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之所以将自己领导的武装称为“红军”,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鉴苏联红军的称谓。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指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义。”为此,大纲明确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军事工作大纲》的颁发,对于各地的军事斗争和红军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的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恽代英、聂荣臻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等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赣东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依靠群众,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及指挥方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和“清剿”。中国工农红军迅猛发展到30余万人,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本文记述的,就是红军各军首次成立时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后的走向。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史载红一军有两支。一支为鄂豫皖边的红一军。1930年3月18日,党中央在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师党委及全体同志的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赣等省首先胜利的工作准备,无疑的要把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红军在集中组织、统一指挥原则之下联系起来,将这三师编为红一军。”同年4月间,即组建了红一军军部,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主任朱亚伦,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红三十一师同时改编为红一军第一师。师长由徐向前兼任,政治委员戴克敏(后为李荣桂)。随后,前委留红一师在鄂东地区游击,军部东进商南、皖西,于南溪将红三十二师改编为红一军第二师。师长漆德伟,政治委员王培吾。从三十二师抽调两个团与三十三师合编为红一军第三师。师长周维炯,政治委员姜镜堂。另外,以三十二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合编成红一军独立旅,旅长廖业祺。全军3个师1个旅共2100余人。红一军的组成,标志着鄂豫皖边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城以南的长竹园会合,随即合编为红四军。
另一支为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一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将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为红军第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朱勉之,参谋处长张应南。辖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第十一团,又称警卫团,团长覃甦、政治委员汪毅夫。全军一师一团共人枪2000余。1931年3月,红二军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史上同期有3支红三军。第一支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将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黄公略任军长,陈毅任政治委员,周子昆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三纵队。11月,扩编为第七、八、九师:第七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李涛;第八师师长刘畴西,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朱良才。全军共5000余人。1932年8月,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6月,第七、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第二支是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师,教导第一、第二师及警卫第一、第二、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等共5个师6个团,计人枪5200左右。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治委员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治委员涂美中。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
