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粤北红色历史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长征途中,140多名红军战士在铜鼓岭阻击战中血洒疆场。图为位于仁化铜鼓岭的红军纪念碑。
红军经过城口镇时,为了不打扰当地百姓,曾在正龙街露宿。
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城口袭击战遗址位于仁化县城口镇。图为如今城口镇全貌。
“红军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80多年后,年近90岁的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居民吴长城对这句话仍记忆犹新。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城口镇时,曾带着年幼的他去驻地吃饭,并将他送回家。当年11月2日至7日,红军在这里巧夺东水桥、奇袭城口镇、血战铜鼓岭,成功突破国民党精心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与荡气回肠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在韶关的21天时间里,撒下的革命种子,留下的长征精神,流传的英雄事迹,是韶关这片红色热土永恒的精神财富。80多年后,“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将于7月26日在城口镇破土动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和光辉历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作为岭南通往中原的关键要道、南北咽喉,粤湘赣三省交界的韶关历来是岭南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与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并称为中国的“红三角”。共和国十大元帅有六位曾在韶关战斗和生活过,北江工农团军是八一南昌起义中唯一的地方革命武装,韶关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东第二个农民运动中心。
红军长征在韶关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毛泽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曾来韶关进行过调查研究,朱德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军余部在韶关开展了一个多月的革命活动,项英、陈毅率部在南雄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委转战韶关。这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在韶关留下了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韶关也成为广东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1923年至1934年,毛泽东曾八次踏进韶关,给粤北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宝贵的精神财富。1926年5月,在广州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毛泽东曾到韶关的曲江、乐昌等地,考察这里的农民运动,并选派学员参加曲江农民代表大会,调查曲江农民运动状况,在韶关撒播下革命的种子。大革命时期,中共北江地委创办的“北江农军学校”,成为中国共产党专门培养农军干部的第一所学校。韶关工、农团军参加南昌起义,成为起义中唯一的地方革命武装。
八一南昌起义以后,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来到韶关,在犁铺头练兵期间与毛泽东派来的何长工建立联系,为后来的井冈山会师奠定基础。1927年12月到1928年2月,起义部队在韶关驻扎期间,开始走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使韶关成为朱德游击战思想的形成地和湘南暴动的策源地。这些革命活动不仅为湘南暴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和游击战思想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邓小平等率领红七军、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以及红三军团、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转战粤北,中央红军激战南雄水口,为扩大和巩固中央苏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短短21天的时间里,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韶关的南雄、仁化、乐昌3县近20个乡镇,突破了国民党军在赣粤、湘粤边境设置的3道封锁线后顺利进入湖南境内继续长征,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烈士的鲜血,留下了他们的红色足迹。
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部突围来到粤赣边境的北山、梅岭、油山地区,领导红军游击队坚持打了3年艰苦卓绝的南方游击战争。在南雄的梅岭一带开展游击战期间,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1938年至1942年间,在广东抗日斗争的危急关头,中共广东省委机关从广州辗转迁往韶关瑶坑、红围、五里亭三地,在艰苦条件下领导全省抗日救亡斗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广东成为全国三大抗日敌后战场之一。瑶坑、红围、五里亭省委旧址是广东省委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办公场所,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夺取革命胜利的历史见证。
