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忆被下放到新疆:去新疆是为走起死回生的道路
1963年,29岁的王蒙被下放到新疆。《这边风景》是他在新疆16年创作的唯——部作品,后因种种原因尘封40年。《这边风景》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也反映了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两族人民相互理解、友爱共处的深厚感情。阅读这部刚刚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厚重作品,让我们和作者、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温奉桥一起,重新审视那段历史。
小说里的话题永不过时
辽宁日报:当年您为何要选择去新疆,而不是其他地方?
王蒙:我为什么在1963年的时候选择去新疆,是为了破釜沉舟,走起死回生的道路,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民族地区去,多少避开一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头昏脑涨,多写一点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而且使自己工农化,与工农兵相结合。
辽宁日报:您说在小说中找到了自己?小说里的话题永远也不会过时?
王蒙:我是在小说中找到了自己。小说里有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比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边疆、民族团结,在我们这个祖国大家庭里,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面貌,需要有《这边风景》一类的作品展现。现在也证明,这些话题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这些话题目前更突出了。只要生活没有停止,就仍然有吃喝拉撒睡,有爱情,有唱歌,西瓜仍然是甜的。
辽宁日报:这部作品在未获茅盾文学奖之前,就已在业界引起关注,您认为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王蒙:到2016年“文革”就半个世纪了,我留下的是一部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各个兄弟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农民的书。我确实践行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而且还真的和自己完全不熟悉、完全不同地域的农民打成一片,像模像样地在那里参加了农业劳动,当了队长。我是一个践行者,哪怕是被动的践行者。这是一种生活。
辽宁日报:有评论认为您的这部小说是对中国各种关系的一种思考和对中国未来的思考,您用小说的方式来解读自己的体会,是这样吗?
王蒙:与其说是思考,不如说是祝愿,祝福新疆,祝福各族人民,祝福文化、宗教、不同的风俗习惯能够融洽和谐地相处。
辽宁日报:采用“小说人语”这样的创作方式,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蒙:这部作品写于30多年前,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的东西甚至会被遗忘,比如人民公社、生产队、“四清”,在面对这些,年轻人可能已经没有概念的时候,我想把30多年前的作品和现在的东西搭一个桥梁。而中国的文化又有这种特点,比如说《史记》和《聊斋》都有说书人的出现,这些都给了我很多启发。甚至你也可以把它解释成是我在重新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压抑不住自己想跳 出来说几句话的愿望。
辽宁日报:这部作品获奖后,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部作品,是否有遗憾?
王蒙:不,那个年月,能写得这样生活,这样细节,这样真情,这样诚恳,很难设想啊!我是王蒙,我只能按照我的路子写。重看《这边风景》的时候,我到处看到王蒙的痕迹。
为20世纪文学提供了可贵文本
辽宁日报: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评价说,《这边风景》会影响学术界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您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王蒙:评论家研究“文革”时期有哪些作品可说,还要研究“文革”前的所谓十七年文学,是否应该止于浩然的《艳阳天》,这一类的问题当然会因《这边风景》的出现而出现新的说法。
陈晓明:毫无疑问,这部作品是一次历史性的写作,它深深地扎根于某种特定的历史之中,是承受了一种历史压力的写作,同时,王蒙又能站在历史之外,在一个历史临界点上给我们以提示。这本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会是今后学生们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文本。王蒙为20世纪的文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贵的文本。
我们的文学95%是在写汉族的生活,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在有这么一部作品,一个汉族的作家用这样一种视角去写少数民族的生活,这在整个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中是非常罕见的,给当代文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王蒙用他强大的个人风格的创作性,他对生活的知性的一种契入,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他对生活细节那种机智的、富有才华的表现,做出了一种探索。
王蒙:我收到了新疆维吾尔族作家阿来提的短信,他向我表示祝贺,祝贺一部写新疆、写维吾尔族人民的长篇小说获奖。我的感想是首先感谢新疆各族人民。他们使我在一个不快乐的时期得到了那么多快乐,在一个无所事事的时期做了有意义的事。
一部关于新疆的百科全书
辽宁日报:作为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您如何看待这部作品?
温奉桥:《这边风景》填补了王蒙个人创作史的一个空白,使王蒙横跨60年的文学创作链条得以完整。在这个链条上,《这边风景》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就整个中国当代小说来讲,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出版有重要的意义。
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新疆的百科全书,从故事情节来讲,有很强的可读性、传奇性;从笔调来讲,又具有非常强的学术性。同时,《这边风景》是当代文学一次跨文化的写作,王蒙在新疆生活了16年,与维吾尔族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熟练掌握了维吾尔语,通过阅读维吾尔族人的作品,对维吾尔族的文化,特别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心灵世界有了高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走进了维吾尔族人的内心和真正的精神世界。正如维吾尔族诗人热黑木·哈斯木所说:“汉族作家反映维吾尔族生活,能让维吾尔族读者称赞叫绝,说到底,就因为王蒙通晓我们的语言文化,懂我们的心。 ”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