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谈《第一书记》和小岗村
最近偶然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它的主旨是表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小岗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迹。这是一部表现真人的电影,其故事当属基本真实,有点儿意思。
沈浩于西元2004年作为“下派干部”去小岗村任职时,已是那个曾经沸沸扬扬、声名赫赫的“大包干”事件过去二十六年之后。从电影中可以看到,沈浩赴任刚到小岗村之时,在那个“大包干纪念馆”里,一个“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老者,正熟练地向一群天真幼稚的年轻人宣讲“大包干”之前的“苦”、“大包干”的“甜”,而沈浩乘坐的那辆溅满泥水的车子则正被陷在村口的烂泥路里了,以至他当即决定要“找钱”先给小岗村修路。笔者不由得想起某本书里写到,西元1998年为庆祝“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周年”、迎接时任中央领导人来视察,省地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曾雷厉风行地出资给小岗村建了小学校、接通了自来水、给各家住房墙面刷上了光鲜的涂料、给各家建造了卫生厕所、给各家安装了程控电话、在街路两边种上了“每棵都在两米高以上”的行道树、建了漂亮的“大包干展览室”和招待所,等等之类(参看 《从《小岗村的故事》读出的 》),难道当时那些部门忘了把村口的路铺好?亦或是铺好的路不到六年就坏成了泥巴路?
电影里表现沈浩的尽职事迹时提到:他发现村里三个“大包干带头人”“谁也不服谁,影响了小岗的发展”;发现村集体的一台铲土机(显然是政府或某帮扶单位送的)被一个“大包干带头人”的儿子霸占,村里的池塘被有势力的一家强占养鱼并不让村民引水浇田,“村民敢怒不敢言,小岗村的邪气到了何等地步”;发现村里一百零八家,除了少数的条件不错,多数只是维持基本温饱,而“有那么几家过的叫什么日子呀,房子漏风漏雨,没吃没喝,我看着心里着急呀”……其实,这些都是“分田单干大包干”后的必然正常状态:“大包干”就是要否定集体、各求私利,自然“谁也不服谁”;村民各自种田谋生,无组织无教育,一盘散沙,当然对强横者无可奈何;小农私有生产必然导致贫富分化,这正是经典小说《金光大道》中高大泉们致力于互助合作事业的主要动因之一。
沈浩是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村的,虽然只是个一般干部,但他所依靠的单位、自身的关系、对国家财政政策的了解,是一般人和一般部门无法相比的,同时,“小岗村”这个名头的政治含义也有助于他的工作。从电影里可看到,他一到任就“找”到了钱给小岗村修路,还有办法为村里各家修盖住房提供每家两万元的补助,这些钱应该都来自于政府财政或有实力的政府单位。此外,还有隐性的国家投入:为了修建出村路上一座跨越铁路线的桥梁,沈浩找到铁路主管部门,凭着“小岗村”的名号,硬是让繁忙的客货运输破例停止了四十多分钟,为此使铁路部门和其它单位、个人付出的经济损失不知是否计算过。电影里沈浩初进小岗村时,画面伴随着据说的当年“大包干契约书”中的语句:“我们分田到户后,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那么事实上,小岗村算是遵守了这个“契约书”中的承诺吗?为什么未能遵守呢?沈浩说要搞出“小岗模式”,他心里当然应该明白这种“找钱模式”对绝大多数农村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
电影主要表现了沈浩为村民争回共有铲土机、为村里“找钱”修路修房,以及他为小岗村工作付出的家庭生活牺牲,没有具体提到他对小岗村的彻底改变和发展有什么设想。而据一些报道,沈浩在西元2006年曾带着小岗村的干部到大寨、红旗渠、华西村、南街村参观学习,在南街村参观时写下了“学习南街村,重走集体路”的留言,他的日记中也有“走集体经营的路子”的设想,但似乎由于村里个别强势人物反对、外在因素制约和他的猝然去世,未能实现。(参看《沈浩说农业要进行二次革命》)
沈浩在不到六年的任职时间内为小岗村的发展做了努力,比如引进企业入驻、力推蘑菇生产基地、葡萄园和梨园等产业。电影里表现了他为“美国GLG”入驻而忙碌的场景:安排征地,说服村民迁坟,等等。据笔者搜索到的信息显示,这个“美国GLG”的名称为“GLG生命科技集团”,其“董事局主席”张永曾经是中国人,其对“小岗村”的政治意义及其生意价值心知肚明,到小岗村是搞“甜叶菊种植及加工”,于西元2009年开始投资,而这年11月沈浩就去世了——所以他只是开了个场。而据报道,到西元2018年,小岗村“GLG高科技产业园区”已经“江河日下,日益凋敝,只剩下一条生产线仍在运作,濒临倒闭,从外往里望去,基本看不到人影”,因为“GLG尽管名义上在小岗建立了高科技产业园,但据村民透露,该产业实际上只是在小岗进行一个加工,无论是原料采集、产品输出,都不是面向小岗,‘说白了就是想用小岗这个牌子’,‘仅仅能用几个劳动力,带来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经济’。(见《辉煌与迷惘 湖师大学生眼中小岗村四十年变迁发展见闻记》,新湖南 • 教育资讯阅读2018-09-01,https://m.voc.com.cn/xhn/news/201809/15698302.html)
西元2018年,曾有媒体报道小岗村“实现村集体资产收益首次分红”的消息(见《重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小岗村实现人人分红纪实》),但报道没有说这主要是国有企业北大荒集团帮扶的成果。(见《 “北大荒”扶贫“小岗村”,“碎田变整田”,粮食综合产值近5亿》,以及《中国故事|升级的小岗,奔跑的村》)电影《第一书记》摄制于沈浩去世次年的西元2010,如果现在拍,当然应该表现小岗村在北大荒集团帮扶下集体化经济大发展的场景,以告慰沈浩未能实现的心愿。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