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王宝强监制并主演的新剧《棋士》深陷抄袭风波说起……
近日,王宝强监制并主演的电视剧《棋士》在央视播出后,迅速陷入舆论风波。大量观众指出,该剧几乎照搬了经典美剧《绝命毒师》(Breaking Bad)的剧情和角色设定。从主人公的职业转换、生活困境到关键剧情走向,《棋士》与《绝命毒师》之间的相似程度令人瞠目结舌。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编剧含糊回应,仅承认“参考”了《绝命毒师》,但未明确说明是否获得授权。
《棋士》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崔业的围棋教师,在生活重压之下逐步走向犯罪深渊的过程。主角崔业本是一个平凡老实的知识分子,但在社会的挤压下,他逐渐滑向了犯罪的边缘。
这样的故事设定几乎就是《绝命毒师》的翻版。原作中的主人公沃尔特·怀特(Walter White),原本是一名化学教师,也因生活困境而踏入毒品行业,最终成为一代毒枭。
两者的相似点不仅体现在主角的身份设定,还涉及家庭成员、搭档、情节发展等诸多方面。两位主角都有经济压力,家庭生活不幸福,面临妻子的疏远与孩子的问题。崔业的“愣头青”小弟夏生,简直是杰西·平克曼(Jesse Pinkman)的翻版。崔业的哥哥是警察,而沃尔特的连襟汉克是缉毒警察,都在无意间追查主角的犯罪行为。两位主角都因机缘巧合踏入犯罪世界,逐渐深陷其中,最终面临难以逆转的结局。
网友们对这种赤裸裸的“汉化”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称《棋士》是《绝命毒师》的“浓缩复刻版”,甚至有人直言这是“连抄袭都不走心的拙劣模仿”。更令观众愤怒的是,面对舆论压力,剧组并未正面回应,只是含糊承认借鉴了《绝命毒师》的框架,但未说明是否获得授权。
由于王宝强不仅是主演,还是监制,他的公司也参与了剧集的出品,因此舆论的矛头直指他本人。一部分观众认为这次抄袭事件让王宝强的形象大打折扣,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王宝强只是演员,真正应当负责的应是编剧团队和制作公司。但无论如何,《棋士》的抄袭风波让中国影视行业的创作困境暴露无遗,观众对于原创剧本的匮乏感到失望,而一部被抄袭的《绝命毒师》,也因此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让人们开始重新讨论这部经典剧集的深层意义。
《绝命毒师》(Breaking Bad)是一部由文斯·吉里根创作的美剧,2008年至2013年在AMC播出,共五季。它被誉为“美剧史上的神作”,不仅剧情精巧,角色塑造极具深度,还展现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变化,被很多人视为电视剧叙事的巅峰之作。
故事的核心是沃尔特·怀特,由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他原本是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一所高中里的化学老师,生活拮据,老婆怀孕,儿子患有脑瘫,他自己又被诊断出肺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决定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制造冰毒,希望在死前赚够钱留给家人。为了生存,他找上了昔日学生、问题少年杰西·平克曼,两人开始了制毒之路。
这部剧的最大魅力之一,是它对沃尔特·怀特这个角色的塑造。他从一个平凡无奇、甚至有点窝囊的中年男人,逐渐变成冷酷无情的黑帮大佬“海森堡”。一开始,他的初衷是为了家人,但随着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他的野心越来越大,犯罪手段越来越狠毒,甚至害死了无辜者,连家人都成了他的牺牲品。他的转变非常自然,让观众既震撼又痛惜。
剧中另一大亮点是杰西·平克曼,他是个混混,起初只是个工具人,但随着剧情发展,他的挣扎、忏悔、痛苦,让这个角色变得无比真实。他并非纯粹的恶人,而是个被环境推着走的小人物,他和老白之间的亦师亦友、亦敌亦恨的关系也是整部剧最感人的部分之一。
此外,《绝命毒师》的配角也非常出彩。比如老白的连襟汉克,他是缉毒警察,拼命追查海森堡,却没想到对方就是自己身边的亲人;还有黑道毒枭古斯·弗林,外表是慈善家、快餐店老板,实则是心思缜密的犯罪头目。
这部剧的剧情环环相扣,每一集都让人屏息凝视。它不仅仅是一部犯罪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一个人究竟能被逼到什么地步?他做恶的理由是自我欺骗还是真心相信?在金钱、权力、道德之间,人究竟该如何抉择?