第三支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萧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史上同期有3支红四军。第一支是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朱、毛两部合编为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朱部编为第十师,毛部编为第十一师,湘南各县农军编入两师中。朱兼十师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毛兼第十一师师长,何挺颖任党代表”。两个师下辖5个团:十师辖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十一师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不久,成立红军十三师,陈毅改任师长,下辖第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全军兵力约万人,枪3000余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此时,取消了师的番号,红四军下辖4个团及1个教导大队。全军共6000余人。1930年6月中旬,红四军编入红一军团。8月,随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1932年底,红一方面军撤销军的建制,红四军番号撤销,部队于1933年6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
第二支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红四军。1928年3月上旬,周逸群、贺龙等到达桑植洪家关,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至月底,游击队总人数达3000余。随即打起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旗帜,并进占了桑植县城。4月初,部队未及整顿,遭敌军数次进攻,大部溃散,贺龙和周逸群也被敌隔开,联系受阻。接着,贺龙亲往桑植鹤峰边界之红土坪一带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组革命军。6月间猛增至1500余人。7月,奉湖南省委指示撤销湘西北特委,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并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鳌。下辖第一师,贺锦斋任师长,张一鸣任党代表;此外,有文南浦、贺桂如、贺佩卿、刘玉阶等人率领的4个支队。全军共1500余人。红四军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1930年7月,红四军与鄂西之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改称红二军。
第三支是鄂豫皖红四军。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合后,随即将两军合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原红一军第一师与红十五军第一团合编为第十师,师长蔡申熙,政治委员陈奇,副师长刘英;原红一军第二师与红十五军第三团合编为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副师长周维炯。全军共约1.25万余人。4月,由鄂豫皖苏区红军中央教导第二师和鄂东警卫第二团合编为第十二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周维炯升任十一师师长。1931年11月上旬,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共同组成红四方面军。1933年7月上旬,红四军3个师扩编为红四军、三十一军、九军。红十师成为扩编后的红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史载红五军有两支。一支是湘鄂赣边的红五军。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领导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等部于湖南省平江城起义。起义后的第三天,部队即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彭德怀为红五军军长兼十三师师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兼师党代表,邓萍任军参谋长。下辖一、四、七团及1个特务连,1个机枪连,1个炮兵连,共约2000人。1928年10月,红五军与当地游击队合编为3个纵队。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第一、三纵队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第二纵队由黄公略指挥,留驻湘鄂赣边坚持游击斗争。1929年9月初,红四军第五、六纵队与湘鄂赣边红军支队会合,重新组成第五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下辖5个纵队。1930年6月,红五军在湖北省大冶县编入红三军团。1933年6月,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第四师。
另一支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曾日三,代参谋长曹里怀。8月,编入左路军南下,部队遭受严重损失。1936年11月,编入西路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史载同期红六军共有4支。第一支是鄂西长阳红六军,成立于1929年7月,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部队共编有2个师。第一师师长刘良臣,第二师师长陈子清。全军共3000余人。红六军组成后,分三路开赴沿头溪,打败大土豪邓甲山,首战告捷。8月间,红六军在资丘遭敌伏击,部队损失惨重,军长李勋等77人遇难,部队溃散。长阳红六军至此即告结束。第二支是赣西南红六军。1930年1月18日至21日,中共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军委决定将江西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与赣西南红军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第六军。红五军及时派出43名有活动能力的骨干参加红六军工作。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毛泽覃。下辖3个旅,后改为纵队:一纵纵队长柯武东,政治委员李文林;二纵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曾炳春;三纵纵队长刘作述。全军共2600余人。1930年7月,红六军改为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