巍巍五岭,源源北江,红色已然成为韶关的内在基因,并为韶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据统计,目前韶关共有革命旧址、遗址、纪念设施329处,其中红军遗址、遗迹有131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园)8座,经认定命名的红军遗址(旧址)文物保护单位37个,红军历史文物1120件。为进一步保护和发掘红色资源,韶关除了将在仁化县城口镇建设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外,还打算将红军长征遗址遗迹集中的仁化城口镇打造成红色军事文化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南雄、乐昌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形成“长征之路”精品旅游线路。
■红色记忆
新田之仗取入粤首胜
“当兵就要当红军,退伍下来不愁贫。会做工的有工做,会作田的有田耕……”韶关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至今流传着《当红军歌》。1934年10月27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在广东南雄的乌迳新田等地击溃粤军,打响长征入粤第一枪,有力保障了红一方面军顺利通过南雄。
1934年10月25日至26日,红一军团按照西进计划,经江西赣州信丰县的石村圩、小河、万隆直插南雄的界址、乌迳一带。
“红军队伍开进南雄之后,蒋介石急令陈济棠派兵堵截,在红军必经的乌迳、新田、锦陂等地阻挡去路。红一军团要求直属侦察连务必把乌迳、新田的敌军消灭。”南雄市史志办有关负责人说。
10月27日黎明,侦察连按时到达前沿阵地。经过侦查,得知敌军约有200人,正在新田附近的山坡上挖战壕,而敌指挥部则设在新田的炮楼。连长刘云彪立即下令向敌军发起攻击。
顷刻间,整个新田枪声四起。敌军乱作一团,最后仓皇逃窜。这次战斗共歼敌20余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这是红一方面军进入粤境的第一仗,也是在粤的第一场胜仗。新田之仗为随后红一方面军顺利通过南雄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934年10月28日,红一军团大部经乌迳、大塘、夹河口、平田坳一线出江西省大庾县的兰村。红一军团另一部由信丰县的下坑,经南雄县的黄地、大兰到达大庾县的兰村会合,在大庾县的南部向赣、粤、湘边开进。红九军团跟着急行军,经界址,随红一军团路线疾进至平田坳、兰村一带。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穿越南雄。
逾百红军血染铜鼓岭
“有七八个年轻的红军‘伢子’手拉着手去堵敌人的机枪,但是还没到跟前,就倒下了……”仁化县城口镇84岁的张良胜老人哽咽着说。那个时候,张良胜才两岁,从小爷爷就经常给他讲述红军的故事。
城口镇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梁观福说,红一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左权都清醒地认识到,敌军设防坚固,有精良武器和充足弹药,不可正面强攻,必须乘敌不备、突袭智取,一举成功。
1934年11月2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营营长曾宝棠率领一营指战员,乘夜潜伏到离水东桥头百米处的草棚边,部署安排过桥。敌哨兵发现异常,准备鸣枪示警时已被红军扑倒,随着一颗颗手榴弹在敌营棚里炸开,红军迅速过桥、入城,包围敌军连部及民团、保安驻所,敌军纷纷举手投降。四周山上碉堡里的敌军,慑于红军的强大威力,纷纷弃堡逃窜。
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占领城口镇后,大部队进入镇中休整。11月3日,国民党粤军彭智芳团增援城口镇,红军一部奉命在铜鼓岭阻击敌军。最终,红军毙伤敌军80余人,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然而,红军也付出了伤亡100多人的代价。
1934年,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等红军主力过城口镇时,在正龙街休整。“为了不打扰百姓,红军战士们露宿街边。城口镇百姓看在眼里,自发拆下自家的门板,铺上稻草,给红军当‘床’。”城口镇农办主任黄本洲指着眼前的门板说,这些就是当年的“床”,至今还保留着。
红军住进当地农家
“1934年11月的一天,村民们正在田里劳作,北边突然来了一支队伍,人数很多。村民们有点慌,但是听到他们说自己是红军,便都安下心来。”韶关乐昌市五山镇居民陈百雄指着远方的梯田说。
“1934年11月6日,红一军团从仁化清水江进入乐昌五山镇,下午3时,军团部到了麻坑墟,占领敌军乡公所(中山书院),作为临时指挥部。”乐昌市文联原主席沈扬说,此时,由于敌人在仁化、乐昌地区的南北部都派重兵(两个师)围追堵截,致使长征大部队和中央纵队都集中由乐昌的九峰和大王山区通过。
11月10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在乐昌田头渡过武江河,攻打并占领了白石渡。第二天,红一、九军团在乐昌白石渡砖头坳与国民党两个师、一个旅激战,经过数小时的恶战,最终将敌军击溃。
在麻坑墟红军临时指挥部里,如今陈列着红军长征的遗物。环顾四周,墙上挂着的几张复写纸的照片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红军当年曾经住在我家。”五山镇居民黄由福说,红军长征路过五山镇的时候,他的曾祖父黄胜昌腾出家中的两间屋子,给红军居住。红军离开之后,“有一天,曾祖父在家中的墙缝中翻出了几张红军用过的复写纸。”
在乐昌市博物馆参观,可以看到几颗铜铸手榴弹,手榴弹表面铸有五角星纹,中心还有象征工农的铁锤、镰刀标志。据乐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75年春天,乐昌九峰镇浆源村农民挖地时发现了4颗手榴弹,是红军长征经过浆源村留下的。
此外,红军还留下了箩筐、斗笠、电话机等物件。沈扬介绍说,当年林彪就是用这部电话,冒充国民党军,探听到了敌人的下一步计划,及时增援了在九峰山行军的聂荣臻部。11月10日,红一军团翻越海拔1500多米的大王山,进入桃竹坑一带,中央纵队也在第二师第四团的掩护下通过三界圩向湖南宜章开进。11月13日,红军从坪石、宜章又通过了国民党粤军在湘粤边界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老区新貌
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革命老区喜展新颜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粤北的南雄、仁化、乐昌。如今,这些红色革命老区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经济和生活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