最终,老白走向了自我毁灭。正是这些层层递进的心理变化、出乎意料的情节发展、扎实的剧本和表演,让《绝命毒师》成为了一部封神之作,至今仍然是美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沃尔特·怀特的堕落,不是因为他天性邪恶,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让他别无选择。他的工资微薄,医疗费用高昂,社会保障体系形同虚设。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只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以维护自己的家庭。他受过良好教育,曾在大学期间参与研究项目,原本有望成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放弃了创业机会,最终只能在一所普通高中教化学,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他的妻子怀孕,儿子患有脑瘫,而他自己又被诊断出癌症,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他几乎绝望。
与沃尔特不同,杰西·平克曼代表的是底层无产阶级。他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也没有稳定的工作,更没有任何社会资源。他从小混迹街头,依靠小规模贩毒为生,过着混乱且毫无保障的生活。杰西对毒品的依赖,使他深陷资本主义社会的陷阱:他既是毒品市场的消费者,也是被毒品经济剥削的廉价劳动力。杰西的悲剧在于,他从未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即使他试图摆脱犯罪,追求新的生活,他也始终被更强大的资本势力玩弄、压榨。他被沃尔特利用,被毒枭操控,甚至在剧集最后被纳粹团伙奴役,沦为毒品生产的工具。这一角色生动展现了无产阶级的困境:无论如何挣扎,他们都难以真正逃离资本主义的剥削体系。
《绝命毒师》不仅仅是一部犯罪剧,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无情揭露。沃尔特·怀特的遭遇,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无数中产阶级破产的缩影。他辛勤工作,努力维持体面生活,但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个人的奋斗往往无法抵御整个经济体系的剥削。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劳动者始终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即便他们拥有知识和技能,也很难逃脱经济危机和市场竞争的恶果。当沃尔特选择进入犯罪世界,他并非主动追求金钱,而是被迫寻找一种能够迅速积累财富的方式。这种“别无选择”的状态,正是资本主义体系对个体的最大控制力。
警察在剧中的角色也极具讽刺意味。汉克·施拉德作为缉毒警察,一直在努力打击毒品犯罪,但他始终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和执法机构,看似维护正义,实则只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工具。他们可以抓捕毒贩,但无法消灭毒品经济,因为毒品市场的真正推手是更庞大的资本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不仅依靠剥削劳动者积累财富,还会通过制造各种“灰色经济”来维持自身的统治。毒品产业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庞大的经济链条,执法机构只是在其中充当维稳工具,而非真正的变革力量。
沃尔特的最终结局,也映射出资本主义对个体的吞噬。他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发现自己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朋友,甚至失去了自己最初想要保护的一切。他原以为财富能带来自由,最终却发现自己成为了资本游戏中的一枚棋子。资本主义的逻辑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奋斗,就能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却是,个体的成功往往只是更深层次的陷阱。沃尔特从教师变成毒枭,本质上并未改变他被资本剥削的命运,他只是从体制内的受害者,变成了体制外的逃亡者,而最终仍然难逃毁灭的结局。
沃尔特·怀特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堕落故事,而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压迫阶级的缩影。他之所以走上制毒之路,并不是因为他天生邪恶或贪婪,而是因为他的生存环境将他逼上了这条路。他辛勤工作,拥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却只能在一所高中任教,拿着微薄的薪水,甚至连自己的医疗费用都无法承担。
资本主义的逻辑决定了,劳动者的价值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不是他们的实际贡献。沃尔特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化学家,却因为市场规则而被迫从事低薪职业,这正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力商品化现象:资本主义社会将人的劳动能力变成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并且始终通过工资体系保持劳动者的贫困状态,以确保他们不得不继续被剥削。
沃尔特的妻子斯凯勒在剧中的形象也极具讽刺意味。她并非沃尔特犯罪道路上的推动者,但她的态度从最初的反对,到最终不得不接受,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通过家庭结构来维护自身的稳定。斯凯勒的角色揭示了家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一方面,家庭被塑造成“温暖的避风港”,是个人情感寄托的场所;另一方面,家庭又是资本主义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负责再生产劳动力。
沃尔特犯罪的初衷是为了家庭,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家庭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他逃避剥削的地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最终,他的妻子选择与体制妥协,而他则选择了毁灭自己的道路。这一情节再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难困境:个体要么选择服从并继续被剥削,要么选择反抗,但最终依然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
剧中的反派角色古斯·弗林则代表了资本主义的“成功典范”。他是一位冷静、精明的商人,将毒品生产和销售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比许多合法企业运作得更为高效。他的形象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另一种残酷逻辑:无论是合法行业还是非法行业,资本的运行方式并无二致。古斯以“企业家”的姿态经营毒品生意,将自己塑造成慈善家和社会精英,掩盖其背后的剥削本质。这与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资本家如出一辙,他们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积累财富,然后利用舆论和宣传手段美化自身形象,以掩盖剥削的事实。