第三支是鄂西红六军。1930年2月5日,按照鄂西特委的指示,鄂西中央独立师第一、第二纵队于监利汪家桥会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由周逸群兼任。红六军下辖3个纵队:一纵司令员段德昌,政治委员王鹤;二纵司令员段玉林,政治委员许光达;三纵是由当地“神兵”改编的,特委派任司令员。全军共8000余人。1930年7月,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
第四支是洪湖的新红六军。1931年1月,中共鄂西特委以红六军返回洪湖的一个多团为主,加上红二军留下的部分伤病员,合编为新红六军。段德昌任军长。不久,新红六军改编为独立团,段德昌改任团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特派员邓小平同张云逸、叶季壮等争取了广西省绥靖司令李明瑞,并率领其属下的广西省政府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一部以及后改编的第八大队全部和第五大队第五营,加上韦拔群领导的右江农军,共计2800余人,在百色地区举行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即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龚楚,政治部主任陈豪人。下辖一、二、三纵队:一纵由原警备四大队编成,司令员李谦,政治委员沈静斋;二纵由机关枪营、特务营及地方武装合编而成,司令员胡斌,政治委员袁任远;三纵由东山、凤山一带的农民武装编成,司令员韦拔群,政治委员何世昌。经党中央批准,红七军组织了七人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红七军组成后,在前委和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下,坚持了右江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秋,红七军奉命北上。此后主力转战于黔、桂、粤、湘、赣五省边境,经大小战斗百余次,历尽艰辛,行程6000余公里,于1931年2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7月3日,进入中央苏区,遍入红三军团建制。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整编后,红七军与红二十一军缩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史载红八军有三支。一支为广西龙州红八军。1930年2月1日,在中共中央特派员邓小平策动下,由俞作豫率领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及部分反桂系军阀武装在左江龙州举行起义。起义胜利后,随即编为红八军,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下编3个纵队,分别由何家荣、宛旦平、王飞虎任纵队长。同年秋,该军余部100多名干部、战士经过艰难转战到达右江地区,被编入红七军。
第二支为鄂东南红八军。1930年4月,党中央致信湖北省委正式提出:“鄂东原有的第五军第五纵队,中央已决定扩大为第八军。”任命李灿为军长。因李两次负伤,久治未愈,中央拟派黄公略为军长,黄也因故未到职。6月中旬,全国红军会议后,从上海返鄂的何长工等人,奉命正式成立了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下辖一、二、三纵队,分别由陈毅安、程子华、谢振亚任司令员,彭雪枫、郭一清、余海清任政治委员。红八军成立后,与红五军组成红三军团。至1931年春红八军军部撤销,所辖两个师直属红三军团指挥。1930年夏,由鄂东南部分部队和当地游击队及赣北游击队组成的红八军第四、五纵队,先后北渡长江,进入鄂东地区作战。同年10月,改编为红军第十五军。
第三支为湘赣红八军。1932年3月14日,根据中央指示,湘赣省委以红军独立一师和三师为基础组成了红八军。李天柱兼代军长,王震任代政治委员。因李战伤未愈,冯达飞任代军长,归三军团指挥。因为缺乏干部,没有成立军部。同年10月,中央派蔡会文、萧克到湘赣领导军事工作。10月底,组建了军部,将两个师的政治部合编为军政治部。11月,又将从一、三师抽出的部分工作人员组成军司令部,并设立了军医处。部队也进行了改编,一师改为二十二师,三师改为二十四师,独立师编入红八军为二十三师。红八军军长萧克,湘赣军区总指挥蔡会文兼政治委员。3个师的师长分别为谭家述、杨茂、戈勇,政治委员分别为王震、李毅、胡楚父。全军共计2200余人。1933年6月,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史载红九军有三支。一支为鄂北地区红九军。1930年7月,出襄、枣、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组成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张香山担任师长,余益庵担任政治委员,何尚志担任参谋长。下辖4个团,共500余人。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打下蔡阳等三市镇后,仅枪支就猛增至3000余支。1931年初,中央派赵侗担任师长,参与红九军第二十六师的第二阶段斗争。1931年9月,在均县、房县地区活动的红三军教导团与当地游击队合编为红九军第二十五师,师长汤穆禹,政治委员朱勉之。1932年春,正式成立红九军军部,总指挥张木阡,政治委员马三光,参谋长韦克铎。不久,红二十五师即由房县转移到洪湖地区,编入红三军第八、第九师;红二十六师改编为襄枣宜第一、第二路游击军,红九军番号即行取消。
第二支为闽西红九军。1930年3月,闽西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闽西各县赤卫团、队改编为红九军。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高静山,参谋长郑益,政治部主任陈正。下辖5个团,龙岩编第一团,上杭编第二团,永定编第三团,连城编第四团,武北、汀南合编为第五团。全军共约3000人,2000多支枪。1930年5月,奉党中央指示,红九军番号取消,改称红十二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的红九军。1933年6月底7月初,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省南江县召开军事会议,通过了将师扩编为军的决议。其中,第十二师连同巴中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为第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辖有二十五、二十七两个师和随后组建的第二十六师,共1万余人。