母死掉了,无疑是可悲的;虽然洪雁北可能放过心因性性无能的巴东,但他能否从洪爷手中安全脱身?还是一个谜,从他的原型被抛出做背锅侠来看恐也不容乐观,而跌了一跤的杜威可能会被洪爷收入麾下顶替巴东,这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是可悲的——未来令人压抑;王胜利、老校长、骆正死去了,带着他们的遗憾、无奈和不屈,这是悲怆的;书生一样纯良的王晟被诬告入狱三年、失窃手表却被弄得家破人亡入狱五年的郭有才、抗争被极刑的阿毛的遭遇令人悲愤,而溺水的田芳、顾影、宗小天,以及众多被侵犯、被凌辱、被剥压、被玩弄的程蕾们阿英们和凤凰岛村民们则令人悲悯……有着精神洁癖嫉恶如仇的顾筝、历尽磨难和田芳王晟老校长言传身教传承的田青青、以及她感染的梁天,在绚丽霞光的早晨,迎接了走出高墙阴影但依然迷茫的王晟——“一个不该承受厄运的人”,“通过人生存在的否定性的体验,从而展现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这些就是这部小说带给我的悲剧正剧美学层面的冲撞和震撼。
总的来说,丛林社会有它的法则,人类社会也当然有人类社会该有的道路,这样的终极思考我们在小说百年历史的叙述中都可以得出自己的答案。今天我就形式、内容、人性和社会、精神探索和终极思考等几个方面,做了粗浅的分析,欢迎大家从艺术赏析的角度多多来探讨这部小说是如何打动了你,再通过你的分享,去打动更多的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