最令人绝望的是,即便沃尔特最终取代了古斯,他也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力并非掌握在个体手中,而是由更庞大的资本网络所控制。沃尔特的最终失败,表明即使一个人拥有才华、智慧和野心,在资本主义体系下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被剥削地位。他以为通过犯罪可以超越体制,最终却发现自己依然被困在资本的逻辑之中。他无法信任任何人,也无法拥有真正的自由,他的财富无法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杰西·平克曼的命运同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他从一开始就是被剥削的对象。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任何社会资源,毒品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唯一方式。而当他试图逃离毒品行业时,他却发现自己根本无路可走。他被沃尔特操控,被毒枭利用,被警方追捕,甚至在最后被纳粹团伙奴役,成为制造毒品的“人肉机器”。这正是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最终归宿:无论你如何努力,最终都只能沦为剥削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如果你试图挣脱枷锁,那么资本就会用更加残酷的方式将你钉死在剥削体系之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绝命毒师》正是对这一论断的生动演绎。沃尔特和杰西的经历,展现了资本主义如何将人性扭曲,使劳动者在生存压力下不得不做出违背良知的选择。而剧中所有试图挑战体制的人,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奋斗是无法撼动整个剥削体系的。只有通过集体斗争,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从《绝命毒师》的剖析,再回到《棋士》的抄袭风波,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影视行业不仅在创作上缺乏原创性,更严重的是,它没有真正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去讲述故事。相比于《绝命毒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棋士》只是在生搬硬套故事框架,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矛盾。这种缺乏灵魂的模仿,正是资本影视工业的缩影:他们只关心如何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而不关心如何揭示现实问题,更不会站在被剥削者的角度去思考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如果影视行业真的要进步,那么它必须从资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它不能只满足于模仿西方的成功作品,而是要深入现实,揭示社会矛盾,给被剥削者发声的机会。真正的好作品,不是简单的故事复制,而是要能够激发观众的阶级觉悟,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处境,并思考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下大多数影视作品所欠缺的。
《绝命毒师》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英雄主义在资本主义体系下是无法真正成功的,最终的胜利只能属于集体斗争。沃尔特的失败,杰西的苦难,正是无数被剥削者的真实写照。而《棋士》的抄袭,则表明中国资本影视工业不仅缺乏创造力,更缺乏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作品的生产本质上也是资本运行的一个环节。无论是《绝命毒师》还是《棋士》,它们的诞生都不是单纯的艺术表达,而是资本推动下的商品生产。在西方,影视工业已经被资本全面掌控,影视公司投资拍摄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现实,而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绝命毒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但它最终仍然是由资本操控的,它的批判性受到了资本意志的制约。剧中的沃尔特·怀特虽然走上犯罪道路,但这并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直接挑战,而更像是个人在资本逻辑下的极端挣扎。因此,尽管《绝命毒师》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它没有给出真正的出路,它的结局仍然是个体的失败,而不是阶级的胜利。
我国的影视工业同样处于资本的控制之下,但情况更加严峻。西方至少还有少数独立电影人试图在资本夹缝中表达现实批判,而国的主流影视作品几乎完全被资本的逻辑吞噬。《棋士》之所以选择照搬《绝命毒师》,不是因为它真的想探讨社会矛盾,而是因为资本需要一个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模式来快速变现。在这样的逻辑下,影视作品的创作变成了流水线生产,资本家只关心投资回报率,而不关心作品是否具有真正的思想价值。因此,《棋士》的本质不是艺术创作,而是一次资本运作,它的目标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一个能够吸引观众的商品,而不是用影像去揭示社会问题,更不会去挑战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为革命事业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文艺的功能不只是娱乐,而是要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武器。列宁曾强调:“在阶级社会中,没有无阶级的艺术,所有艺术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文艺必须深入群众,必须为工农兵服务,而不是为剥削阶级服务。因此,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影视作品,应该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的罪恶,唤醒被压迫者的阶级觉悟,并指引他们走向革命的道路。
但是,在当今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影视工业不仅没有承担这样的责任,反而成为资本操控思想的工具。大部分影视作品要么是空洞的商业娱乐,要么是美化现实、粉饰太平的宣传工具。《棋士》事件暴露出的,不只是创作上的抄袭问题,更是整个影视行业的资本化、商品化问题。资本家不允许真正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存在,他们只允许那些能够麻痹观众、让人民沉浸于虚幻世界的作品流行。这就是为什么像《绝命毒师》这样虽然批判资本主义但不触及根本问题的作品能够被允许拍摄,而真正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呼吁革命的作品却被封杀。
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如果要在文化战线上取得胜利,就必须摆脱资本主义的影视工业模式,建立属于自己的革命文艺体系。这意味着,文艺工作者不能再依赖资本家提供的资金,而要依靠群众的支持,通过集体创作的方式生产真正服务于无产阶级的作品。这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式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斗争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自动允许反抗它的作品存在,因此,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起来,夺取文化战线的领导权,才能真正改变当前的文化生产模式。
毛主席曾说:“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今天,资本主义世界推崇的影视作品,大多是麻痹无产阶级意识的工具,而真正为无产阶级发声的作品却被封杀和边缘化。这足以说明,我们不能再指望资本主义体系内部能够产生真正的革命文艺,而必须依靠无产阶级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打破资本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让文艺成为人民斗争的武器,而不是资本用来愚弄人民的工具。
从《棋士》的抄袭风波到《绝命毒师》的社会批判,再到整个影视工业的资本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战线同样是阶级斗争的战场。无产阶级要想在这一战场上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资本主义文艺的本质,拒绝成为资本的附庸,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革命文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改变被剥削者的文化环境,让文艺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而不是资本继续剥削人民的帮凶。
[最后:文章挺长,感谢每一位耐心看完的小伙伴,谢谢!]
茴香豆a
点滴支持,助力前行
喜欢作者
精选推荐39
精选推荐 · 目录
上一篇拼尽全力的背后,是无法逃脱的阶级枷锁
阅读58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