1935年5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后,红九军整编为4个师另2个团。1936年11月中旬,编入西路军序列,转战甘肃省河西地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史载红十军有两支。一支为赣东北红十军。1930年7月,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为落实中央“猛烈扩大红军”的指示精神,决定“浔阳、湖口、鄱阳一带红军应立即集中,正式成立第十军。猛烈扩大,以切断长江为主要目的”。以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扩编组成红十军。军长周建屏,代理政治委员胡庭铨。下辖3个团,每团编6个连,每连80人左右,枪63支,另编一个特务营。全军2000余人。经过湖口等一系列战斗,开辟了大片新区。9月,红十军扩编为3个旅及特务团,达6000余人。10月28日中央批示,邵式平任军政治委员,军长周建屏,方志敏任赣东北军委主席。红十军又进行精简,变成3个团,共4000余人。红十军经过艰苦奋战,巩固和发展了赣东北根据地。1933年1月25日,红十军奉命南渡信江到贵溪上清宫与中央红军第三十一师会合后,组成红十一军,归红一方面军指挥。
另一支为闽浙赣红十军。1933年2月,红十军调离后,闽浙赣军区将留在当地的赤色警卫师与其他地方武装组成新第十军。下辖两个师,共计1500余人。王如痴任军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春,红十军发展到4400多人。同年秋,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十军奉命与敌人拼消耗,损失巨大,缩编为3个团。11月,红十军与担任北上抗日先锋队的红七军团在江西省德兴县重溪会合,合编为红十军团,担负北上抗日先遣任务。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史载红十一军有三支。一支是鄂豫边红军第十一军。1928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鄂东北特委在河南省光山县柴山保尹家咀村召开会议,决定将以湖北黄安、麻城农民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军长吴光浩兼师长,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三十一师下辖4个大队,共300余人。11月间,又成立了政治部,主任陈定侯。经过一年奋战,红三十一师发展到700余人。1929年5月,河南商南爆发起义,起义部队集中到班竹园整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副师长漆德伟,参谋长漆海峰,政治部主任漆雨元。下辖3个团。全师共100余人,一个月后发展到300余人。1929年11月初,安徽六安、霍山农民起义,建立了第一、第二游击队。1930年1月20日,六安中心县委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镜堂,下辖3个团。全师共200余人。上述3个师通过开展游击战争,分别创建了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3块根据地,整个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1930年4月,依照中央指示,红十一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一军。
第二支是广东东江工农红军十一军。1930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发出指示信,针对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计划将东江地区红军编为两个军的建议,明确表示:“中央不同意这一意见。因为现在红军不是要多立军的名义,而是要充实每一军的内容”,“东江可以成立三师,为红军十一军。”于是,按照中央指示,东江特委遂将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下辖的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下辖第一、二、三、四、五纵队。全军2500余人。军长古大存,政治委员吴秉泰,参谋长龚楷,政治部主任罗欣然。1930年8月17日,红十一军攻克梅县县城,收缴反动武装甚多,在东江一带声威大振。后来红十一军在转战闽粤边界地区时遭到挫折。1930年12月,红十一军余部改编为东江红军独立第二师。
第三支是红一方面军的第十一军。1933年1月25日,红十军奉命南渡信江到贵溪上清宫与中央红军第三十一师会合后,组成红十一军,归红一方面军指挥。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萧劲光,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共4500余人。该军成立后即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6月,改编为红七军团第十九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史载红十二军有三支。一支为鄂东南红十二军。1929年9月,鄂东南中心县委将阳新、大冶等地游击队合编组成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共200余人,百余支枪。由中央派来的谢振亚任军长。1929年秋,红五军第五纵队由江西转战鄂东南,开辟根据地,扩大工农武装,红十二军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1930年红八军成立后,原红十二军主力编入第三纵队,纵队长谢振亚,政治委员余海清。
第二支为闽西红十二军。1930年5月,闽西特委根据中央指示,将成立不久的红九军改称为红十二军。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邓子恢,参谋长郑益,政治部主任陈正。原辖的5个团扩编为3个纵队。全军3000余人。两个月后,红十二军编入红一军团。所辖3个纵队改称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1931年10月,红十二军在第三十四、三十五师分别编入红三、红四军后,率第三十六师进入长汀。12月,与新十二军会师。两军合编,仍称红十二军。新十二军改称第三十四师。罗炳辉任军长,谭震林任政治委员。1932年4月,增编第三十五师。10月,红十二军军部及第三十六师编入红二十二军。十二军缩编后,萧克任军长,黄甦任政治委员。1933年6月间,十二军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