作为一个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期曾经战斗过的南雄市油山镇夹河口村,在东莞市常平镇的对口帮扶下,20户贫困户通过自己出资8万元、东莞常平镇帮扶3万元的方式,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常平镇还出资为夹河口村修建活动广场、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除了帮助贫苦户改善居住条件外,夹河口村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方式,对全村40户贫困户建档立卡,实行精准化识别,立足村、户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通过种植黄烟,村民黄云南的收入增加了3倍多。
南雄市乌迳镇田心村的新农村建设,打算通过“拆旧建新”和“空心村改造”的方式,将祠堂旁原来已破旧坍塌的泥砖瓦房统一拆除后,经过统一规划,整合利用土地,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外墙装饰的2层半别墅式住宅群,同时将农村小广场、小公园、小停车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村文体室等农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在村民集中居住地,并将多余的宅基地复耕复绿,实现农村的美化、绿化和亮化,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品位,建设一个村容整洁、生态优美、村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一支毛笔绘宏图,万里长城留伟绩。”这是韶关仁化县城口镇恩村祠堂里挂着的两行字。当年红军用一支支枪杆留下丰功伟绩,如今,城口镇百姓用一棵棵柑橘树,“描绘”脱贫致富的“宏图愿景”。
城口镇八担丘村民张聪生说,家里本来种植的是水稻,但由于产量太低,今年开始改种贡柑。恩村村民邓攸发是种植贡柑的发起者。2007年,邓攸发经过仔细考察,发现贡柑种植很有前景。但是因为果树投资期长、风险大,村里没有人敢尝试。邓攸发率先种起了30亩贡柑。三年之后,柑橘成熟,凭借耐运输、口感好、上市期长的优势,邓攸发的贡柑迅速打开了市场,而贡柑的收购价格也随之上涨。仅是2015年,邓攸发的30亩贡柑的纯利润就达到30多万元。
在邓攸发的激励和帮助下,恩村的其他村民也纷纷开始种植贡柑。邓攸发对笔者说,下一步,他打算联合村里和镇上种植贡柑的村民一起成立贡柑合作社,发扬红军长征勇往直前的精神,进一步把贡柑种植做大做强,带动村民们富起来。
在山中行走,大片的竹林汇聚成一片绿色的海洋。韶关乐昌五山镇素有“毛竹之乡”美誉,现有8800多亩竹林。竹林除了壮阔的景观之外,还被有商业头脑的村民用来酿酒。村民张求华将酿制好的米酒注入竹腔中,让酒与竹子共融,等到竹子自然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再进行砍伐、销售。张求华告诉记者,红军当年用竹筒装水的举动给了他灵感,如今已经与当地农户合作酿酒,平均一节竹子就能为农民增收10-15元。
“听家中的长辈说,红军离开之后,村民从梯田地里翻出了几杆废弃的枪支,应该是红军留下的。”五山镇居民陈百雄说。站在红军曾经休息过的田埂上,现为“星火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的陈百雄说,这片梯田曾经一度荒芜,无人耕种。如今,合作社已经将梯田以1800元一年的价格出租给珠三角的居民,并且聘请本地农民种植生态产品,这不仅让梯田重新焕发了往日的生机,更是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增收。
红色+温泉+古村
韶关将打造大型红色军事文化特色镇
走进韶关仁化县城口镇河边街,在并不宽敞的巷子两旁,林立着古旧的民房。在河边街31号停下,可以看到写有“红军时期交通站”的牌子。据城口镇农办主任黄本洲介绍,这里曾是一间名为“胜一”的理发店,在红军时期被作为秘密交通站。如今,河边街31号、33号等红军遗址已被当地政府购买,并计划修缮一番。
此前,“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已获批建设,这将是广东截至目前首个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以纪念馆为龙头,城口镇将整合红色资源,发挥“红色+温泉+古村”的特色,规划建设“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标志性纪念地,内含纪念馆、红军街、红军路、红军泉、红军广场以及铜鼓岭战斗等多个遗址,形成规模约2500亩左右的红色军事文化特色小镇。
城口镇留有多处历史古迹与特色民居,包括古驿道、老盐街、孝友堂、盐埠民居等。据城口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城口镇将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依托,有机结合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规划和全面提升中心镇,加强和扩展中心镇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口镇城乡建设及农林商贸、文商旅、商业、水利等产业的发展同时,辐射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在与城口镇古秦城一河之隔的地方,有一处硫磺温泉,这是城口镇的特色红色资源之一。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此处,为了不扰民,红军战士用温泉水清洗伤口、洗漱、沐浴,同时也缓解了连日行军作战的疲劳。城口镇还是谭甫仁将军的故居所在地。这座砖木结构民房建于1968年,两层、一厅四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00 平方米。谭甫仁是仁化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以来资历最深、军衔最高的一位领导人。1927年,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来,上井冈山一直跟随毛泽东开展革命活动。谭甫仁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另据了解,未来,韶关市将以城口为轴心,辐射带动南雄、乐昌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将南雄“红军入粤第一仗”、水口战役、油山游击战旧址和乐昌五山红军长征指挥所、九峰山战斗旧址、龙王潭景区等纳入其中,形成“长征之路”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新增长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