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古代学者为吾师
32开,仅有68页的薄册子,标价为1角7分钱的《谈谈中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这本书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就跟随我,我搬了几次家,当破烂卖了许多本书却把它保留至今。别看它“不值钱”,却是我的最爱,千金不换。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古代学者教我知道了虽然有好吃的鱼肉,不吃不知道其味美;虽然有至上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其益处。于是乎为了求道,我遨游书海,但却不知道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的道理,由于读书无顺序,杂乱无章而收效甚微。
这时即想起朱熹的劝诫:“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这才醒悟,读书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呀。
虽然我喜爱读书,但却吃不了苦,见硬就退。比如读旧版《红楼梦》,因为是竖版繁体字,我读着读着就觉得费目劳心了,懈怠下来,断章取“易”地跳着页读……这时,我又会想起晋朝的车胤,因家贫没有灯油,夏天的晚上,靠着用白绢做的口袋盛上的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亮来读书;孙康在冬天的晚上,冒着严寒,借着积雪的反光来看书。我还有什么理由让自己怠惰呢。“囊萤”“映雪”,古代学者勤学苦读的精神,一直鞭策着我鼓舞着我。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可见诸葛孔明的“大学问”是刻苦学习得的收获。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君子广博地去学习,而又每天三次来检查自己,就有明辨的智慧,行为也没有过错了。古代学者还非常重师、尊师。韩愈说,“古代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古代读书人要有老师。老师能教做人的道理、教授课业、技能,解决学生迷惑不解的问题。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针对孔子这句话韩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他还认为“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应该善于多方面地向有学问的人学习,从而兼有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此是古代科学家郑玄的观点。
翻开《谈谈中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一书,可以说字字珠玑,名言美句,俯拾即是,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篇中,解释说:“读万卷书”可以获得间接经验,“行万里路”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于一个人的认识过程来说都是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古代学者,在自己的治学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了读书和行路(实践)的重要。
几十年来,我把此书所载的至理名言,看成是教导自己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尊师。当我在学习上疑无路时,先师会告诉我“书山有路勤为径”;当我遇到了难题而感到迷惘时,先师会引导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我觉得课业不精,技能干涸时,去请教先师,先师会告诉我“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学习,才会有所进步,进而还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先师是告诉我,不仅要“从师学之”,而且要争取做一个超过老师的学生。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