第三支为闽西新十二军。1930年11月,由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合编而成红十二军。下辖3个步兵团,第一、二团共1100支枪,2600人;三团枪500支,人500余。代军长贺沉洋,政治委员施简,政治部主任李力一。红十二军成立后便立即集中岩城,改编训练,准备于11月30日前出击敌人,向漳州进展。12月,中央派左权前去任军长。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后,新十二军与老十二军会师合编,仍称十二军。1933年6月间,红十二军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史载红十三军有两支。一支为浙南红十三军。1930年5月11日,浙南特委决定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为基础,扩大红军,正式建立十三军。中央批准了浙南特委的决议,并派两位懂军事的同志往浙南协助组建十三军。8月间,红十三军在温州补溪正式成立,军长胡公冕,政治委员金贯真。下辖第一、二、三大队和教导团。红十三军建立后,战绩颇丰。8月底,红军攻陷城池,开放监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9月,红十三军因敌强我弱,在敌人的进攻中大部失散,余部转为零星的游击活动。1935年11月,红十三军余部加入红军挺进师。
另一支为红五军团的第十三军。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官兵,在参谋长赵博生和旅长季振同、董振堂等率领下,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当日,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下辖3个军。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治委员。其中,第二十六路军第七十三旅改编为红五军团的第十三军。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董振堂兼第十三军军长,何长工任政治委员,刘耀增任参谋长。辖第三十七、三十八师。1932年6月,红十四军缩编为第三十九师,归红十三军建制。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兼任红十三军军长,王如痴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红十三军建制撤销,三十七师编入第三十九师,三十八、三十九师归红五军团直接指挥。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史载红十四军有两支。一支是苏南红军第十四军。1930年4月,根据中央指示,将活动在江苏通海、如皋、泰兴地区的农民武装组建成红十四军。军长何昆,政治委员李超时,参谋长薛衡竞,政治部主任余乃诚。下辖两个支队,共1300余人。红十四军成立后,展开了进攻老虎庄的战斗,获得初战胜利。接着,将第一、二支队扩编为第一、二师。8月27日,红十四军二师四团六营会同5万余农民,攻下有苏南交通要道之称的南通市五楼桥。10月间,红十四军主力被敌人打散,余下少数部队转移到中央苏区,红十四军至此即告结束。
另一支为红五军团的第十四军。1931年12月,宁都起义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部改编为红五军团第十四军。参谋长赵博生兼任军长,黄火青任政治委员,朱冠甫任参谋长。辖第四十、四十一师。1932年6月8日,红十四军缩编为第三十九师,调归红十三军建制。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史载红十五军有三支。一支为徐海蚌地区的红十五军。1930年7月上旬,中共徐海特委领导徐海蚌地区的农民武装起义,并成立红十五军。陈资平为军长。下辖3个师:以萧县黄口、王寨、永固地区的暴动队伍编成第一师;以铜山县东黄集、太湖、贺村地区的暴动队伍编为第三师;以宿县百善、东三铺、也池铺等地的暴动队伍编成第三师。各师编成后,分别向萧县、铜山、宿县等县城发起进攻,但不久就在敌人的进攻中遭到挫折,部队失散,番号随之取消。
第二支为鄂东南地区红十五军。1930年10月18日,红八军攻打长沙部队一部和鄂东南各县游击队、赣东北部分游击队及红八军部分痊愈伤病员编成的四、五纵队,根据中央指示,改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军长蔡申熙,政治委员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下辖第一、三团,全军约1800余人,活动于黄梅、广济、宿松、太湖等县。1931年1月,红十五军与红一军在商城南部的长竹园会合,并合编为红军第四军。
第三支为红五军团第十五军。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部改编为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参谋长肖世俊。辖第四十三、四十四师。1932年3月,红十五军划归红一军团建制,左权任军长,朱瑞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28日,红十五军重归红五军团建制。1933年5月,红十五军与红三十八、三十九师缩编为红五军团第十三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1930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以湘鄂赣边独立师和红五军第一纵队为主,与修水、平江、铜鼓等各县赤卫队合编成红十六军。军长胡一鸣,政治委员李楚屏,副军长孔荷宠。下辖两个师。红十六军编成后,随即配合红五、红八军向长沙进攻。7月27日晚,红军一举攻克长沙。1933年夏,红十六军编入红六军团,缩编为第十六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1933年3月,中共鄂东南道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以湘鄂赣军区红军独立第三师为基础,与赣北独立师、河北指挥部合编为红十七军。8月1日,红十七军在湖北省通山县黄石洞成立,军长张涛,政治委员方步舟,下辖第一、二、三师。1934年2月,经过鄂东南地区一系列战斗的十七军,将部队缩编为红三师第七团。10月,该部编入红十六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八军:1933年2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将湘鄂赣军区红军独立第一、二师合编,在湖南省浏阳县正式成立第十八军。军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下辖五十二师和五十四师,共计3000余人。同年6月,红十八军缩编为红十八师。接着,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红十八师南渡袁水,进入湘赣根据地,编入第六军团建制。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九军:史载红十九军有三支。一支为冀中红十九军。1930年8月,由河北完县五里庄爆发武装起义的农民赤卫队组成红军第十九军。军长葛占农。全军约4000人。红十九军成立后不久,在与敌人战斗中因敌众我寡,遭遇失败。第二支为冀东红十九军。1930年夏,冀东暴动武装组成了红军第十九军。不久,在敌人的进攻中失败。
