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文化投资热:烂片大卖是种自然而然的供求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和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放缓,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社会资本关注和青睐的目标。然而,资本的疯狂涌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文化产品供需结构上存在的根本问题。如何理性看待当下的文化投资热?如何让资本真正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新影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
记者:站在国家文化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上,您怎么看待当前文化产业和市场涌动的资本热潮?
周铁东: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曾对人均GDP与人类活动和行为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社会变革往往意味着机会的诞生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据测算,当人均GDP处于1500—3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需求将占总消费支出的23%。这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是相辅相成的:当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和安全感的基本需求之后,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情感归属需求,文化消费便应需而生。所以,文化产业“资本热潮”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
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将蛰伏在国人内心深处的娱乐需求激活为一种刚性需求,恰如一头沉睡了千百年的牲口被唤醒,其胃口自然是饥不择食。这是一个从吃饱到吃好的自然选择过程。以电影为例,中国电影市场的娱乐刚需刚刚成形,比如说,目前鸡汤式青春片的热卖就像当年鸡汤式诗歌流行一样,属于缺啥补啥的时令恶补。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指责这头刚刚睡醒的牲口目前的饥不择食,而是要研究如何创作出既养眼又养心还养脑的好作品。
从资本角度而言,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无论我们如何感叹多少烂片大卖,那其实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供求关系,无可指责。需要探究和追问的是支撑这种畸形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安排。
记者:在过去多年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与市场文化供给不能很好对接的情况。您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周铁东:说到底还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尚处于一个原始积累期,原始积累期的非理性和无序熙攘也是一种必然。以电影为例,过去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年增长率,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但跑得太快难免丢鞋,我们现在的电影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链,只有一个个急功近利、互不连贯的产业点,大家熙来攘往,互相稀释资源、摊薄利益,呈现恶性竞争态势。必须改变和完善支撑这种畸形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安排,这就需要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和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在这一大前提下,随着产业意识加强,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环境净化,很多原始积累期的固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中国目前的银幕数不到2.5万块,发展空间巨大。当银幕总数超过3万并进而达到5万块的峰值时,中国电影产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层级结构将成发展必然。我们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建构,将目前不知归处的无数涓涓细流汇成汹涌大河,变熙攘繁荣为整体繁荣。
记者:在新的社会发展态势下,您认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的动力是什么?
周铁东: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和灿烂的文化,其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资源,这便是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核心动力。若辅之以充沛的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提升“把好故事讲好”的人才优势,中国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时代。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