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伤痕文学趣味”片面性日显
“伤痕文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交时兴起,一度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它上承五四新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又和彼时由西方涌进的关注人性异化及丑恶的“现代主义文学”有所契合,彼此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绵延至今的文学趣味。
注重暴露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是“伤痕文学趣味”在题材取向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以“人性恶”来表现阐释现实题材,则是“伤痕文学趣味”在主题走向上的另一特征。
“伤痕文学趣味”在当代文坛上颇为得势。此类作品因为迎合了某种情绪宣泄,常常有不少的读者和观众,在一些人那里,甚至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以为文学只有“批判现实”“揭露人性恶”才是深刻的,如果“歌颂”现实或是表现人性的高尚,就是肤浅乃至虚假的。读什么样的故事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文学趣味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价值判断,以至于在一些人看来,舍身炸碉堡、堵枪眼的英雄,都是不符合人性的,是难以置信乃至虚构的。
那些善于操作“伤痕文学趣味”的作家,或许还会继续走下去,但他们自身的创作及其前途,也正在为这种文学趣味所误。
一味专注于现实中的阴暗面,这样的题材取向无疑是片面的;在创作题材上无视近40年来中国人民在各行各业的艰苦奋斗及其伟大成就,既脱离现实也辜负了这个时代。中国人民40年来的艰苦奋斗和伟大成就,基于人们的坚韧、智慧、奉献和牺牲,体现出伟大的自强精神和人性光辉,以“伤痕文学趣味”来表现现实,一味地展现“人性恶”,对人性的把握是片面的,未能抓住时代历史的主流,作品也会因此失去深度和力度。
观念的改变比拔牙更痛苦,观念的改变以实践为基础。40年来的艰苦奋斗及伟大成就,强化了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看到了自身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力量,对专注于阴暗面和人性恶的“伤痕文学趣味”,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最近一两年来,一些源自“伤痕文学趣味”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四面讨好的境况不再。事实胜于雄辩,时代的发展以事实调整着人们的文学趣味,时代的发展也终将以事实证明,人们将拒绝那些一味沉溺于“伤痕文学趣味”的作家和作品。(作者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