第三支为闽西红十九军。1933年3月,由上杭、南阳、旧县一带红军游击队组成的福建军区独立第十一师,奉命组建红军第十九军。不久,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八、九师各一部编入该军。军长由东南战区指挥部司令员叶剑英兼任,政治委员为杨尚昆。红十九军成立后,立即投入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6月,红十九军缩编为红三十四师,先归福建军区建制,不久又改归第五军团指挥。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史载红二十军有三支。一支为闽西红二十军。1930年5月,由闽西地方农民武装组成红二十军。胡少海任军长,邓子恢兼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二、三纵队,共1000余人。至8月,部队扩大到5个纵队。11月,红二十军与红二十一军合编,组成红军新十二军。
第二支为赣西南红二十军。1930年6月,赣西南地方武装和农民赤卫队合编为红军第二十军,军长曾炳春,政治委员陈东日,下辖第一、二、三、四纵队。同年秋,划归红一军团建制。刘士奇接任政治委员,下辖4个团。1930年12月中旬,红二十军奉命缩编为两个团。1931年夏,红二十军部队到中央苏区后,编入红七军。第三支为冀南红二十军。1930年夏,冀南农民暴动武装组成红军第二十军。不久,在敌人围攻下失败。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史载红二十一军有三支。一支为闽西红二十一军。1930年6月底,由闽西最初之红四军四纵队与红十二军一纵队合编为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政治委员李任予。下辖5个纵队,共2000余人,千余支枪。红二十一军成立后,奉命出击广东,连连受挫。1930年11月,红二十一军与红二十军合编为红军新十二军。
第二支为赣南红二十一军。1932年7月,由信丰独立营与龙南、安远、寻乌等地方武装编成的独立第三、六师奉命组成红二十一军。军长刘畴西,政治委员李井泉,参谋长宋时轮。1933年1月间,划归红一方面军建制。6月,红二十一军与红七军缩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
第三支为冀南红二十一军。1930年夏,冀南磁县、彭城农民暴动武装组成红军第二十一军。不久,在战斗中因敌众我寡,遭遇失败。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史载红二十二军有两支。一支为赣南红二十二军。1930年6月,由赣南的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等纵队编成红二十二军。军长陈毅,政治委员邱达三。全军共2400余人,下辖5个纵队。红二十二军成立后,即同红三十五军及赣南地方武装连续攻打赣州,部队受到削弱。1930年底缩编为红六十四师。
另一支为赣南新二十二军。1932年8月,赣南独立第四、五师合编而成红二十二军。军长萧克,政治委员梁锡祜,共2000余人。同年10月,中央军委又决定将十二军三十六师编入红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旷朱权,政治部主任谭政。辖第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师。红二十二军的使命主要是向赣东、闽北发展,造成夺取江西首先胜利的东方一翼。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整编时,红二十二军发展到7400余人,即奉命将所属部队分别编入红一军团第一、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1933年3月25日,由江西军区第五分区所属各县独立团在会昌合编为红军第二十三军。刘雄武任军长,李宗白任政治委员,辖4个团。红二十三军成立后,即转战于闽西和粤赣边地区,配合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6月,红二十三军缩编为粤赣军区第二十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1931年7月,中共山西省委领导驻平定地区西北军一部发动武装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军长郝光,政治委员谷雄一,参谋长刘德铭。下辖两个团,共1100余人。但当该军转战到河北阜平后,连战失利,郝光、谷雄一先后被敌逮捕杀害。红二十四军又转入陕西与敌展开斗争。此时,军长为蒲子华。最后因势单力薄,终于失败。1931年9月,红二十四军余部加入陕北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1年10月,中共鄂豫皖军委决定将红四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师。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留下第七十四、七十五师坚持斗争。不久,编散第七十四师,另将独立第一师一部编入。这样,红二十五军只设一个第七十五师。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戴季英。11月,又经整编,红二十五军增加至7000余人,政治委员改为王平章,下辖第七十四、七十五师。1933年10月间,红二十五军在潢麻公路遭敌包围分割。七十五师由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突围至鄂东,仍保留二十五军番号;七十四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重新组建二十八军。半年后,两军会合仍编为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下辖七十四、七十五两个师。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又进行了整编,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下辖3个团,共3000人。整编后,红二十五军即开始长征,1935年9月中旬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会师后,红二十五军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史载红二十六军有两支。一支为冀南红二十六军。1930年9月19日,东明(今属山东)、长垣(今属河南)两县及附近农民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联合武装暴动,并组成了红二十六军。共2000余人,枪800余支。不久,在战斗遭遇失败。另一支为陕甘红二十六军。1932年12月,中共陕西省委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当时,军、师部均未成立,只组建了第四十二师第二团团部。军政治委员杜衡兼四十二师二团政治委员。团下辖步兵连、骑兵连、少年先锋连,共200余人,150支枪。1933年6月13日,又将渭北、富平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下辖3个连和1个骑兵班,共100余人,80余支枪。1933年11月,正式组成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及其师部。师辖第三团、骑兵团。师长王泰吉,政治委员高岗,参谋长刘志丹,全师共人枪500余。1934年秋,红二十六军又先后组建了第一、二团。这样,红二十六军共辖4个团,计2000余人。1935年9月,陕甘红二十六军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史载红二十七军有两支。一支为鄂豫皖红二十七军。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留在该地的八十一团、英山独立团及霍山独立团和霍邱一个营等部组成红二十七军。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军长吴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下辖第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全军4500余人。红二十七军又称红军东路军,转战于鄂皖边一带。1932年11月底,红二十七军部队分别编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
另一支为陕北红二十七军。1935年1月底,中共陕北特委将陕北独立师改编为红军第二十七军。当时未设军部,只辖八十四师,共700余人。师长杨琪,政治委员张达志。同年初夏,红二十七军与红二十六军在西北军委前敌总指挥刘志丹指挥下,英勇作战,打破了国民党对陕甘苏区的第二次“围剿”,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发展到1200余人。9月,陕甘红二十七军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1937年1月,以红八十一师为主,与陕北、关中各一个地方团再扩编为红二十七军。军长贺晋年,政治委员李宗贵。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直属炮兵营和辎重营。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史载红二十八军有两支。一支为皖西红二十八军。1933年1月上旬,由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一团和特务营为基础组成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4月间,红二十八军一部留在皖西,主力转战至鄂东南与红二十五军会合,并进行整编,以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红二十八军主力改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留在皖西的部队和部分游击队组成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1933年10月,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部分部队回返皖西,与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会合,重新组建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下辖八十二、八十四两个师。1934年春,红二十五军到达皖西,红二十八军再次编入红二十五军。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后留下的部队与鄂东北独立团又重组红二十八军,未设军长,高敬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共1000余人,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1938年初,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另一支为陕北红二十八军。1935年12月,由陕北红军和当地游击队统编后组建红二十八军。辖3个团,共1200多人,步枪670支,轻机枪5挺。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参谋长唐延杰。1937年2月,红二十八军编入援西军。8月,编入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史载红二十九军有两支。一支为川陕边红二十九军。1933年2月,中共陕南特委将川陕边游击队改编成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政治委员李艮。下辖两个团,共2000余人,400余支枪。红二十九军成立后,开辟了以西乡马儿岩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后来,该军主要领导被敌人暗害。副军长刘瑞龙将余部改编为陕南游击队。不久,撤至川北地区,归入红四方面军序列。另一支为陕北红二十九军。1936年初,中央红军以陕北宜川独立营两个连,加上中宜、延安、甘泉独立营各一个连组成第一团,以红二十九军的名义在中宜地区活动。不久,以富县独立营两个连、陕甘军区警卫连和延安独立营一个连组成第二团。3月,红二十九军正式组成,萧劲光任军长,朱理治任政治委员。红二十九军成立后,向东寻求发展,积极开展游击战,配合红军主力东征山西。8月,红二十九军扩编为3个团,共1200余人。1937年8月,红二十九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史载红三十军有两支。一支是红四方面军的第三十军。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进行整编,以原红十一师为基础,加上苍溪、长池独立团等部队扩编组成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下辖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3个师。军部有司令部、政治部、经理处、军医院和一个包括炮兵、侦察、通讯、警卫等分队的特务营。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红三十军编入西路军。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率少数人员进至新疆,后陆续转回陕北。
另一支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十军。1936年4月,中央指示以一部分陕北地方武装和晋西北游击队合编为红三十军。军长阎红彦,政治委员蔡树藩。下辖3个团,计1000余人。红三十军成立后,配合主力作战,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8月,红三十军编入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进行整编,以原七十三师为基础,连同起义部队、独立团等扩编成立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下辖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3个师。军部设有司、政两部和经理处、军医院,以及一个包括炮兵、侦察、通讯、警卫等分队的特务营。红三十一军成立后,先后参加了仪南、宣达战役和反“六路围攻”作战。至1934年冬,红三十一军缩编为两个师,孙玉清任军长,詹才芳任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余天云、王树声先后任军长。1936年10月下旬,红三十一军西渡黄河后,归军委前指统辖,萧克任军长,周纯全任政治委员,增辖骑兵师。1937年2月,红三十一军参加援西军。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三八六旅。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史载红三十二军有两支。一支为东北地区红三十二军。该军于1932年9月在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下,由吉林省磐石、海龙县农民武装组成,共500余人。由李红光、孟洁民负责。11月间,杨靖宇受党的派遣到三十二军,负责领导工作。从此,红三十二军政治影响日益扩大,参军者日众,仅党员就发展至3000多人。1933年9月,红三十二军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另一支为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十二军。1935年7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中央政治局毛儿盖会议决定,红一方面军各军团改称军。这样,红九军团改称第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下辖两个团,共1000余人。该军编成后,先随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后又奉命随四方面军南下。1936年2月,红三十二军担负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的任务,此后,转战川西道孚、甘孜地区。7月,与红二方面会师后,红二军团第五师编入红三十二军。接着,红三十二军随红二方面军进军陕甘。10月下旬,在甘肃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937年2月,红三十二军编入援西军。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1933年10月,川东游击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于川东宣汉地区,11月2日,川东游击军改编组成红三十三军。川东游击军始建于1929年4月,最初组成第一路军,几经反复到1930年7月26日又成立了第三路军。由于“左”倾路线影响和敌人围攻,部队损失严重。1931年夏,中共四川省委决定重组川东游击军,王维舟任总指挥,蔡奎任政治委员。下辖3个支队。此后,声威日震,活跃于川东。红三十三军编成后,属红四方面军序列,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下辖3个师:九十七师师长王波,九十八师师长冉南轩,九十九师师长蒋群麟,全军共1万余人。1934年10月,红四方面军整编时,红三十三军缩编为两个师。1935年7月,红一、四方面军长征会师后,红三十三军被编入左路军,罗南辉任军长。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军:1933年,由升钟寺独立师和原川陕军区的几个独立师组成红三十四军。下辖二、三、五3个师。二师师长丁武选,三师师长徐长勋,五师师长袁克福。不久,吴世安率领的三十三军1个团改称第四师。红三十四军成立后,部队始终没有集中起来。所以,不久这个番号便撤销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五军:1930年夏,赣南行动委员会发出第三号通告,决定成立红三十五军。11月19日,赣南特委又发出第八号通告,确定将信丰、南康、安远、寻乌等县的地方武装、游击队合编为红三十五军,并重新任命了领导人。军长为邓毅刚,原军长罗贵波改任政治委员,原政治委员邱达三调任赣南暴动总指挥,副军长为曾毅生,参谋长鄢一心,政治部主任谢嘉禧。下辖3个师5个团及1个特务营。赣县、兴国赤卫军合编为第一师第二团;瑞金、于都、桥头部队合编为第三团;寻乌、安远部队合编为第二师第五、六两团;原七、八两团及独立营合编为第三师第七团;寻乌赤卫队编为红三十五军独立营。师未设师部,由军部直接指挥。红三十五军成立后,在赣南地区开展游击战。1931年2月,红三十五军北上,到达宁都县后,归红一方面军指挥。10月,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三师。1932年7月,独立第三师与独立第六师合编为红二十一军。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